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艺术学:复杂演进和术语绞缠
   

 [内容提要]艺术学作为艺术之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历了复杂的演进过程。有一个从艺术一词含义之变到成为美学(或美学之一部分)到起而独立而又与美学仍相纠缠的演进。艺术学在其独立之时,有其自身的特殊语境,此时此后,有三种流向甚为复杂:一是想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学的一般艺术学,二是由特殊艺术学而引出强调门类艺术特性的跨学科研究,三是艺术史成为一个学科。这三个方面的演进,都呈现了逻辑绞缠和学科学纠葛的问题,特别是艺术史学科,在自身发展顺利的同时,给一般艺术学带来了术语淆乱。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演变,跨学研究,一般艺术学,艺术史,术语绞缠

 

艺术学,源自德文Kunstwissenschaft,如果直译为英文,为art science(艺术科学),而按照英语的学术套路来译,则应为art studies(中文对这一英文可翻为“艺术研究”,也可翻为“艺术学”)。这一微妙的差异,已经透出其中的复杂性。可以说,艺术学自其在西方产生以来,一直苦处于多重关联域的互动张力中,进行着复杂的分合演进,至今仍带着并不算少的让人模糊和令人困惑之处。艺术学于民国时期被介绍到中国,其运用并未获得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在学术转型和学科建设的现实需中,艺术学在中国以一新的面貌重新复出,同样面临着这一学科在西方一样的诸多绞缠。这里,且将艺术学的几大模糊之处,作初步梳理,或许有助于这些问题的澄明。

 

一、从艺术到美学到艺术学

艺术学,顾名思义,是关于艺术之学。从而应根基于艺术。然而在西方,艺术,从古希腊起,是多个领域的总和。何谓艺术之物,不断变化,何谓艺术之学,甚为复杂。塔塔尔凯维奇(W. Tatarkiewicz)在其甚有影响的《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A History of Six Ideas述了:在古希腊,不但绘画、建筑等等是艺术,裁缝、理发等等也是艺术,科学和文法等等还是艺术,因为它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技巧。诗歌和音乐,当其灵感和迷狂的性质被强调之时,不是艺术(如在柏拉图的一些话语里),而当其技术性和规律性被强调之时可归艺术(如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中世纪,高扬灵魂而轻视肉体,工艺领域由于关联处于社会低位的身手的技艺而被称为机械艺术,而科学和艺术因关联社会高位的心灵而被名为自由艺术。文艺复兴以后,在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高潮中,在现代思想对世界的整体的重新认识中,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开始了脱离技术和科学的运动,到18世纪,查里斯·巴托(Charles Batteux)《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Les beaux arts reduits à un même principle, 巴黎,1747)把这些艺术与技术和科学相区别,称为美的艺术(beaux arts 英文为fine art),被普遍接受[[1]] 。然而从这一名称,可以知道,艺术从科和工艺中独立出来,并不是成为艺术学,而是成为美学。西方学人普遍认为七门艺术既同为艺术,应该有统一之性质,就是追求美。艺术之学为美学是与西方人对世界的基本框架相连的,西方文化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西方的主体心理划分是知、情、意。知,是人的理性认识,与之相关的是逻辑学,意,是人的意志,与之相关的是伦理学,情,是人的感性认知,与之相关的是美学。在美学的创立者鲍姆加登(A.G. Baumgarte17141762)那里,美被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具有最广泛的内容,宇宙、自然、社会之中,无不有美,但在西方文化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知识体系中,美学作为学,一定要成为一个学科,艺术之美正好与现实和非美相区别,把美专门化或领域化了,而且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典型的体现,掌握了艺术这一美的典型,也就掌握了美的本质性的东西。因此,美学就是艺术之学。由于美的问题的复杂性,是与最高的哲学思辨相联的,因此作为艺术之学的美学被称为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t),为相当多的西方学人所承认。在西方,美学本身也是非常复杂的,从古希腊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提出美的本质而启动的使美成学之路,直到18世纪鲍姆加登才以《Aesthetica[[2]] 使之正式成学,已成学后,美学还至少包括着由三种研究范式而来的三个相互关联交迭又有所不同的三种类型,一是由本质-现象方法而来以美的本质为核心推出各个领域之美的美学类型,二是从主体-客体方法而来,由美即美感推出的审美心理学,三是由一般-典型方法而来艺术哲学。由于美是大于艺术的,而且在西文里,aesthetics(美学)是感受学(当然,这感不是一般之感,而是对美之感),因此,细究起来,美学不局限于艺术哲学,而且可以变成审美心理学等。尽管这里有甚多的争论和绞缠。但现代以来的西方学人抱定艺术是追求美,从而在艺术之学是美学这一大方向拥有共识。在黑格尔时代,美学这一名称就压倒了艺术哲学成为主流,黑格尔在的《美学》一书就抱怨,自己不得不把这一从学理讲应该叫做“艺术哲学”书按时代的学术主流而取名为“美学”[[3]] 。虽然这一学科究竟应当叫艺术哲学还是叫美学还有争论。艺术之学在成学之时即成为美学这一西方文化的特色,有甚多甚深的意味可以寻思,也是理解西方话语的一个基础。其中内含的矛盾和绞缠同样令人思考。回到正题上来,艺术与美,虽然在很多方面相同相迭相汇,但毕竟有不同不迭不汇之处,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要把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潮流。这一潮流的背景是从美学自身的演进中产生出来,艺术之学之为美学或之为艺术哲学,在于这一学科认为最基本又最核心的东西,是那令历历代代的思想家都用尽心力且甚为头痛的美的本质问题。19世纪末,心理学美学出现了拒绝美学的形而上思路,而走向从形而下的实验心理入手的学科进路,由此引出了各种各样的审美心理浪潮(距离说、抽离说、内摹仿说、移情说……),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从语言上批判形而上的美学方式,以另一方式拒绝美的本质的哲学玄思,正是在一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语境中,艺术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运动。从这时回头望去,西方文化从艺术到美学到艺术学的这一历史进路,成为了理解艺术学演进的复杂的一个基础。

