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法家的道理之论: 从管子到韩非子
 

中国人对于道理的注重人所共知。不过对于道理的说法却千差万别。本文立足于管子和韩非子来谈法家对道理的说法。今存管子》一书保留了管子的一些看法但它不是管子本人所写韩非子》一书也有个别篇不是韩非子的作品。虽然如此本文假定这两本书分别代表了这两个人的思想。准确地说本文的标题应该是管子》到韩非子》只不过为了阅读的方便而把书名号去掉。有人认为���管子 属于杂家本文依照传统的看法而把它归于法家。钱穆认为“ 中国古代思想重视道中国后代思想重视理。大抵东汉以前重讲道而东汉以后重讲理。[1]钱先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他的以下说法则有问题“ 开始特别提出一 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突出观念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重要讨论的题目者其事始于三国时王弼。[2] 事实上正如本文将要说到的那样管子和韩非子都已经把作为重要的概念来讨论而这两人比王弼要早得多。

管子对道的论说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虚道周易》里的名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对中国人关于道的讨论有重要的影响。它表明道是相对于有形体的器来说的它是超越形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子的道也同样具有这个特点。在他看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4]周易》和老子的这些看法相似管子的道也是虚的:

虚无无形谓之道......唯圣人得虚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管子·心术上》 )

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修心静意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管子·内业》)

道之虚仅仅是指无形无象不可用感官直接把握并不是指绝对的空无。因此它会有动、有施,而万物得之以生得之以成。虽然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的功用却非常之大。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道对于耳、目来说是虚的但对于心来说却不虚。修心静意道乃可得这一句话很重要它表明心可得道。

管子的道与老庄的道都具有至高无上性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世界的最高原则。与老庄相一致管子也认为道生天地(《管子四时 )。道之所以能够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是跟它的虚有关的。任何有形有象的东西都是有限的都不能充当这样的角色。而无形无象的道则是无限的它弥漫无边深透无限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 (���管子·宙合》 )

()天道。在汉语中道的原初意义是人行之路。后来人们发现天体的运行也有固定之轨于是便以天道命名之。���《管子· 形势》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这里的常就是道。因此管子所说的天道最初就是指天行之常轨是古今不变的天时。但是法家跟儒、道、墨诸家一样最关心的是人事而不是天象。显然管子所理解的天道,归根结底还是人道。老子强调人法天而管子则认为人要做到” 如天地之无私(管子· 任法》)例如天之风到处吹不避贵贱美恶天之雨到处洒不避大小强弱人就要做到如风雨般至公无私管子·形势解》因此天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公。管子把天道与公理相提并论“ 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管子·形势解》)能够让远者自亲的天道显然具有人道色彩。天道的另一项内容是满而不溢、盛而不衰“ 天之道满而不溢盛而不衰。明主法象天道故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长守贵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 (《管子·形势解》)此处天道的“满而不溢盛而不衰实际上是用来喻人道的贵而不骄富而不奢。天道的意义完全通过人道尤其是通过君道来显示。进而言之当管子说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 《管子·君臣上》)的时候天道就完全变成了人道。

()君道。作为政治家或政治理论家法家最关心的道是君道。在《管子》一书中有大量对君道的论述:

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用之而天下治矣(《管子枢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管子君臣上》)

明主之道卑贱不待尊贵而见大臣不因左右而进百官条通群臣显见有罚者主见其罪有赏者主见其功(《管子形势解》)

