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周易参同契》的丹道与天道
   

我国古代合炼外丹的历史可追溯到相当古远的时期。如道教有关黄帝合丹的传说,葛洪《神仙传》亦载有上古及春秋战国时的许多炼丹师。另外西汉淮南王刘安的炼丹群体也是人尽皆知的。然而,这些合丹活动都是纯粹实践性的。虽然《周易参同契》有“《火记》六百篇”的说法,但这些书现在都看不到。从现行的情况来看,《周易参同契》应该说是第一本有关丹道的理论著述。虽然,《道藏》中收录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之卷一,学者普遍认为其出世年代要早于《周易参同契》,但此书并不涉及丹道理论。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参同契》撰作之前,外丹道的合炼实践虽然已很频繁,但其做为一种道的门类尚未正式确立起来。《周易参同契》第一次对外丹合炼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以《周易》为理论框架,通过以丹道参证易道、天道的形式,构建了一套理论系统,用以解释、描述外丹道的实践。《周易参同契》实际上将外丹术置于道的深层,以天道为基础,构筑起丹道。

一、《周易参同契》的版本与作者

《周易参同契》自东汉问世起,累代都有人为之注释,单是清初仇兆鳌撰《参同契集注》就聚集了十七家的注释。这些注释作品都遵循《参同契》易道、丹道、天道贯通的模式,以丹道为核心,参以易道、天道,以发明丹道修炼的阳火阴符、药物变化等奥秘。这些著述使《周易参同契》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形成了道教丹道的“周易参同学”。在《参同契》的众多注释中,向来存在着内丹、外丹两种解读倾向。本文撰著者认为《周易参同契》的本文主要是讨论外丹合炼的各种问题,虽然在行文中亦提及各种内修养生的方术,但在道的层次关注的仍是外丹道。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参同契》经过历代注释家的解读,其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已经大大超出了本文的容量。其涉及的主题包括丹道的一般问题如道论、丹道与天道、易道的关系及火候原则、丹道的药物及修炼程序等。这些问题都是内外丹道的共同主题。因此我们在把《参同契》及其注释做为一门整体学术来讨论时,既不能忽视内外丹道的岐异,更应看到两者之间的共同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周易参同学”。

清代著名道士董德宁在《黄庭经发微》一书中说:““道书之古者,《道德》、《参同》、《黄庭》也。”这就是说,《道德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是早期道教中影响较大的三部经典。这三部经典对后世道教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道德经》经过后世高道的注释与阐发,对道教哲学理论尤其是宇宙观与政治理论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至于《黄庭经》则主要在六朝时期影响很大,由大书法家王羲之《黄庭》换鹅的典故中便可看出。不过,《黄庭经》介绍的主要是上清派的存思修炼术,其中有些修炼理论虽然启发了内丹术的建立,但基本上还是以存思守神为主,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内丹术。在早期道教的三部经典中,东汉末年问世的《周易参同契》对道教丹道(内丹与外丹)的建立在理论上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北宋著名的高道高象先誉之为“万古丹经王”。

《周易参同契》对道教外丹术,也就是“丹鼎道”的影响,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大家知道,“丹鼎道”在我国起源很早,从传说来讲,历史上有老祖宗黄帝鼎湖合丹、骑龙升天的传说。《汉书艺文志》中还载有《黄帝杂子十九家方》,这是以黄帝命名的外丹经典。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我们还是要尊重历史。那么,就让我们以严格的历史记载来立论。《汉书》的淮南王传,王充《论衡道虚》一书都记载了淮南王刘安合炼外丹,服食成仙的事迹。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周易参同契》问世之前。可见有关外丹的合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周易参同契》正是在总结历代合炼实践的基础上,以易道发明丹道,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模式,将外丹之道第一次形诸于竹帛,展现于世人之前。《参同契》对外丹术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其一:第一次藉助天道以揭示外丹合炼之道。其二:创造较为完善的外丹术的名词术语。其三,援易道以入丹道,开后世丹道、易道相互发明的先河。

(一)、《周易参同契》的作者

《周易参同契》是东汉末年人魏伯阳撰写的。关于魏伯阳的生平身世,现存的较为可靠的文献记载有三种:一是葛洪的《神仙传》;二是五代彭真一(晓)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另外,陶弘景的《真诰》也提到过《周易参同契》一书。