 

二、艺术学的独立:产生语境与复杂演进

在美的本质遭到悬置或拒斥,美学的各个部分开始新的分化与重组的总体氛围中,开始各种新方向之时,艺术学开始了从美学的独立运动。其理论大旗是两点:第一,艺术学与美学有不同的方法,美学是哲学玄思,艺术学应当成为讲得清楚的科学;第二,艺术学与美学有不同的目标,艺术不是或不仅是追求美。这一运动与很多学者相关联,海特纳(H· Hettner, 18211882),费德勒(Konad Fiedler18411895)德苏瓦尔(Max Dessoir,18671947)乌提兹( Emil Utitz, 18831956 )哈曼( Richard Hamann, 18791961)等等。在这一群星之中,有三人有重要意义,一是海特纳,他在《反对思辩美学》(1845)一文中,提供了Kunstwissenschaft艺术学)这一学科词汇[[4]] ;二是费德勒,他因对美学和艺术学作了区分(美学的对象和范围是情感和精神的美,艺术学则是物化性的形象构成)而被乌提兹称为“艺术学之父”(李心峰说“这一看法得到国际艺术学界的公认”[[5]] );三是德苏瓦尔,他不但写了《美学与一般艺术学》(Ästhetik und allgemeine Kunstwissenschaft1906[[6]] ,把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而且创建并持续出版《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杂志》(19061943),并组织了以“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为主题的第一届国际美学大会(1913),把艺术学的理念从德国推向整个西方学界[[7]] 。然而,这一艺术学从美学独立的运动,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就德苏瓦尔《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而言,他本要想通过这本书建立两个理论体系,一个美学体系,一个艺术体系。首先,他要把艺术科学从美学里独立出去,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两个学科的明晰;然后,在把艺术独立出去之后,又要看到,美学与艺术学在很多方面是联系在一起,二者经常都在“联合行动”。因此,他的这本书最后是通过一本书把这两个体系放到一起来讲。这样一来,从实际的效果看,又变成了一个美学体系。特别是从整个美学在20世纪的发展看,这本书成为美学的转折时期的一个样本,而且从美学与艺术学的发展来看,同样是剪不断,理还乱。德苏瓦尔在进行创立艺术学的运作时一直扯着美学,为了得到普遍的同情,他组织的是国际美学大会,而非美学与艺术学大会,法国学人二战前成立了“艺术和艺术学研究会”后来又改名为“美学学会”。门罗(Thomas Munro 1897-1974)在20世纪中期总结美学和艺术学走向时说,法国和美国的走向是抛弃德苏瓦尔的两重名称,把二者合为美学[[8]] 。韦尔施(Wolfgang Welsch 1946)在20世纪末期说,德语世界仍把美学限定在艺术范围里,自己提出让美学超出艺术的理念,遭到了学院派既有美学的拒斥[[9]] 。宏观来看,当美学渡过了否定美的本质的危机,而各大学派以一种新的方式研究美学之时,作为一种对艺术的整体研究的理论,仍然多用艺术哲学一词,从西文图书目录中,可以看“艺术哲学”从美学危机的20世纪初到21世纪,绵绵不断:

