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长安街与京城模式的演进——一种文化和美学的读解
   

[内容提要]长安街,其中心点作为共和国的建筑象征体系所在地,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共和国以后京城模式中基本结构两轴中的一轴,具有象征走向世界先进的符号意义,长安街在共和国前期,改革开放以后,新世纪以后的变化,基本上呈现了共和国的思想变化。

[关键词]长安街,京城模式,两轴关系,建筑演进

 

长安街从共和国诞生之日起,与整个北京城一道,进入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之后的迈向世界先进的进程中,在此之后,世界几经变化,世界的先进几经变化,长安街在追赶世界先进的过程中也几经变化。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后,变成了北京走向国际大都市的一个象征。北京走向国际大都市进程中还有一个象征是CBD(商务中心区),但CBD在离北京中心略远的三环路上,其定位其关联其方向,纯粹而清楚,长安街在北京的中心,一开始就在多种张力的绞缠之中,当其与时俱进到成为北京走向现代国际大都市的象征之街时,仍然在多重观念的绞缠之中。因此,对于共和国以来的京城模式来说,长安街的演进更为复杂,理解长安街又甚为重要。

一、看长安街的两个视点

从今天对长安街进行过去、现在、未来的仰观俯察,有两个视点特别引人注目——

第一个视点,长安街作为共和国以后京城模式中最核心的两轴中的一轴所具有象征的意义。古代的北京是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天安门在红墙之内,不存在长安街。民国以后,拆除两边的红墙,一条与中轴相对的横轴开始出现。当共和国建立,京城模式选取的天安门体系之后,长安街的中心成为了天安门体系的所在地。1959年在长安街中心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长安街上最重要象征性的建筑,同时也是北京和中国的最重要的象征性建筑。这些建筑与天安门和前门一道,形成了作为京城模式核心的天安门体系,同时成为共和国的建筑象征。这些建筑又在长安街的中心,成为新的京城模式的中心景观。天安门体系,正在长安街与故宫的十字交汇处,二者构成了京城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张力。天安门作为轴心向南北东西的展开,正好是一个已经存在古代体系和一个未曾出现而具有开放性的长安街的十字型展开。中国古代的京城模式,是由一根中轴线而来的中轴框,中国现代的京城模式由是由古代的中轴线和现代的长安街构成的十字而来的十字框。古代的中轴是“一轴”,由一轴体现的一元化的皇权,现代的十字是“两轴”。而两轴既曲折又直白地体现着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当古代的一轴(中轴)与现代的两轴(十字)在现代京城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其意味复杂而深邃。以天安门体系为核心的京城模式,是要形成一个中西古今融合的京城体系,在中西古今融和的时代观念和中心-两轴的空间结构中,以故宫为代表的中轴线上的建筑,已经展现着具有五千年历史和五千年文明的风采,那么长安街作为对中轴相对的横轴,就一定体现中国的现代意识。因此,共和国以来长安街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中国现代意识发展的建筑凝结。然而,在双轴十字中心的天安门体系,是以体现传统的中轴上的天安门作为中心。而不是突出现代的长安街为中心。共和国的中央政府之核心,党中央和国务院,是在体现传统的中轴线里的中南海内,而不是在彰显现代的长安街上。这些都体现了两轴之间的互渗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4年和2002年的首都规划,北京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两大点上:世界历史名城和现代国际都市,可以说,以故宫为代表的中轴,显示了世界历史名城的走向,长安街的横轴,则代表了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方向。但二者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一方面,只有体现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方向,北京才能显示自己的与时俱进,另方面只有彰显世界文化名城,北京才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际大都市。正是这一点,既显示了长安街与国际先进建筑接轨的必要,又显示了长安街与国际先进建筑接轨,必须在与以故宫为代表的中轴线的张力下进行。北京的深邃正是在这一张力中透出。