人主者擅生杀处威势操令行禁止之柄以御群臣此主道也(《管子形势解》)管子论君道的文字实在是太多了难以一一列举。前引各项可概括为爱民、富民、用人、信赏、必罚等。管子为相多年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为人君所列的君道都是建立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的。他反复劝君要做有道之君而不能做无道之君。有道之君除了信守上述各项君道之外还必须做到敬山川、祭祖先、惜民力、忌声色、明法律、睦四邻等等。另一方面管子又在���四称 篇中对无道之君的行为进行了多发揭露“ 昔者无君之道大其宫室高其台榭良臣不使谗贼是舍......不循天道不鉴四方有家不治譬若生狂众所怨诅希不灭亡))诛其良臣敖其妇女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笑语。读过韩非子《亡征》的人会很容易把它跟上引管子的话联想起来。在该篇中韩非子列举了40多种导致国家灭亡的征兆其中很多种就是管子所说的无道之君的所作所为。例如韩非子说“ 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简侮大臣无礼父兄劳苦百姓杀戮不辜者可亡也......亲臣进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贤良伏无功贵而劳苦贱如是则下怨下怨者可亡也。《四称》是《亡征》的重要思想来源。从《四称》发展到《亡征》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法家对无道之君批判的深化也可以看出法家限制君权的一贯思想。

在上述管子对无道之君的批判中不循天道一项尤其值得注意。它说明了天道和君道的一致性。无道之君不遵循天道而有道之君则遵循之。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感到君容易恣意而行从而偏离正轨故希望以天道来限君。在这方面法家与儒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不少论者认为法家主张无限君权论。这是一种误解。有人指出法家赞成君主” 永远可逍遥法外“ 法治的对象是臣民君主不存在守法的问题。[5]这种说法是极为偏颇的。事实上法家要求君王守法,[6]这就是以法限君。并且仅仅以法限君还不够因为君的权力太大了他们可以置法律于不顾。因此法家又进一步提出以道限君。以道限君不仅管子持之其他的法家人士也持之。例如韩非子赞扬有道之君而非难无道之君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人君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其邻国。 韩非子解老 )以道限君这是一种可贵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影响。

对于君道儒家也很注重。荀子著有���君道 一文。其君道与管子的有很多相似之处。荀子在该文中说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道者何也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善能群也。能群者何也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 “爱民跟管子说的完全一样好士善显设人即管子的用人善生养人即管子的富民。荀子君道与管子君道的一致说明了儒法并非总是如同水火而是有很多相合之处。

前面谈道时实际上已涉及到理。前引管子的行天道出公理一语表明了道和理是相提并论的” 道者所以变化身而之正理者 ���形势解 )” 顺理而不失之谓道 ���君臣上 )等说法则以理来解释道。不过仔细推敲在���管子 道和理还是有差别的。

第一道通常用于高层次的事物而理则用于相对低层次的事物。例如“ 乱主上逆天道下逆地理 ���形势解 )就是一个例证。天高地低故以道说天以理论地。另一个例证是“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窃之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窃循理。 心术上 心如君九窃如臣(), 心高于九窃因而以道说心以理论九窃。这种道和理的区分似乎预示着韩非子的更加明确、更具有理论意义的区分道为万物之总原则而理为不同的物的不同的原则(详后)

第二理有时候与礼同义而道却不是这样。���心术上 指出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在这里故礼就是指有理。在其他地方当管子把理义或义理连用时理就完全等同于礼。例如明主之动作称理义号令顺民心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 形势解 )在这些论说中理都与礼同义。但是道却不会等同于礼。

第三理经常用于分与别而具有刚严性和不可改变性但道在具有不变性的同时还具有灵活性。管子说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心术上 )” 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君臣上 )明分、正分、别交之理正如先后之理一样是固定不变的。在管子看来人们不能灵活运用理但可以而且应该灵活运用道。他指出“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管子形势 )为家之人、为乡之人、为国之人、为天下之人所用的都是道但这些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不能刻板地运用之。在说到道和理的区别时现代学者钱穆指出“ 道是待人来创辟来完成的其主动在于人。而理则先事物而存在不待于人之创其主动不在人。因此理在先一成不变。道创生变动不居。))理是规定一切的道是完成一切的。求完成不限于一方法一路线所以道属于多可以变。而规定一切的理则是惟一的、绝对的、不变的。[7] 管子在两千多年前所说的和钱穆在现代所说的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第四理和智相连而道和智不相连。管子在���九守 中明确地说理和智有因果关系“ 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此处显示智是理的原因。在现代汉语中理智并用这看来是有原由的。