 

维兹《艺术哲学导论》(1913)、克洛格《艺术哲学》(1920)、科林伍德《艺术哲学大纲》(1925)、马利坦《艺术哲学》(1925)、道卡斯《艺术哲学》(1929)、纽顿《艺术哲学讲演录》(194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1957)、艾德瑞奇《艺术哲学》(1963)、简泰《艺术哲学》(1973)、布莱克《艺术哲学》(1979)、斯坦克纳斯《艺术哲学》(1984)、丹图《艺术哲学反自治》(1986)、茵加登《艺术作品本体论:文学、图画、建筑、电影》(1989)、夏普诺《艺术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社会》(1995)、纳尔《艺术哲学古今读》(1996)、科维《艺术哲学:差异文集》(1997)、卡诺德《艺术哲学当代导论》(1999)、泰米里卡《艺术的美学话语》(2000)、马格里斯《艺术哲学讲演录:何为艺术作品》(2000)、佛兰德《艺术理论导论:这是艺术》(2001)、奥本《美学与艺术哲学:分析传统》(2003)、奥瑞基《艺术哲学导论》(2003)……

 

而且,艺术哲学就是美学,或主要关系到美学,这从甚多的著作名称上也体现出来:格林《艺术问题,美学导论》(1939)、纳门《艺术哲学与美学读本》(1975)、肯尼克《艺术哲学:解读美学》(1979)、丹图《艺术哲学,普通场所的美化》(1981)、罗杰《理解美学:艺术哲学文集》(1983)、夏巴德《美学:艺术哲学导论》(1987)、格拉汉姆《艺术哲学:美学导论》(1997)、罗兰德《审美秩序:美与艺术哲学》(2000)、柯尔兰《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当代争论》(2007)……[[10]] 在西方的学术传统的总体氛围和学理框架中,要从总体来讲艺术,仍然把艺术认为是美学的一部分,这不但从上面所列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也可以从历界国际美学大会的论文中看出,还可以从各国的美学杂志,如英国《美学》杂志和美国的《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的办刊宗旨说明中看出:

 

英国美学杂志,创办于1960,,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国际论坛,进行美学和艺术哲学中的争论。它发表有利于提高美的艺术的研究,探索和讨论之作,同时也关注从哲学角度看待各种经验类型的文章。(英国《美学杂志》卷首)

 

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由美国美学协会于1942年创办,发表与美学和艺术相关的最新研究文章、专门问题和及时的书评。“美学”这一术语,在这里的关联中,被理解为包括所有的艺术研究,以及相关的从哲学、科学和其它理论立场进行研究考察的经验类型。“艺术”应被宽泛地理解,它不仅包括传统形式,如音乐、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雕刻、舞蹈,也包括新加进入的形式,如电影、摄影、大地作品,表演艺术,还有工艺,装饰艺术,数码和电子产品,以及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美国《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卷首)

 

然而,由德国产生的艺术学的独立运动至少在理论上产生了多方面的效果:一是提出了不从哲学思辨的范式而从科学研究的范式进行艺术学研究,二是提出了作为艺术整体性研究的一般艺术学和个别艺术门类研究的特殊艺术学两个概念,以及由这两个概念形成的艺术学整体这一做学范式。这两个方面虽然很难在学术上对美学(即艺术哲学)取得学理上的胜利,但却在教育体制的学科建设中具有自己的实绩。给了教育体制对各艺术门类的学科划分以一理论上的支持。三是艺术学的独立同时暴露了西方文化在学术划分上也有其不周洽的一面,从而引出了对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四是艺术学在独立之时,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主攻方向,一是作为艺术总体理论的一般艺术学研究,二是艺术史研究,后一研究一方面既取得了巨大的实绩,并用这实绩支持了一般艺术学的基本理念,另方面由这一实绩固定下来的术语,又对一般艺术学的研究产生了术语混乱。在这一节且主讲一般艺术学的问题,跨学科和艺术史的问题且放到后面去讲。