魏伯阳,号云牙子,为吴人,具体说是会稽上虞人。出身于豪门大族,天性喜好道术,“恬淡守素,唯道是从。”魏伯阳一生都是在求道中渡过的。《神仙传》本传记载了他的求道事迹。据称:他与弟子三人,入山合炼神丹,(这里说的神丹指的是外丹),丹成之后,他心知弟子中有的性功尚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犹有尘心缠绕,于是便决定对他们做一试探。他对众弟子说:丹虽炼成,但不能马上服食,因为丹有剧毒。不如先与犬试服,如服食之后,飞升上天,然后人才能服食。如若犬服之后,立即死亡,那么人就不可服用。当时就将金丹与犬服食,没有想到,犬服之后,立即死亡。魏伯阳见此情景,便对弟子们说道:我们辛辛苦苦,来到此山之中,历经磨炼,才将金丹炼成。现在炼倒是炼成了,但没有想到犬食之后,即刻死亡,我想恐怕是我们的举动没有符合神明之意。若是我们服食了,恐怕也会像这只犬一样,怎么办呢?

众弟子听完后,相顾而视。一弟子问道:先生服不服此丹呢?魏伯阳回答说:我背违世路,弃家入山,既使不得仙道,也不打算再回到尘世之中,与俗人为伍。死生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甚么分别了。因此,不管服食此丹是生还是死,我都想试一试。于是,他便将金丹服下,结果入口便死。弟子们见状,都面面相觑,纷纷议论说,我们食丹的目的,是为了长生不老。现在师傅服用即死,留下我们如何是好?独有一名弟子回答说:我们的老师不是常人,他服丹而死,绝不是此丹有问题,肯定有某种意图,我还是追随到底。于是,也取丹服下,服后也倒地而死。余下二名弟子商议说:我们炼丹本是想追求长生不死,现在服下之后,便马上死亡,这种丹又有甚么作用呢?我们不服丹还可以继续在世上生活几十年。于是,二人便一同出山,谋算为师傅、同门准备棺木,入敛安葬。二人离开后,魏伯阳就从地上起来,将神丹放入弟子及白犬的口中,弟子、白犬都重新复活,都得成仙。他们在出山的路上,碰见一位伐木的人,便写信寄与众乡亲及两位弟子,二人都万分懊悔。这是葛洪所记魏伯阳炼丹的一则逸事。众何周知,葛洪博学多闻,一生均沉迷于金丹合炼,对前辈炼丹家了如指掌。他的这一记载,说明早在魏晋时期,他作为成功外丹家的声誉已广为流传。

《神仙传》还提到魏伯阳又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为三卷,假借周易的爻象,阐述作丹之意。

以上是《神仙传》对魏伯阳生平的叙述,后来的道教传记经典如《云笈七签》、元赵道一撰写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张天雨撰写的《玄品录》、宋代初年编成的《太平广记》在介绍魏伯阳时都是依据此书。《神仙传》是晋著名道士葛洪撰写的。葛洪生活的年代距离魏伯阳生活的年代约为180年左右,他的记述应该是可靠的。

《神仙传》提到《周易参同契》的地方有几点值得重视。其一是关于该书的名称;其二是分类。《神仙传》称《参同契》为《参同契五行相类》。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两本书:即《参同契》和《五行相类》。如果这样,那就得找出有关《五行相类》一书在历史上的流传线索,但现在一般还是将《参同契五行相类》看成是一本书,即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参同契》。因为在《周易参同契》的后面有段补充说明题为 “五相类”,其云提到“《参同契》者,敷陈梗概,不能纯一,纤微未备,缺略仿微。今更撰录,补塞遗脱,润色幽深,钧援相逮,旨意等齐,所趣不悖。故复作此,命《五相类》”。但这个文中的补充说明为何体现在书名中呢?可见《参同契》的编排在魏晋时与现在是不同的,这牵涉到《参同契》是否同出一人之手的问题,在此不做专门的考证。