第二个视点,长安街作为两轴中的一轴,街上建筑的变化与街轴的延伸都内含着丰富的意义。以天安门体系为核心的京城模式,在观念上是中西古今结合,在空间上以“一中心”“两轴线”为代表。京城的发展,在空间上,必然体现为两轴的变化和两轴的延伸。就变化而言,北京原有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前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有古代的辉煌的建筑和现代的雄伟的天安门体系在,是不变的。变化,主要由长安街这一横轴上体现出来,长安街上的建筑,从50年代到80年代到90年代到新世纪,呈出了中国人力争上游,与时俱进的特色。要理解中国是怎样走向现代国际大都市,长安街上出现建筑景观是一个好的解答。这解答既是建筑/美学的,也是政治/思想的、且是经济/技术的,还是社会/心态的。就延长而言。首先是民国以来才出现横轴在共和国里的延长,随着横轴的延长,中轴也要相应地延长。两轴延长的内蕴既简单又复杂,既直露又深邃。先看中轴。中轴线被分为三段,古代北京的中轴线,即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的7.7公里,原本就有,被称“历史轴线”。从1983年策划申请亚运会到1990年亚运会建筑完成,中轴线迈出了向北延伸的步伐。新世纪以后,以2008奥运为契机,中轴线的北端延5公里到新建的奥林匹克公园,新成奥运区与之前的亚运区一道构成一个京城北面的运动休闲文化区,更有象征意义的是在延长的中轴线的终端两个标志性的建筑,鸟巢和水立方,显示了集现代性(由体育运动代表)、中华性(由天圆地方暗喻)、国际性(由建筑技术体现)、全球性(由建筑形式象征)为一体象征符号。这一向北延长的轴线被称为“时代轴线”。在历史轴线上续加上了时代内容。在南面也规划了中轴线的延伸,从永定门向延12公里到南苑。使整个中轴线由目前的13公里中轴线延长为25公里按规划,永定门之南木樨园到大红门形成现代商业街区;凉水河地区形成文化园区,有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音乐厅;同时将南部绿化隔离带中各类用地整合为“田园社区”。北京中轴线这一最南端区域的主调是:商业、文化、田园,由于南延长线基本还图纸阶段,因此这一向南延伸的轴线被称为“未来轴线”。新的京城模式的中轴线,历史轴线不变,而北南皆变,北南虽变,但其变并没有改变占据中心的历史轴线本有的意义,只是配合了横轴长安街的意义:与时俱进。这样长安街的意义更加意味深长。长安街自共和国以来,一直在延长。最初的长安街,是由天安门东到东单(叫东长安街),西到西单(叫西长安街),总长3公里,然后编制长安街规划,东延长到建国门(1958年打通),西延长到复兴门(1956年打通),虽然前者叫建国门内大街,后者叫复兴门内大街,但从建国门连通到复兴门的整条街都叫长安街,全长7公里。进而,东从建国门延到大北窑,西从复兴门延到公主坟,全长13公里,这一延长了的长安街的整治工作在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完成。紧接着第二年即在具有历史标志性的2000年,长安街再予延长。东从大北窑延长到通州镇,增加20公里,西从公主坟延至首钢东门,增加12公里,这时长安街全长35公里20106长安街西延道路工程规划方案获得批准,长安街再向西从首钢东大门延长到门头沟的三石路与规划中石龙西路相接处,共延长6.4公里。这样,整个长安街共长41.4公里。这样,长安街扩展次数5,扩长里程近原来的14倍。至此,作为北京核心的两轴,纵轴长25公里[[1]] ,横轴长41.4公里。两轴一延长再延长有其多样的内涵,从本节的视角来说,最主要的是,两轴的延长是天安门体系一个中心的理念的扩大和深化。它完全抵消并压制了任何多中心的意图和可能性。当长安街延长到通州时,穿过了CBD的核心,CBD金十字的横轴正是长安街一个组成部分。整个CBD作为京城模式多中心的企图,完全被压制在两轴的观念之下。如果说,建国初被否定的梁陈方案呈现的是一个多中心的京城模式,而CBD的出现显示了一种多中心的意向,但这一多中心的精神和企图在两轴的延长中,被击败了,并被改正为一个中心放射出来的经济花朵,这一经济之花是受制于京城中心的。在这一意义上,CBD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象征,成为了长安街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总象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意义下,CBD中的地标性建筑中央电视台新址是北京新世纪新京城模式里四大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址)所形成的象征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从天安门体系确立之后,作为与体现传统的中轴相对的长安街,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张力的作用下,在京城模式核心观念的调控下,开始了向自身的现代形象的塑造。共和国初期的一系列建筑事件,都是因要建设一条现代化的新长安街,同是厘定中轴与横轴之间的建筑和观念分工而出现的:

 

195069月,拆除长安左门外和长安右门外的三座门(即长安左、右门的门洞),拆除公安部街北口的“履中”牌楼和司法部街北口的“蹈和”牌楼。

19528月,拆除东西三座门,即长安左右门门洞。

19548月,拆除东长安街牌楼和西长安街牌楼。拆除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

1955年,拆除天安门广场北部两侧红墙。西长安街拓宽,拆除挡在路中的庆寿寺和寺内双塔。

1957年拆除天安门南部两侧红墙。

1959年,为天安门广场的修造,拆除中华门。

 

如果说,以故宫为主的传统建筑的保留,体现了北京的一种宏大的世界观,那么,长安街上的建筑以怎样的样式的出现,则体现了一种当代思想。这就是长安街的深邃。这一深邃不仅在共和国以后出现的新建筑上,也体现在新出现的建筑与中轴线上的古代建筑形成的视觉关系上。在这一意义上,长安街的建筑,内蕴着共和国以来当代政治家的政治意识和当代建筑师的美学意识和广大民众的政治无意识和文化无意识。由天安门体系形成的天安门中心,决定了京城模式一个中心的空间结构,一个中心决定了新的京城模式的发展,它首先体现在作为体现新的京城模式中的新型观念的长安街的塑造。

 

二、共和国前期长安街的塑型

共和国前期,长安街的塑形,主要是天安门体系的完成,天安门体系中的新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有后来建的毛主席纪念堂,要与天安门和前门形成一个整体,要考虑到广场的尺度。传统的天安门和前门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意义上决定了这三大新建筑的尺度和样式。当然其后面,京城模式的理念起着观念的作用。而这一时期长安街上的其它新建筑,则配合着天安门体系,并之与一道构成长安街的新貌。这时期的新建筑有:

 

建筑名称

建筑年代

建筑高度

建筑功能

建筑风格

建筑地点

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21958

37.94

纪念性建筑

中带西

天安门广场正中

人民大会堂

1959

40

办公

西带中

天安门广场西侧

国家博物馆

19581959

26.533

文化

西带中

天安门广场东侧

毛主席纪念堂

19761977

33.6

纪念性建筑

西带中

天安门广场南侧

民族饭店

19581959

48.04

宾馆

西而苏

西长安街北侧

民族文化宫

19581959

63

文化展览

中带苏

西长安街北侧

北京长途电话大楼

19591976

(81.5)87.1

办公

苏而西

西长安街北侧

商业内贸部办公楼

1951

11.25

办公

西

西长安街北侧

电报大楼

19561958

39.7

配套服务

西

西长安街北侧

北京饭店西楼

19531954

38

宾馆

西而中

东长安街北侧

北京饭店东楼

19731974

(77.2)89

宾馆

苏而西

东长安街北侧

纺织部办公楼

19511952

14

办公

+西带中

东长安街南侧

燃料部(轻工业部)

1951

24.70

办公

西

东长安街南侧

华诚大厦

1957

 

综合(体育\办公)

西

东长安街南侧

北京火车站

1959

43

配套服务

中而苏

东长安街南侧

北京邮政枢纽中心

19681993

 

配套服务

西方现代带中

东长安街南侧

 