在艺术学的设定的一般艺术学和特殊艺术学两层构架里,一般艺术学主要功劳有二,一是摆脱艺术整体在美学中的绞缠,只以艺术为对象,二是用科学的方法而不用哲学的玄思,在实证和经验的基础上结构理论。但艺术学与美学在不少方面又是重合的。比如,在对艺术整体的结构中(具体来说就是艺术分类问题),其做学方式与美学(或曰艺术哲学)中的艺术分类并无区别。在新的艺术门类出现时(如在西方艺术体系的自身发展中,电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出现了,在世界艺术的跨文化演进中,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出现了),如何去成一个艺术学一般整体,艺术学与美学的应对方式也是一样的,如此之类的问题都是艺术学与美学难以扯清的重要因素。不过,艺术学在独立运运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特殊艺术学为门类艺术的特殊性研究开辟了道路。美学主要是从艺术美的一般性去看待各门类艺术,更主要的是去规范和统帅各门类艺术,而特殊艺术学对门类艺术的特殊性的强调,却为门类艺术的特殊性给予了重视,这一重视对门类艺术自身的丰富内容,特别是超出美学的内容给予了承认,这为教育体制中的学科分类,提供了理论基础。比如,文学不仅是文学之美,而且还包括语言研究,文字研究,训诂研究等等,这些非美学的内容,一道构成了语言文学的学科结构,也比如,建筑不仅是建筑之美,更包括一大堆材料问题和技术问题,这些非美学的内容,一道构成了建筑学院的学科结构……艺术学随着西方文化的向外扩张也传到了苏俄、日本、韩国、中国……[[11]] 民国时期,艺术学由两位与德国学界有关联的学人介绍到中国,宗白华在20年代写下了两份艺术学讲稿(《艺术学》和《艺术学(演讲)》,马采在40年代写了《从美学到一般艺术学》等6篇艺术学论文,但影响甚微。以朱光潜为代表的西方型的美学即艺术哲学的思想,以蔡仪为代表的苏俄美学理论占据了中国学界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因教育转型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形成了在文学学科门类下面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这一学科的结构经过几次修订之后,体现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的目录上,有八个二级学科:艺术学(二级学科,相当于艺术史论,也相当于一般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这是一个综合了学理基础、现实需要、教育布局、管理方便等多样因素而形成的学科体系。回头望去,德苏瓦尔的一般艺术学,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文学,宗白华、马采的艺术学[[12]] ,也基本上讲的是德苏瓦尔的内容。现在的中国艺术学,一是加进了电影和电视,二是把文学与建筑排除在外,文学与语言一道形成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规划、设计一道形成建筑学。这样,中国艺术学在包含了由学理而来的知识体系(knowledge system)和由教育而来的学科体系(discipline system)之间相同一面的同时,也突出二者不同的一面,这一不同也体现在艺术学内部,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得照学理来写,是包括文学和建筑,但艺术学一级学科的体制建构和层级内含则不包括文学和建筑,这一不同由于理论阐释和实际宣传的不足,造成了理论认识和实际论述上相当程度的混乱。在学界已有把学科体系理解成学术体系的现象,如2006年作为“全国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委员会推荐用书”的《艺术学基础知识》[[13]] 就只有学科体系中的七个属于门类艺术的二级学科。再从中西比较上看,艺术学独立在西方教育界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一个中国这样的艺术学学科,而是在院系划分和学术言说中按实际的需要而形成各类分合的艺术类学科。可以说,艺术学独立对中西的影响,中国更受具有一元化的一般艺术学思路的影响,西方更受具有多元化的特殊艺术学思路的影响。当西方的一般艺术学基本上已经回归到艺术哲学即美学之时,中国的艺术学却因学科的需要正在大量地出艺术(学)概论。从西方的艺术哲学即美学因学派的多样性而出现的多样性相比,中国的艺术(学)概论相当单一。二者的差异很值得回味。艺术学与美学的分合绞缠,至今仍是一个未能在学理上讲清的问题。而讲清这一问题,对于艺术学和美学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而要讲清,首先需要对学科史进行全面的梳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绞缠之工作,需要——借一古人的名言——博学、慎思、明辨之劳作。

 