与管子相比韩非子对道和理作出了更明确、更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区分: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失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韩非子解老 )

这是在中国哲学史上区分道、理的最经典性论述。这段论述起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道是天地万物的总原则而理是每一具体之物的个别原则。显然道处于最高层次而理则处于相对低的层次。这是发挥了前述管子道、理之分的第一个方面的结果。

其次道为一而理为多。作为天地万物的总原则道只有一个。但是理却有千千万万之多。因为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理并且物的种类又是无限多样的。一和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道一而理多的格局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影响深远的思路。理多使世界趋向多样而道一又使世界趋向统一。这似乎与上一节说的道的灵活性和理的刚严性刚好相反。由此可见对于道和理的关系韩非子与管子确有不同的看法。

再次道为常而理为变。韩非子文中的” 就是指道它在天地初开时即已存在在天地消散以后它还将仍然存在。道自始至终都保持不变。但是具体事物的理却随着具体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理是会变动的物在理在物消理消。

最后在道之中对立并不存在而在理之中却存在着大量的对立。在理的世界里我们会发现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黑白等等的对立但是在道的世界中我们却看不到这些对立。理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而道的世界则令人心静神安思定情和。

虽然在韩非子看来道和理存在着多种差异但是二者仍然有相联性、相似性。理源于道而道形诸理。无道则理无根无理则道不显。因此为万理之所稽与理相应“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这些都表明道和理的互依性、相生性。

韩非子以上道理之论都是在���解老 一文中表述的该文是对老子哲学的重大发展。韩非子对道的看法大体上承接老子而对理的看法则是韩非子的新贡献。” 一词在战国以前的典籍中极为少见。即使偶一见之也没有哲学意义而只是指一种官职或者是指治理再者是指分划地界。[8]作为哲学概念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管子和庄子对此作出了比较早的论说。管子论理已于上节作了叙述。庄子在���则阳 篇指出“ 万物殊理���秋水 篇也云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庄子之理为分理、殊理。韩非子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使理处于道和物的中间。由于理的引入韩非子便建立了一个道、理、物的三相结构。它不同于���周易 的道、器二相结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庞朴指出韩非子的理相当于形而中[9]它是沟通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中间环节。

韩非子的道、理、物三相结构是一种很精美的结构。中国哲学对情有独钟。类似的三相结构还有天、地、人三才。自从���易传 提出三才以后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中庸 提出人赞天地之化育从而与天地参。但是对于韩非子的道、理、物的三相结构后人却鲜有发展。在宋明理学中对道和理的谈论都很多。不过理学家大都把道和理等同起来。例如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10] 这显示理就是道道就是理。这便回复到了���周易 的道、器二相结构。韩非子的三相结构在后世没有得到发展这是一件遗憾的事。当然他关于一和多的思想却在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中得到进一步的讨论,虽然道一变成了理一。

以上所论韩非子之道均为道本身道单独出现它之前没有定语可以说是哲学意义上的道。下面我们再考察一下他的带定语的道它们通常是带有政治学意义的道。在这方面韩非子论说得最多的是明主之道 明君之道人主之道” 主道) :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韩非子饰邪》)

明主之道忠法《韩非子安危》)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百官修通群臣辐凑;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韩非子难一》 )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以任之故君不穷于能

《韩非子主道》)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 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韩非子主道》)

韩非子所说的明主之道有很多内容与管子的君道相似其中甚至有在文字表述上也很接近者。例如韩非子说的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与管子说的” 卑贱不待尊贵而见,大臣不因左右而进两者文字表述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都坚持任人唯贤、唯能而不唯亲、唯贵。此外管子和韩非子的君道观都注重赏罚分明。上面已作过的对管子���四称 和韩非子���亡征 的比较也显示了两人君道观之一致。管子的君道包含富民的内容而韩非子的君道表面上不含之但实际上含之。韩非子是出名的功利主义者他之重农、战即反映了他主张富国与富民。当然管子有民本主义倾向而韩非子则有君本主义倾向。这一不同必使两人的君道观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管子要求君爱民而韩非子却非议仁君。后者主张君要非仁非暴,因为仁则心肠太软滥施恩惠使民无功而得赏暴则憎人太过滥杀无辜令民怨而乱生。另外,韩非子的君道还包含值得批评的内容有功归君有过归臣而管子的君道则无这样的内容。总的来说韩非子比管子目光敏锐察事深刻但前者不如后者温厚、协谐。