上面所列属于天安门体系的建筑,在长安街与中轴线相交的民族象征体系之中,是整个京城模式的中心。其意义前面已讲,这里着重讲除天安门体系之外长安街两边的建筑。其可以分为三个时段和三个群体,第一个时段是建国之初的东长安街上的部委办公楼,有纺织部、燃料部、外贸部、商业部原内贸部的办公楼,基本上是苏联型的一般机关楼。美学特征是整齐、秩序、等级、简洁、厚重,高度在30以下,与天安门保持了较好的等级和秩序关系(后来纺织部办公楼改为中而西风格,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例子)。第二个时段是建国十周年前的一批楼,又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保持了苏联公共建筑的基本味道,但增加了体量,更注重艺术性。有服务性的大楼,如电报大楼,北京饭店西楼,还有在长安街延长线上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这些建筑可以看成是建国初部委大楼的在原有的苏化方向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二是作为建国十周年的标志性建筑,在一种苏型建筑的格调中,加上了浓重的中国风格,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北京饭店西楼、北京火车站。这一些建筑可以看成是对苏化建筑进行民族化的转向。三是6070年代的建筑,包括北京长途电话大楼,北京饭店东楼,以及60年代开始建的北京邮政枢纽中心。这些大楼的特点是,第一,有了由苏味转向西味的倾向,第二,在高楼上的急剧上窜。长话大楼和北京饭店东楼地高度都上升到了80,是天安门体系中建筑物高度的两倍,特别是与天安门甚近的北京饭店东楼,从美学的角度看,对天安门的壮丽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共和国前期,特别是建国十周年时期长安街上的建筑,也是整个北京建筑(乃至全国建筑)的一种类型的标杆,代表着北京的现代意识。民族文化馆和北京火车站这类的民族化的建筑,是北京当时建造的一批类型建筑的代表,如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美术馆、钓鱼台国宾馆、友谊宾馆……而与之相连的,还有在5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大批以“大屋顶”命名的民族化建筑。把50年代中期的大屋顶与50年代末期的民族化建筑相比较,大屋顶是中国屋顶与苏式浑厚型机关楼的结合,而新的民族化则是中国元素与苏式清灵型加等级型的结合。可以说,50年末的民族化是50年代中大屋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共和国以来建筑民族化最为成功的一个阶段。电报大楼和民族饭店(忽略其民族性檐边)的整体结构,同样是当时北京建筑(乃至全国建筑)的另一种类型的标杆,代表着北京当时建筑的另一批类型的代表。与前面讲的民族化的走向不同,这类建筑代表着现代化的走向。在这一意义上,6070年代的建筑,北京长途电话大楼,北京饭店东楼,是在它的基础上,受到当时的总体张力下的一种发展。总而言之,由长安街代表的共和国前期的中国现代性意识,通过这三类建筑,以美学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三、改革开放后长安街的新变

改革开放以后,长安街建筑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其本上可以分为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三个阶段。80年代以后,北京开始扩张,北京的扩张长安街是领跑者之一,建国饭店出现在长安街的东延长线上,中央电视台出现在长安街的西延长线上,代表着时代新潮的两面,也代表长安街向未来的打望,然而,从建国门到复兴门的长安街在内城,与两门之外的外城,在与中轴线的关系的紧密和张力的大小是有本质不同的,因此,这里对长安街的分线,以从建国门到复兴门这一中心路段为主,必要时也兼及城外。先看80年代的建筑[[2]]

建筑名称

建筑年代

建筑高度

建筑功能

建筑风格

建筑地点

中国工艺美术馆

19851989

40.8

商业\办公\服务

西而中

复兴门内大街北侧

中国人民银行

19871990

1536

行政办公

西方现代

复兴门内大街北侧

民航售票中心

19851990

39.7

配套服务

西带中

西长安街北侧

北京音乐厅

19811985

 

文化

西方现代

西长安街南侧

东单电话局

19831985

46

配套服务

西方现代

建国门内大街北侧

北京国际饭店

19841987

104.4

宾馆

西方现代

建国门内大街北侧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083,2000,

59.6

办公(科研)

西方现代

建国门内大街北侧

海关总署大楼

19871990

54.2

行政办公

西方现代带中

建国门大街南侧

 