三、艺术学的文化关联与跨学科演进

从大背景看,艺术学从美学那里独立出来之日,正是西方整个思想框架的变化之时。由牛顿-上帝-理念所完全统治的宇宙框架开始塌陷,从柏拉图理式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大一统正在失效,牛顿-笛卡尔开始的科学理性的大一统正在转型。这一转变在德国,就其与艺术学相关而言,有一系列思想上的演变。举其大者,首先,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 )提出,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与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en)完全不同,前者属于客观的必然律,后者却与主体的理解与解释紧密相关。从这一思路里,可以体会到艺术学何以会提出自己与美学有不同目标和方法。其次,文德尔班(Windelband, Wilhelm, 18481915 )延着这一思路,提出,在自然科学里需要的是获得普遍规律(the nomothetic),在精神学科里则注重的是特殊规律(the ideographic)。从这一理路里,可以体会到艺术学独立中对一般艺术学与特殊艺术学的区分,而且特殊艺术学即各门类艺术的特性得到了更大强调。 再次,李凯尔特( Rickert Heinrich, 18631936 )要求拒绝自然科学的普遍有效性,提出要认识到黑格尔式的总体性的局限。他沿着德国思想的进路,进一步提出,人面对客体和世界有两种方式:自然科学的一般性思维(generalizing thought)与文化科学的个体性思维(individualizing thought)。用一般性或普遍性去思考,客体生成为一种抽象性的本质”,用文化科学(Kulturwissenschaft的特殊性或个别性思考时,客体生成为丰富性的历史”[[14]] 。李凯尔特认为,对于文化科学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应该要把握其多元的、动态的同时又是理性的特征。由这一理路,当艺术学注意自己的个体性,由特殊艺术学即各门类艺术本身去思考自己的特殊性时,艺术与各领域的具体关联得到了突出,一种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得到了彰显。最后,卡西尔( Enst Cassirer, 18741945) 提出,人是制造符号(symbol)的动物,通过制造符号,客观的世界变成了文化的世界,各门学科,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人在面对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符号形式(symbolic form)。由这一理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不但遵循美的原则,更遵循总体的符号原则,艺术学应该把握的,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的特征。德国思想界的演变,应合着整个西方思想的演变,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讲,就是对于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一种传统的金字塔层级结构思维,转向了一种平行互动的网格结构思维。对艺术学来说,从金字塔的层级结构,产生的是,由美的理念的最高级,生出各种类型的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再由一般艺术美,产生出门类艺术的美: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文学……再由门类艺术,产生出次级门类,如文学产生出小说、诗歌、剧本……这是一个等级严格界线分明的体系。从平行互动的网络结构,产生的是各门类艺术与其它领域的跨学科关联,从一般艺术学来说,其上层关联,可以是美学,也可以是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从特殊艺术学即门类艺术来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联,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门类艺术可以从自身的特性出发,因其自身的多方面关联而显出自己的多方面特性。因此,西方思想的演变引出了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方向。纵观整个20世纪以来艺术学史,就是一个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得到多方面发展的历史:有分析哲学型的,从语言清洗的角度对艺术进行研究;精神分析型的,从心理的意识与无意识结构对艺术进行研究;结构主义型的,从表层和深层的基本关系来研究艺术;后殖民型的,从知识与权力的角度对艺术在西方对东方所起的知识霸权作用进行研究;女性主义型的,从艺术作为男人对女人的统治进行支持的角度或对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进行强化或颠覆的角度对艺术进行研究……艺术不仅是一个美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文化各方面都紧密相关的问题,只有进行多样性的跨学科研究,才会把艺术多方面的特性丰富地展现出来。金字塔层级结构强调的由文化总体所决定的一个学科本质,平行互动的网络结构突出的是一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广泛关联。金塔结构是主,平行互动网络结构是从,二者的共进互动发展,学科的性质才会得到更丰富更全面的呈现和理解。当然,一个文化、一个时代,艺术何以形成如此这样的金字塔结构,是应予认真思考的,艺术与某些不同学科关联得到了突出,与另一些学科的关联未受关注,也是应予进行思考的,但艺术学从独立之日起就开始的跨学科研究方向,以及这一方向在西方已经得到的丰富性的展开,却是应当予以关注的。在目前中国的艺术学学科体系中,有两个二级学科的跨学科性质是十分显著的,这就是设计艺术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这两个学科不但在学科体系本身中与其它学科相绞缠,如设计艺术学与建筑学、园艺学、工业设计等学科相绞缠,广播电视艺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绞缠,其它门类艺术同样也有跨学科的关联问题,如何从学理上认清艺术学的自身体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跨学科的关系,通过与艺术学史与艺术跨学科史的梳理而加深对艺术学的认识,是艺术学研究中一个应当受到关注的维度。