关于魏伯阳著《参同契》之事,后世的注家经过对经文做仔细的阅读,终于在经文的文末中找到证据。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认为《参同契》有一段:“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化形为仙,沦寂无声。百世一下,遨游人间。敷陈羽翮,东西南倾。汤遭阨际,水旱隔并。柯叶萎黄,失其华荣。各相乘负,安稳长生。”这一段透露出《参同契》著作者消息,因为它实际上隐有“魏伯阳”三个字。何以言之呢?俞琰分析说,这一段的“各相乘负“百世一下”八个字是个关健,不可随意看过。因为第一句的委字与第二句的负字相乘负,即为魏字,百世之一下为白字,白字与人相乘负,即为伯字,汤遭旱而无水,即为易字,阨之厄际为傍,与易相乘负,即是阳字。可见此段实蕴含着魏伯阳三字。使用这种隐名的方法是许多道书的通例,朱熹做《周易参同契考异》时,即化名为空空道土邹,邹二字,便是隐名。如何隐呢?因为邹是春秋时代邾子之国,此即以邹隐朱。关于熹字的隐法,“乐记”有“天地欣合”之句,郑玄注云欣当作熹,此便是以欣隐熹。当然朱熹在这里使用隐名是有深意的,因为他是一代大儒,是以继孔孟道统为己任的,而道教乃是异门别派,他不便于公开介入,故用隐名。

又北宋元丰年间,名臣吕吉甫为单州长官时,吕洞宾曾下降当地的天庆观,并索笔做二诗,其一云:“野人本是天台客,石桥南畔有住宅。父子生来只两口,多好歌而不好拍”。当时众幕僚看后都茫然不解,吉甫之女婿余中在座,他向众人解释道:“天台客,宾也,石桥,洞也,两口,吕也,歌而不拍,今吟诗也。吟此诗者,其吕洞宾乎?”又吕洞宾在两宋之时,多云游赋诗,其署名字为回道人,回字即由两口组成,亦即吕字。

(二)、周易参同契的版本

《周易参同契》一书从东汉流传下来,到今天共有18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明《正统道藏》编成(1445年)算起也有1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传写方面的问题,《周易参同契》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由于版本的不同,可能影响对经文的理解。因此,我们将《周易参同契》的各家版本做一详细介绍。因为自1445年《正统道藏》编成之后,藏内所收的诸书就再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主要依据《正统道藏》所收的各种《周易参同契》的版本来分析。

《正统道藏》共收入《周易参同契》凡8家注本,它们分别是:

1.《周易参同契》,无名氏(容字号)

2.《周易参同契考异》,朱文公(熹)

3.《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真一)

4.《周易参同契注》,无名氏(映字号)

5.《周易参同契发挥》,林屋山人全阳子(即元俞琰)

6.《周易参同契解》,陈显微(抱一子)

7.《周易参同契注》,储华谷

8.《周易参同契注》,阴长生

另外,《道藏辑要》还收有陈致虚(上阳子)《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其实,《道藏》的这些注本只是流传下来的一部份,据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载,当时就有注本十九部,三十一卷。郑樵当时见到的注本,只有彭晓的本子保存在《道藏》中,其余绝大部份都没有能够流传下来。现仅就《道藏》、《道藏辑要》的九种注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求显露《周易参同契》版本流传的一些情况。 

托名阴长生(阴真人)及容字号无名氏注的《周易参同契》据陈国符先生考证是出自唐代人的手笔。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两个注本就极可能是现今存下的各种本子中最古老的一种。

阴长生注本将《参同契》分为上、中、下三卷,主旨是以外丹道解释《周易参同契》。书中多引魏王弼、隋萧吉的《金海》和李淳风的《乙已占》。上卷起首句是:“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末句为:“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卷中起句为:“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雌雄相须,须以造化,精气乃舒”至“亦犹和胶补釜,以卤涂疮,去冷加冰,除热用汤,飞龟舞蛇,终不可得。”

卷下起首句为:“惟昔圣贤,怀玄抱真,服食九鼎,化沦无形,含精养神,通德三元……众邪解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

储华谷的注本也分上、中、下三卷,卷上首句与阴真人相同,即:“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末句为:“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这也与阴真人注本相同。

卷中起首句为:“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雌雄相须。”末句为:“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至“去冷加水,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与阴真人注本相同,此处结构亦与阴真人注本相同,但末句“愈见乖张”阴真人本为“终不可得。”