    80年代出现在长安街建筑,显出了三个特点:第一,苏型建筑的消失。在建筑上外观的形式美的对称被均衡所取代,含有政治意识的等级性和中心观被主要从美学上考虑的平等性和变化性所取代,这一建筑外观上的变化,由形、线、色体现出来平等性、变化性、均衡性主要由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而形成,在这一意义上,80年代意味着西方现代建筑在长安街上的兴起。第二,西方现代建筑的出现。西方现代建筑呈现两种方向,一是正规型的形式美,如东单电话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音乐厅等。你看东单电话局:主楼由两大块叠竖成的梯形,相连的营业厅与主楼的高度比例虽大,但用宽度进行弥补。整个尺度比例即堂堂正正,又错落均衡。二是对外观形式的新奇的追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北京国际饭店,都采用了圆形弧线。前者主楼与中央楼的两种弧线的对比,以及整个楼多种竖线的形式美。显得新奇,后者主楼平面的三面圆弧六边形以及顶部、主体、下部接待大厅形成的比例与均衡,显得新奇。这两种西方现代风格,一正一奇,是80年代中国建筑转向西方和与世界互动的普遍样式。第三,民族化的转变。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民航营业大厅、国家海关总署,虽然基本立面是西方现代的形式比例,但三建筑的顶部,都显出了中国特色,中国工艺美术馆是重檐黄色琉璃瓦坡顶,中国民航营业厅楼顶两边各一传统小屋顶,中国海关总署,楼厅两边各一形似钟楼的坡式方亭。长安街上三栋建筑顶部的三种传统样式,成了整个北京建筑在走向西方现代的同时体现民族性的基本方式,这一潮流在当时北京主要领导的大力提倡下,在北京各地区出现,从80年代风行到90年代,直到北京西客站达到顶峰而饱受诟病。在新世纪才慢慢消失,但已经凝固为一个时代的民族化样式。这一风格除了屋顶样式之外,还有把中国柱式和白玉栏以及一些中国元素镶嵌进西方现代的整体中去。如中国民航营业厅“首二层22根圆柱外包不绣钢,柱顶上部为挂落板,板的下部为简化了的梁、柱,柱顶为紫砂、陶块烧制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秦砖、汉瓦等纹样。”[[3]] 80年代的长安街建筑,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就是建筑高度又一次向上攀升。北京国际饭店高度为104.4。显示了长安街的现代风格对中轴线上的传统风貌的又一次冲击。

    80年代长安街建筑的两个基本方向,西方现代方向和民族传统模式,在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深化、完善。90年代长安街新出的建筑如下:

 

建筑名称

建筑年代

建筑高度

建筑功能

建筑风格

建筑地点

百盛大厦

19961998

50.9

商业\办公\服务

西带中

复兴门内大街北侧

中国工商银行

19941998

49.7

金融办公

西方现代

复兴门内大街北侧

中国银行总部

19961999

45.57

金融办公

西方现代

复兴门内大街北侧

华南大厦

1991

 

商业办公

西方现代

西长安街北侧

北京图书大厦

19941998

35

商业\办公\服务

西方现代

西长安街北侧

西单文化广场

19981999

 

商业\服务\休闲

西方现代

西长安街北侧

中宣部

1993

20

行政办公\会议

中而新

西长安街北侧

中央教育电视台

19901996

 

新闻广播

西方现代

复兴门内大街北侧

远洋大厦

19961999

69.5

商务办公

西方现代

复兴门内大街南侧

国际金融大厦

19961998

45

商务办公

西方现代

复兴门内大街南侧

武警回迁商业楼

19992003

45

行政\商务\办公

西方现代

复兴门内大街南侧

首都时代广场

19951999

50

商务\办公

西方现代带中

西长安街南侧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

1998

50.9

行政办公

西方现代

西长安街南侧

北京贵宾楼饭店

1990

39

宾馆

西带中

东长安街北侧

东方广场

19971999

48\58\68

综合商务建筑

西方现代

东长安街北侧

外贸部办公楼

19901994

 

行政办公

中而西

东长安街南侧

全国妇联办公楼

1995

42

行政及商务办公

西方现代

建国门内大街北侧

交通部办公楼

19921994

 

行政办公

中而新

建国门内大街北侧

光华长安大厦

1994

 

 

西方现代带中

建国门内大街北侧

长安俱乐部

19901993

 

文化\娱乐\办公

西带中

东长安街南侧

外经贸部

19901994

 

行政办公

+西带中

东长安街南侧

北京恒基中心

19931997

18-35-45-60-80-110

商业\办公

西方现代

建国门内大街南侧

中粮广场

19921996

45

商业\办公

西方现代

建国门内大街南侧

 