在法家学派中法是最重要的概念而道是最高的概念。当然不仅在法家学派中而且在整个中国思想中道都是最高的概念。金岳霖指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敬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11]道有时显得很玄。可正是这个玄而又玄的道是法家的实实在在的法的根据。下面对道和法的关系进行讨论。

管子和韩非子都以规矩喻法。就其原始意义来说规是指作圆的工具而矩是指作方的工具。这两种工具对于成圆、成方分别起着关键的作用无规则不可成圆无矩则不可成方。同样,无法则不可成事。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韩非子用人》)如果说法是人类处事的规矩那么道则是天地万物的总规矩前者源于后者根于后者。

法的作用源自道的作用。作为人类处事的规矩法保证了人间的秩序。一个无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法代表了人间的秩序而道则代表了宇宙的秩序。人间的秩序源于宇宙的秩序这是中国各古典学派(当然包括法家)的共同看法。

法的不随意变动源自道静。韩非子说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 《韩非子喻老》) ,“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韩非子解老》)法的唯一性要求法的稳定性。有道之君贵静即意味着道静。法家由道静推出法静(法不随意变动)。老子主张静为躁君而韩非子亦要求君主以静待动把静退作为君道之

法公源自道公。注重法的公正性扬公抑私是法家的一大特色。而法的公正性即建基于道的公正性。申不害早就指出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SPAN style="FONT-SIZE: 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12] 天道的无私、恒正、常正、清明一直为法家所坚持。在这方面管子的阐发尤多。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已引用过的他的名言行天道出公理即表明了天道之公的性质。管子认为风雨是无私的“ 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之所堕不避大小强弱。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管子形势解》)日月也是无私的日月之明无私故莫不得光。 (《管子版法解》)法的无私正是依据天道的无私而来所以他说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 (《管子任法》)

正因为道和法有如上所说的密切关系法家便形成一个” 道法的概念。管子指出“ 明君......重道法(《管子君臣上》)韩非子又说道法万全。 《韩非子饰邪》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 (韩非子六反》)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佚书���经法 首篇以���道法 为名。拙意以为���经法 应为法家经典。道法这一概念表明了道和法的一体性道和法连成一个整体不可分离。

法家之法源于道的看法和道法的概念令我们想起西方的自然法学说。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自然法是相对于人定法来说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法是反映自然存在的秩序之法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 中说自然法是根据自然的道理而产生的格老秀斯认为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为的善恶的标准。������显然西方人所说的自然存在的秩序“ 自然的道理” 真正理性都很接近于法家所说的道。而且西方自然法所具有的永恒性、不变性、普遍性也是法家的道法所具有的。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的道法是西方自然法的对应物。

西方的分析派法学家指责自然法学派把实然( be)和应然( ought to be)搞混。自然界的法则是事实上的规律它与人的价值无关但法律却是人的价值准则。既然从事实推不出应该所谓自然法便不可能。在分析派法学家看来法律只表达人的主观价值信念而不表达客观事实。这种对自然法的批判能不能成立假如可以成立的话它是否也可以用之于中国法家的道法说?这些问题非常复杂当另文论之。

注释

[1][2][7]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三联书店2002年版2, 5, 9- 10页。