 

四、艺术史的定型与艺术学的概念绞缠

艺术学的独立运动,要呈现要艺术自身的性质,在当时的整个文化氛围中,表现为两大潮流,一是把一直在美学的怀抱中成长的艺术体系变为具有独立性质的一般艺术学,二是把从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研究转成——借用泽德迈尔(Hans Sedlmayr18961984)在其《走向严正的艺术史研究》(Towards a R igorous Study of A rt1931)中的话来讲——“真正的艺术科学”。艺术史的研究,从文艺复兴的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传》(Levite de’ piueccelen tiarchitetti, pittori, etscultori italiani,简称《名人传》,1550)到温克尔曼(Johann Joach im W inckelmann,17171768)的《古代艺术史》(1764)已经有一个悠长的传统,特别1834年是柏林大学任命了第一位艺术教授库格勒(Franz Kugler, 18001858),意味着教育上的学科建构的成立,随后,在波恩、斯特拉斯堡、莱比锡、布拉格的大学里都设置了艺术史的教授席位。然而,把艺术史与艺术科学紧密相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性格,却是在艺术学独立的时代氛围中,由莫雷利(Giovanni Morelli18161891)的鉴定学、里格尔(Alois Riegl18581905)的纹饰学、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18641945)的风格学及后来的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的图像学来代表的。而这方方面面的进展,是在艺术学的独立运动的总体氛围中取得的,不妨用里格尔和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共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艺术意志(kunstwollen),来象征这一艺术史演进后面的理论氛围。这时的艺术史演进,是一个在激动人心的年代里的波澜壮阔的故事。对于本文来说,不是要去复述这一已经被不同方式讲过很多遍,对于艺术史研究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故事,而是要揭示这一辉煌胜利对后来一般艺术学的术语绞缠带来的复杂后果。

艺术,于文艺复兴从科学和工艺中独立出来之时,绘画占据了艺术体系的高位,从达·芬奇的著述可以明显地感到这一点,从焦点透视与整个新型世界观的紧密关联可以体会这一点。因为绘画占有艺术体系的最高位,完全可以代表艺术的最高本质和最大功能,从而可以用艺术一词来指绘画,这两个词的互换被固定在语言之中,不但在西文里常见,在受到西方学术体系影响后的中文里也很常见。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开始,建筑、雕塑、绘画因性质相近,作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紧密地联第在一起,文艺复兴也是这三门艺术占有有高位,如上所述,被称为第一位艺术史家的瓦萨里的艺术史名著,研究的就是绘画、雕塑、建筑。因此,艺术一词也用来指造型艺术,也就是所谓的美术,二者在语用中也可以互换。由于绘画和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为一体的美术占有了艺术的高位,从而因这一传统而取得对艺术一词的优先权,其它艺术门类,如音乐、戏剧、文学等,成为艺术,第一,是观念和理论的上的,人们知道它属于艺术;第二,在强调其是一门艺术的时候,还得把门类的名称加上去:音乐这一艺术,文学这一艺术,等等。这样,艺术一词,在学术上基本上有三个含义,第一,只指绘画,第二,指绘画、雕塑、建筑为一体的美术,第三,指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文学等全部艺术。本来,只要知道了这一词三义,根据语境就可以知其所指,也不会有什么大碍。特别是在更注重特殊艺术学的西方,一直无碍。但在思维习惯上更讲究一般艺术学的中国,问题就来了。而这一问题追根溯源,在于,当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时,产生的两股潮流在术语上却是不统一的。“一般艺术学”潮流中的“艺术”是指整个艺术体系,“艺术史”中的“艺术”却仅是指的“美术”。西方的艺术史,其实是美术史。但自从其在艺术学的独立氛围中有了世界性的影响,更主要的是让“艺术史”这一名称既成为一种传统,又成为一种品牌[[15]] 。然而,当艺术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门类越多(电影成为艺术,电影剧成为艺术……),阵营越大,而艺术史这一传统品牌名称依旧,用语依旧。这在西方是没有问题的,他们理解自己文化的历史和语言的演变。但在中国,现代学术术语是经过艰苦的磨合才产生出来,而这一磨合过程内含的矛盾尚没有完全解决(比如,一级学科艺术学何以属于文学门类,就是一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冲撞和磨合的极有意思的过程。[[16]] )由艺术学在西方独立时所形成的这一固有矛盾,更容易在中国产生术语混乱。加上中国的思维方式更注重由一般到特殊。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设定了“艺术学”的范围之后,在中文的语境里,由绘画或美术可以专占“艺术”一词,会引起越来越多的术语混乱。可以看到,在当前学人的论述里,美术史也被冠之以艺术史,仅以2009年的文章为例,《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学理论与方法及其与中国艺术史研究》、《考古学与艺术史:两个共生的学科》、《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留学背景与中国艺术史的现代转型》[[17]] ……这些文章里的内容都只涉及美术史,里面的“艺术”一词,内涵都是“美术”或仅是“绘画”。这一学术用语之混乱,主要是由中国艺术学与西方艺术学的演进史的差异和当前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与西方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差异造成的。像中国这样以国家学科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学科体系,对整个学术体系建构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而学术基本语汇按照其学术逻辑进行使用,是使学术顺利发展的前提。在这一逻辑下,“美术”不应随便称为“艺术”。然而,中国学术目前正在大力强调国际化,在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互动并深受其影响的当前氛围中,西方就是把“美术”称为“艺术”,把“美术史”称为“艺术史”的。从这一角度看,“艺术”一词的语用混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汇规范问题,而牵涉到更为深层的中国学术语汇的体系性重建问题。这一问题不仅艺术学所独有,它关涉整个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即从清末到现在一直进行着的学术现代化的一系列问题。