首先,西方现代建筑风格,不但在形式更加多样,而且技术上有了新貌。就形式之新来说,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远洋大厦、北京国际金融大厦、国家电力调度中心、武警回迁商业楼这些建筑鲜明地体现出来。形式之新,一是体量之大,特别从东方广场的三大组,从正面看呈六大栋的群体组合显示出来,二是体形多变,既从中国工商银行的主楼放街面、裙房放街后,主楼半弧与裙楼半弧合围成室外中心花园上体现出来,也从全国妇联办公楼三部分形成四道弧形中显出,西侧是中国纺织品总公司外凸成弧,中间妇女活动中心内凹成弧,外面妇联办公楼下部外凸成弧,上部内凹成弧。还从恒基中心的不同立面多种分层错落有致的外观中体现出来。三是新材料的运用,上述建筑,都运用玻璃幕墙,而且运用得多种多样,有立面全用(如光华长安大厦),有隐框玻璃(如恒基中心),有长条幅玻璃幕墙(如交通部办公楼是竖长条幅,中粮广场是横长条幅),大幅长矩形配成排小矩形(华诚大厦)……在恒基中心的顶部,有柱式,圆钟,三角形四面向上的尖顶,在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外墙采用隔热式全单元不锈钢拦索玻璃幕墙系统,中庭屋顶采用可开启式移动天幕;在中国银行总部,显出了由严谨的数模系统而产生的一种比例尺度的完美。中国工商银行和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屋顶显了材料本身之美。90年代长安街建筑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上的呈现,可代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在走向西方现代建筑上的趋向。这里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玻璃幕墙的运用,它一方面让建筑显得光亮,另方面又是造成了光污染。总是说来,形式呈新,形体呈变,材料呈新、技术呈新,显示了西方现代建筑美学和技术在中国被加以全面运用,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美学时尚。

其次,民族化的演进,得到了更细致和体系性的呈现。一方面80年代最典型的顶部表达方式继续出现且多样化。改造后的纺织部办公楼、北京邮政通信枢纽大楼、首都时代广场,都是琉璃坡檐。长安俱乐部琉璃檐顶上两边各一小歇山顶;交通部办公楼顶上一对小古亭,华诚大厦顶上四座小亭阁。另方面把各种典型中国元素嵌进现代大楼。北京饭店贵宾楼,楼顶有小坡檐,入口处安置传统楼牌;光华长安大厦,有坡檐,有牌楼式的门头,门头上有汉白玉大理石牌匾;北京邮政通信枢纽大楼带着垂花和石栏,中国图书大厦,有着中国民居的门和明代石牌楼;中国银行总部外观完全的西方现代时尚,但中庭的中央由水池、山石、竹林构成的园林,加上了中国情调。如何把中国元素与西方当代时尚结合起来,是90年代中国建筑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长安街的范例是整个北京乃至整个中的缩影。以街为整体,中宣部办公楼以整体的中国风点缀在西方现代时尚为主的长安街之中,较为成功,光华长安大厦的牌楼式门头和汉石玉匾,也基本不错,交通部办公楼,在整体上对中国宫殿的模仿,不但与周围的建筑不相适应,特别是在离天安门不算远的位置,以如此大的尺度出现,尤不合式。90年代的民族化,仅从长安街上看,既获有益的探索,又有糟糕的失败。

90年代的长安街建筑,与80年代比较起来,体量更大(80年代超过10万平米的建筑只有国际饭店,11万平米,而90年代,则有全国妇联办公楼,10万平米;中粮广场,10.6万平米;远洋大厦、11万平米,首都时代广场,12.2万平米;国际金融大厦,12.23万平米;中国银行,17.4万平米,东方广场,93万平米),技术突出(玻璃幕墙成为主色),高度上升(总体高度普遍上升,绝对高度恒基中心达到110,是天安门体系中最高建筑40是近3倍)。进一步体现了由长安街所代表的“现代”对由中轴代表的“传统”的巨大压力。

 

四、新世纪以后长安街的新变

经过90年代的大规模建筑,长安街中心区即从建国门到复兴门一段,基本填满,新世纪之后,所出建筑不多,仅有如下六栋:

 