[3]易传系辞上》。

[4]《老子》十四章。

[5]江荣海:《论韩非子的人治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

[6]详周炽成《法公正与务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98- 103页。

[8]见谷方《韩非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19- 220页。

[9]庞朴:《一分为三》海天出版社1995年版261页。

[10]朱熹《答黄道夫》。

[11]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6页。

[12]《申子》佚文载《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卷四。

[13]张宏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4473144页。

(原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Y: '宋体'; mso-spacerun: 'yes'">; 驰骋无度戏乐笑语。读过韩非子《亡征》的人会很容易把它跟上引管子的话联想起来。在该篇中韩非子列举了40多种导致国家灭亡的征兆其中很多种就是管子所说的无道之君的所作所为。例如韩非子说“ 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简侮大臣无礼父兄劳苦百姓杀戮不辜者可亡也......亲臣进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贤良伏无功贵而劳苦贱如是则下怨下怨者可亡也。《四称》是《亡征》的重要思想来源。从《四称》发展到《亡征》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法家对无道之君批判的深化也可以看出法家限制君权的一贯思想。

在上述管子对无道之君的批判中不循天道一项尤其值得注意。它说明了天道和君道的一致性。无道之君不遵循天道而有道之君则遵循之。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感到君容易恣意而行从而偏离正轨故希望以天道来限君。在这方面法家与儒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不少论者认为法家主张无限君权论。这是一种误解。有人指出法家赞成君主” 永远可逍遥法外“ 法治的对象是臣民君主不存在守法的问题。[5]这种说法是极为偏颇的。事实上法家要求君王守法,[6]这就是以法限君。并且仅仅以法限君还不够因为君的权力太大了他们可以置法律于不顾。因此法家又进一步提出以道限君。以道限君不仅管子持之其他的法家人士也持之。例如韩非子赞扬有道之君而非难无道之君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人君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其邻国。 韩非子解老 )以道限君这是一种可贵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影响。

对于君道儒家也很注重。荀子著有���君道 一文。其君道与管子的有很多相似之处。荀子在该文中说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道者何也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善能群也。能群者何也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 “爱民跟管子说的完全一样好士善显设人即管子的用人善生养人即管子的富民。荀子君道与管子君道的一致说明了儒法并非总是如同水火而是有很多相合之处。

前面谈道时实际上已涉及到理。前引管子的行天道出公理一语表明了道和理是相提并论的” 道者所以变化身而之正理者 ���形势解 )” 顺理而不失之谓道 ���君臣上 )等说法则以理来解释道。不过仔细推敲在���管子 道和理还是有差别的。

第一道通常用于高层次的事物而理则用于相对低层次的事物。例如“ 乱主上逆天道下逆地理 ���形势解 )就是一个例证。天高地低故以道说天以理论地。另一个例证是“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窃之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窃循理。 心术上 心如君九窃如臣(), 心高于九窃因而以道说心以理论九窃。这种道和理的区分似乎预示着韩非子的更加明确、更具有理论意义的区分道为万物之总原则而理为不同的物的不同的原则(详后)

第二理有时候与礼同义而道却不是这样。���心术上 指出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在这里故礼就是指有理。在其他地方当管子把理义或义理连用时理就完全等同于礼。例如明主之动作称理义号令顺民心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 形势解 )在这些论说中理都与礼同义。但是道却不会等同于礼。

第三理经常用于分与别而具有刚严性和不可改变性但道在具有不变性的同时还具有灵活性。管子说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心术上 )” 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君臣上 )明分、正分、别交之理正如先后之理一样是固定不变的。在管子看来人们不能灵活运用理但可以而且应该灵活运用道。他指出“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管子形势 )为家之人、为乡之人、为国之人、为天下之人所用的都是道但这些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不能刻板地运用之。在说到道和理的区别时现代学者钱穆指出“ 道是待人来创辟来完成的其主动在于人。而理则先事物而存在不待于人之创其主动不在人。因此理在先一成不变。道创生变动不居。))理是规定一切的道是完成一切的。求完成不限于一方法一路线所以道属于多可以变。而规定一切的理则是惟一的、绝对的、不变的。[7] 管子在两千多年前所说的和钱穆在现代所说的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第四理和智相连而道和智不相连。管子在���九守 中明确地说理和智有因果关系“ 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此处显示智是理的原因。在现代汉语中理智并用这看来是有原由的。