如何让艺术学的学术术语规范化,如何建成与中国艺术学的学术体系和科学体系规相适应的规范性的学术术语,让这套学术术语既从中文来讲是明晰的,又与西方学术术语有一种恰当的对接,是一个虽然甚为艰难,却又必须要去做的功课。

 

【注释】



[[1]]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第5376

[[2]] 鲍姆加登用拉丁文写作,对美学这一学科,他用的是拉丁文Aesthetica,其词来源于希腊文aisttesis,在德文里为Asthetik,法文为esthétique在英文里为aesthetics

[[3]]  参【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第34页,

[[4]] 李心峰《国外艺术学:前史,诞生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文的注释中说:日本学人阅吉冈健二郎《近代艺术学的成立与课题》(日本创文社1975 年版, 第一章)指出,Kunstwissenschaft(艺术学)一词的出现,是一个时代的共识。一大批学者,如泰奥多尔·蒙特( Theodor Mundt, 18081861) 温伯格( L. Wienbarg, 18021877,罗森克兰兹(W. Rosenkrantz, 18211874),等,都用了此词。

[[5]]  李心峰《艺术学的构想》,《文艺研究》19881

[[6]]  德苏瓦尔其人其书,中文翻译为: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本文遵从凌继尧文的的译法

[[7]]  关于艺术学的起源,可参见李心峰和凌继尧的相关文章,如凌继尧《艺术学:诞生与形成》《江苏社会科学》19984

[[8]]  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北京,文联出版公司,1984,第218

[[9]]   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 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05

[[10]]  以上所引,为周舒博士收集的西方当代美学资料目录的中的一部分,包括西文原文整个目录,参见 张法《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体系比较研究》中的“附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1]] 李心峰《国外艺术学:前史,诞生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19994

[[12]]  参,《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第495582页;马采《从美学到一般艺术学》载《马采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第4762

[[13]]  王次炤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4]]  Heinrich Rickert 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turwissenschaft(《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 5th ed. p 63,转引自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Rickert, Heinrich”,Macmillan Reference USA2006

[[15]] 约翰·奥涅斯《艺术史与艺术科学》(孔令伟译,载《新美术》1997年第1期)说“在英语中本来没有art history(艺术史)这种表达法,而只有the hostory of art(艺术的历史)。直接把两个抽象名词放在一起, 体现了其德国语源,即对 kunstgeschichte 的照搬直译。”

[[16]]  关于艺术学何以属于文学门类的文化解释,参见 张法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艺术学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335337页)

[[17]] 以上四文的作者及所载刊物依次为:常宁生,《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曹意强,《美术研究》2009年第1期;陈池瑜,《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谢建明、张昕,《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

 

(载于《文艺研究》2011年第3  录入编辑:文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