建筑名称

建筑年代

建筑高度

建筑功能

建筑,风格

建筑地点

中组部

2003

 

行政办公

西而中

西长安街南侧

国家大剧院

20012007

46.68

文化

后现代

西长安街南侧

信远大厦

2002

 

商业

西方现代

建门国内大街北侧

北京国际新闻文化中心

20012002

85.3

传媒

西方现代

建国门内大街南侧

光彩国际中心

2004

 

商业

西方现代

建国内门大街南侧

首都博物馆

20012005

41

文化

西带中

白云路大街南侧

 

表中加了一项长安街延长线上的首都博物馆。因为在之前几个阶段,城内长安街上的建筑可以说明整个长安街,而这一段,延长线上的首都博物馆具有城内街段说明不了的内容。言归正传;表中建筑中的四座(中组部,信远大厦、北京国际新闻文化中心、光彩国际中心)可以说都是在90年代建筑手法的继续,有继承但无新意。长安街中心和国家大剧院和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首都博物馆却代表了作为中国建筑主流的两种方向的提升:国家大剧院代表了西方现代建筑时尚方向的提升,首都博物馆代表了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上的提升。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一个西方现代建筑的方向问题,而且涉及到天安门体系,到整个北京的建筑象征体系,以及中国的象征体系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详讲,这里主要讲一讲国家博物馆新址。

首都博物馆原来在国子监孔庙内,是创建于元代历代又有维修的三进院落,纯然古典,地处幽静。现在新移到最靠内城的复兴门外的长安街上,面貌也由纯然古典转为相当现代,但这一现代又与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和中国工商银行不同,在现代中突出了中国元素。从这一角度看,可以将之看成是中国建筑民族化的一次提升,如果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兴起了第三次民族化艺潮,那么,西客站是其负面典型,而首都博物馆则是其正面典型。第三次建筑民族化,与共和国前两次一样(也可以说与民国以来一样),都是讲究如何把中国因素与西方因素结构起来,在西客站里,中国元素是明显的中式与大型现代建筑很难完全融合的古代小亭子,西方因素则是苏型意味的对称等级,在首都博物馆里,中国西方因素是现代材料技术,而中国因素则很好地融入进到西方的材料、技术、形式之中。初一看来,首都博物馆与中国工业银行、武警回迁楼、北京电力调度中心有相似之处:矩形立面加金属屋顶带某种圆意。但首都博物馆中每一部分,都把中国元素巧妙地放了进去:金属的大屋盖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深挑远檐之味,巨大的石质幕墙让人想起中国古代城墙,石墙上一层玻璃幕墙宛如城墙上一个个整齐的望口。墙上的圆意则是一个破墙而齐的青铜器。大厅外,地面镶嵌着清代丹陛,大厅内,竖立着明代牌楼,让人感到对称的庄严味,而下沉的竹林庭院又让人体会到自由的悠闲感。联系到前面讲的90年代长安街上建筑民族化的一系列表现,可以说,首都博物馆在民族化上是对以前的一次艺术性和文化性的提升。由之可以感到一种内在倾向,这一倾向在2008建立奥林匹克公园里和在某2008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进一步得到强化。