卷下首句为“惟昔圣贤,怀玄抱真,服炼九鼎,化迹隐沦”,末句为:“谛思之,不须论,深藏守,莫传文。”与阴真人注本不相同。储注本与阴真人注本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储本将《参同契》加以分章,并对每章的大意都做了点明。储注引用了《悟真篇》可以判定为宋人的作品。

其次为两个无名氏注。一为映字号,一为容字号,容字号无名氏注,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首句仍为“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末句为:“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与上面两种注本相同。卷中首句为:“乾刚坤柔,配合相抱,阳禀阴受,雄雌相须,”末句为“去冷加水,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与上两注本相同。卷下首句为:“惟昔圣贤,怀玄抱真,服炼九鼎,化迹隐沦。”末句为“游太虚兮谒仙君,箓天图兮号真人。”此注本将《参同契》共分成九十章,鼎器歌附录于后,不计入章内。

另外的一个无名氏注本,即映字号无名氏注,将《参同契》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先解释《参同契》的三字的意思,接着为经文。经文首句为:“乾坤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与前三注本相同。末句为:“水者金子,金为母胞。”这是该本的特异之处。卷下首句为:“真人至妙,若有若无。”末句为“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此又是特异之处。此注本不分章。

五代彭晓注本分上、中、下三卷,九十章。卷上自“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至“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共计四十章。卷中有“乾坤刚柔,配合相包”至“去冷加冰,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共计三十八章。卷下自“惟昔圣贤,怀玄抱真,服炼九鼎,化迹隐沦”至“吉人相承负,安稳可长生”,鼎器歌在外,不计章内。此与无名氏(容字号)注本分章完全相同,可以看出无名氏(容字号)注本是沿袭彭晓注本的分章法。

朱熹注本分上、中、下三篇,但不分章(四库全书本)。上篇首“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至“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与彭晓本相同。中篇首“乾刚坤柔,配合相包”至”去冷加冰,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与彭晓本相同。下篇首句“惟昔圣贤,怀玄抱真,服炼九鼎,化迹隐沦”至“吉人相乘负,安稳可长生”。鼎器歌在外,与彭晓本相同。朱子明显参考彭晓注本,其相同,不足为奇。特异之处是分出一个“赞序”,即“参同契者,词陋而道大,言微而旨深”。

元俞琰注本分上、中、下三篇,与朱子注本相同。上篇首句为“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至“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中篇首句为“乾刚坤柔,配合相包”至“飞龟舞蛇,愈见乖张”。下篇首句为:“惟昔圣贤,怀玄抱真”至“游太虚兮谒仙君,箓天图兮号真人”。另外又区分出序文,即“参同契者,敷陈梗概﹐不能纯一,泛滥而说,纤微未俱。”又分赞序“参同契者,辞陋而道大,言微而旨深。”俞琰注本参考了许多注本,例如:陈抱一本;凝神子陈会真注本;李抱素注本;朱子注本;郑虚一注本;詹谷注本;彭真一注本;刘永年注本(绍兴人)。另外还有几家未点明注本。这些注本多数现已不存。

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将经文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又分章,并突破了诸注本以每句句首四字为题首的惯例,一概予以重新订名。如第一章为“大易总叙”,第二章为“乾坤设位”,第三章为“日月悬象”等等。

卷上析为十五章,首句为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末句为“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卷中首章为“阴阳精气”章,首句为“乾坤刚柔,配合相包,阳秉阴受,雌雄相须”,末章为第三十章,首句为“君子好逑章”,末句为“去冷加冰,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全卷亦为十五章。

卷下自 “圣贤伏炼章第三十一”,其首句为“惟昔圣贤,怀玄抱真,伏炼九鼎,化迹隐沦”。至“自叙启后章第三十五”,共为五章。卷末句为 “吉人相乘负,安稳可长生。”其注本共分为三十五章,这是第三种分章法。

南宋陈显微(抱一子)注本。此注本亦将全经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含一篇,即上、中、下三篇,注本不分章。上篇自“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至“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中篇自“乾刚坤柔,配合相包”至“飞龟舞蛇,愈见乖张”,下篇自“惟昔圣贤,怀玄抱真”至“吉人相乘负,安稳可长生。”外附“鼎器歌”。