与管子相比韩非子对道和理作出了更明确、更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区分: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失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韩非子解老 )

这是在中国哲学史上区分道、理的最经典性论述。这段论述起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道是天地万物的总原则而理是每一具体之物的个别原则。显然道处于最高层次而理则处于相对低的层次。这是发挥了前述管子道、理之分的第一个方面的结果。

其次道为一而理为多。作为天地万物的总原则道只有一个。但是理却有千千万万之多。因为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理并且物的种类又是无限多样的。一和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道一而理多的格局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影响深远的思路。理多使世界趋向多样而道一又使世界趋向统一。这似乎与上一节说的道的灵活性和理的刚严性刚好相反。由此可见对于道和理的关系韩非子与管子确有不同的看法。

再次道为常而理为变。韩非子文中的” 就是指道它在天地初开时即已存在在天地消散以后它还将仍然存在。道自始至终都保持不变。但是具体事物的理却随着具体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理是会变动的物在理在物消理消。

最后在道之中对立并不存在而在理之中却存在着大量的对立。在理的世界里我们会发现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黑白等等的对立但是在道的世界中我们却看不到这些对立。理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而道的世界则令人心静神安思定情和。

虽然在韩非子看来道和理存在着多种差异但是二者仍然有相联性、相似性。理源于道而道形诸理。无道则理无根无理则道不显。因此为万理之所稽与理相应“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这些都表明道和理的互依性、相生性。

韩非子以上道理之论都是在���解老 一文中表述的该文是对老子哲学的重大发展。韩非子对道的看法大体上承接老子而对理的看法则是韩非子的新贡献。” 一词在战国以前的典籍中极为少见。即使偶一见之也没有哲学意义而只是指一种官职或者是指治理再者是指分划地界。[8]作为哲学概念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管子和庄子对此作出了比较早的论说。管子论理已于上节作了叙述。庄子在���则阳 篇指出“ 万物殊理���秋水 篇也云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庄子之理为分理、殊理。韩非子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使理处于道和物的中间。由于理的引入韩非子便建立了一个道、理、物的三相结构。它不同于���周易 的道、器二相结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庞朴指出韩非子的理相当于形而中[9]它是沟通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中间环节。

韩非子的道、理、物三相结构是一种很精美的结构。中国哲学对情有独钟。类似的三相结构还有天、地、人三才。自从���易传 提出三才以后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中庸 提出人赞天地之化育从而与天地参。但是对于韩非子的道、理、物的三相结构后人却鲜有发展。在宋明理学中对道和理的谈论都很多。不过理学家大都把道和理等同起来。例如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10] 这显示理就是道道就是理。这便回复到了���周易 的道、器二相结构。韩非子的三相结构在后世没有得到发展这是一件遗憾的事。当然他关于一和多的思想却在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中得到进一步的讨论,虽然道一变成了理一。

以上所论韩非子之道均为道本身道单独出现它之前没有定语可以说是哲学意义上的道。下面我们再考察一下他的带定语的道它们通常是带有政治学意义的道。在这方面韩非子论说得最多的是明主之道 明君之道人主之道” 主道) :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韩非子饰邪》)

明主之道忠法《韩非子安危》)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百官修通群臣辐凑;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韩非子难一》 )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以任之故君不穷于能

《韩非子主道》)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 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韩非子主道》)

韩非子所说的明主之道有很多内容与管子的君道相似其中甚至有在文字表述上也很接近者。例如韩非子说的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与管子说的” 卑贱不待尊贵而见,大臣不因左右而进两者文字表述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都坚持任人唯贤、唯能而不唯亲、唯贵。此外管子和韩非子的君道观都注重赏罚分明。上面已作过的对管子���四称 和韩非子���亡征 的比较也显示了两人君道观之一致。管子的君道包含富民的内容而韩非子的君道表面上不含之但实际上含之。韩非子是出名的功利主义者他之重农、战即反映了他主张富国与富民。当然管子有民本主义倾向而韩非子则有君本主义倾向。这一不同必使两人的君道观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管子要求君爱民而韩非子却非议仁君。后者主张君要非仁非暴,因为仁则心肠太软滥施恩惠使民无功而得赏暴则憎人太过滥杀无辜令民怨而乱生。另外,韩非子的君道还包含值得批评的内容有功归君有过归臣而管子的君道则无这样的内容。总的来说韩非子比管子目光敏锐察事深刻但前者不如后者温厚、协谐。