前面讲了,长安街从总体讲,延长为从通州到门头沟的41.4公里,但在实际上,只有从东三环的大北窑到西三环的公主坟之13公里。任何人无论从祖国各地还是世界各地到北京看长安街,都在这一段之内。从建国门到大北窑成为CBD地区,形成了长安街与CBD既重合又独立的张力,这样,CBD地区摩天大楼群,既是CBD的一种象征,又是长安街的一种自然延长,与长安街的建筑形成既独立又关联的意味深长的关系。但CBD这一概念本身更强调其作为北京一个独立景观和独立符号。长安街西延长线从复兴门到公主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新区,可以说,它一直是长安街总体风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长安街的总体时尚每一时段都在这一地段有对应的体现。因此,理解西延长线上的几座标志性建筑与长安街整体的文化和美学关联,成为长安街美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50年代末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民族文化宫和北京火车站相呼应,后者是建筑民族化的榜样,前者则是苏化的典型,那时的民族化是苏化加民族化,因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苏化典型,别具意义。80年代,中央电视台大楼,,一是突出了电子传媒的重要,二是呼应了北京国际饭店的高度,三是与整个长安街建筑一道,显现了中国建筑风格向西方现代型的转向。90年代,两座大楼都以呼应了民族化的新形式,一是公主坟的城乡贸易中心,一是军事博物馆傍的中央军委大楼。前者以歇山顶,后者以主楼歇山顶,附楼的坡檐和柱式,但这些中国元素,前者加在80年代的西式形式上,后者加上50年代的苏式形式上,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体形相对应,但又用了90年代西方技术:玻璃幕墙。在世纪之交,为了辞旧迎新,记旧图新,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间,建了世纪坛。这一纪念性工程,用了一系列的高科技和象征手法,呈现中华民族悠久、辉煌、艰难的历史,在艺术上颇受批评,但确实呼应着国家大剧院紧贴人民大会堂而建,对天安门体系进行的意义冲击。当我们看到,长安街的延长线,东面被纳入CBD,西面却与核心中段紧紧呼应,这里面透出的又是北京的深邃。

长安街从建国门到复兴门主段,通过50年代至新世纪的建设,空间已经基本被填满。尚余空间主要是国家大剧院旁六部口南部地区,市规划委的方案是中央政府区从中南海南迁至此,规划了9栋大楼[[4]] ,当这一中央政府区全部建成之后,长安街的整体形象就完全形成了。但这9栋楼只占目前长安街大楼总数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在美学上的创新可能不大,可能只是在目前长安街上的四大建筑类型(50年代型,80年代型,90年代型,新世纪型)中增加某一类型或某几类型的数量比例而已。在这一意义上,长安街的整体面貌已经基本形成。目前长安街的建筑,按其建筑功能分类和比例,《长安街:过去、现在、未来》一书统计的数据是:商业服务22%,行政办公15% ,商务办公25%,金融邮电13%,居住建筑10%,文教体育11%,纪念建筑1%,市政设施1%,交通建筑2%。该书对这一比例的评估是“两少两多”:1、文化性建筑的总量较少;2、服务类建筑较少,分布不均;3、商务办公类建筑过多;4、金融建筑过多[[5]] 。在这两多中,透出了CBD的影响,或者说,这两多建筑和CBD建筑共同透出了中国90年代以来的一种由中国型的经济强劲而来的文化内容和美学风尚。

长安街与CBD共同构成了北京走向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面貌,长安街体现了一种历时性(建国以来各阶段)的力争上游,CBD则是在这一上游顶端的一个惊叹号。但这一惊叹号只是经济的,而政治和文化的一极则要由天安门体系来体现,特别是要由天安门体系的意义转型和符号扩张来体现,这就是由两轴核心的天安门体系进一步扩张到象征两轴扩大的四大当代符号建筑:国家大剧院(两轴中心点)、中央电视台新址(横轴的重要端CBD)、鸟巢和水立方(中轴的最北端)上。这样,长安街的文化和美学意义,最初是由1959年建成的天安门体系决定的,现在则要由天安门体系及其新变与关联,即天安门体系叠加上四大符号性建筑所呈现的意义来解说。这就要进入到另一个更为复杂的故事之中了。

 

【注释】



[[1]]  如果考虑到中轴线由奥园之山可见燕山,那是中轴线的隐性延长,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北京的中轴线正对着北面270多公里的元上都(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那么,中轴线的历史意义有所彰显,如果考虑到中轴线的古代的观念中由天文观察的子午线而来,其文化的意义有所透出。

[[2]]  表只列出从建国门到复兴门一段,此表与本节内各表中数据皆来源于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长安街:过去、现在、未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版,该书2122页的表与140141的表涉及相同建筑在个别数据上有出入(“编者的话”说:“因各研究单位资料来源不同,在单体建筑面积统计上,有些差异”,不仅面积,还有年代,高度),本文根据本人实地观察经验有所修改,如有错误由本人负责。

[[3]]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协会主编《长安街:过去·现在·未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01

[[4]]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协会主编《长安街:过去·现在·未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249251

[[5]]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协会主编《长安街:过去·现在·未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46150

 

(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  录入编辑:文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