在法家学派中法是最重要的概念而道是最高的概念。当然不仅在法家学派中而且在整个中国思想中道都是最高的概念。金岳霖指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敬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11]道有时显得很玄。可正是这个玄而又玄的道是法家的实实在在的法的根据。下面对道和法的关系进行讨论。

管子和韩非子都以规矩喻法。就其原始意义来说规是指作圆的工具而矩是指作方的工具。这两种工具对于成圆、成方分别起着关键的作用无规则不可成圆无矩则不可成方。同样,无法则不可成事。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韩非子用人》)如果说法是人类处事的规矩那么道则是天地万物的总规矩前者源于后者根于后者。

法的作用源自道的作用。作为人类处事的规矩法保证了人间的秩序。一个无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法代表了人间的秩序而道则代表了宇宙的秩序。人间的秩序源于宇宙的秩序这是中国各古典学派(当然包括法家)的共同看法。

法的不随意变动源自道静。韩非子说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 《韩非子喻老》) ,“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韩非子解老》)法的唯一性要求法的稳定性。有道之君贵静即意味着道静。法家由道静推出法静(法不随意变动)。老子主张静为躁君而韩非子亦要求君主以静待动把静退作为君道之

法公源自道公。注重法的公正性扬公抑私是法家的一大特色。而法的公正性即建基于道的公正性。申不害早就指出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SPAN style="FONT-SIZE: 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12] 天道的无私、恒正、常正、清明一直为法家所坚持。在这方面管子的阐发尤多。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已引用过的他的名言行天道出公理即表明了天道之公的性质。管子认为风雨是无私的“ 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之所堕不避大小强弱。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管子形势解》)日月也是无私的日月之明无私故莫不得光。 (《管子版法解》)法的无私正是依据天道的无私而来所以他说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 (《管子任法》)

正因为道和法有如上所说的密切关系法家便形成一个” 道法的概念。管子指出“ 明君......重道法(《管子君臣上》)韩非子又说道法万全。 《韩非子饰邪》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 (韩非子六反》)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佚书���经法 首篇以���道法 为名。拙意以为���经法 应为法家经典。道法这一概念表明了道和法的一体性道和法连成一个整体不可分离。

法家之法源于道的看法和道法的概念令我们想起西方的自然法学说。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自然法是相对于人定法来说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法是反映自然存在的秩序之法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 中说自然法是根据自然的道理而产生的格老秀斯认为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为的善恶的标准。������显然西方人所说的自然存在的秩序“ 自然的道理” 真正理性都很接近于法家所说的道。而且西方自然法所具有的永恒性、不变性、普遍性也是法家的道法所具有的。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的道法是西方自然法的对应物。

西方的分析派法学家指责自然法学派把实然( be)和应然( ought to be)搞混。自然界的法则是事实上的规律它与人的价值无关但法律却是人的价值准则。既然从事实推不出应该所谓自然法便不可能。在分析派法学家看来法律只表达人的主观价值信念而不表达客观事实。这种对自然法的批判能不能成立假如可以成立的话它是否也可以用之于中国法家的道法说?这些问题非常复杂当另文论之。

注释

[1][2][7]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三联书店2002年版2, 5, 9- 10页。

[3]易传系辞上》。

[4]《老子》十四章。

[5]江荣海:《论韩非子的人治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

[6]详周炽成《法公正与务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98- 103页。

[8]见谷方《韩非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19- 220页。

[9]庞朴:《一分为三》海天出版社1995年版261页。

[10]朱熹《答黄道夫》。

[11]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6页。

[12]《申子》佚文载《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卷四。

[13]张宏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4473144页。

(原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