综合上述九种《周易参同契》注本做一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版本大约有若干种系列,如果从编排的分章来看,第一种系列为不分章传本,它们分别是映字号无名氏本、阴长生本、朱熹本、俞琰本、陈显微本;第二类为分章传本:属于这类的有彭晓本、容字号无名氏本、储华谷本、陈致虚本。其中容字号无名氏本的分章方法沿袭彭晓本的分章法。而陈致虚与储华谷的分章都互不相同。

其次,如果从整篇经文的编排次序与文字差异来分析,又可将九种版本分成三组:一组以彭晓本为代表,包括有容字号无名氏本、储华谷本、陈致虚本、朱熹本、陈致虚本等六种注本。这六种本子大同小异,大都宗主彭晓本,其中容字号无名氏本与彭晓本最为贴近。而朱熹本、陈致虚本都参考了当时流传的各种版本,而归统于彭晓本。

二组为俞琰本。俞琰本对整个经文的编辑较为独特,可以看出他在编辑时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因而体现了他的思路,不能代表版本的流传面貌。

第三组为阴长生本及映字号无名氏本,这两种版本的编辑及词句与彭晓本有较大差异,从这里也可以反证这两种版本所据为彭晓本之外的另外版本。如果陈国符先生的考证可靠的话,那么这两种本子应该是唐代流行的,应早于彭晓本。而且这两种版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如果我们将这三种版本做一仔细比较,便可发现《周易参同契》版本自唐代至五代的变化情况,这种工作要做得细,只有留到以后做了。

二、关于明代的古本《参同契》问题

《周易参同契》流行至明代,突然又出现了一种古本《参同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明代正德年间杜一诚开始沿俞琰的意思(俞琰的创意见于《周易参同契发挥》),将四言定为经,五言定为传,加上《三相类》共为三册,对《参同契》重新加以编排。杜一诚自认自己得于精思豁悟。到明嘉靖时,杨慎(用修)刻《古本参同契》,编排与杜本相同,但他交待说,此本出于石函之中,为樵夫掘地所得。这些其实是一种托词。但新编的《参同契》本子却在明清两代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仇兆鳌集注本、陆西星本、王九灵本,都是以古本为底本,进行注释。尤其是在明代,古本的影响反而比原本大一些。 

其实所谓的古本,其创意是源于宋末元初的俞琰。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一书中曾说过:他一日于室中精思,“忽一夕于静定中,若有附耳者云:魏伯阳作《参同契》,徐从事笺注,简编错乱,故有四言五言,散文之不同。”而后俞琰又经过深思熟虑,乃创意:“愚欲以四言、五言、散文,各从其类,分而为三,庶经注不相分殽,以便后学参究。”但因为他的《周易参同契发挥》此时已经写成,故此他没有重新再写,“姑诵之于卷末,以俟后之明者”。俞琰在此是从四言、五言、散文三种文体的不同,将《参同契》重新编排,并认为此出于魏伯阳与徐从事二人之手,并非魏伯阳一人所著。其后明代的所谓古本《参同契》就是根据俞琰的这些意思对《周易参同契》重新加以编辑。例如清初仇兆鳌本认为《参同契》一书中,经文古奥,耐人深思,传文疏爽,读之醒目。认为这个特征很明显,足见《参同契》判然出自两人手笔。于是他将“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抱素,不乐权荣”直至“各相乘负,安稳长生”一段,编为魏公自序,然后再按四言为经,五言为传,重加编排经文,始自乾坤坎离章,终于后序孔窍章。即“惟昔圣贤,怀玄抱真,伏炼九鼎,化迹隐沦。”直至“故为乱辞,孔窍其门,智者审思,用意参焉。”

传文则先为徐从事序文。以“《参同契》者词寡而道大,言微而旨深。”至“为此道者,重加意焉。”首章为牝牡四卦,末章为同类伏食章,终于“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直至“略述其纲纪,枝叶见扶疏。”最后还附上“三相类序”。

三、《周易参同契》的丹道与天道

(一)、修丹与造化同途

五代时期著名的《参同契》注家、真一子彭晓曾有一句名言:“修丹与造化同途。”宋末元初的炼丹家俞琰也说:“大丹之道,与造化相符。”这表明古代炼丹家确信在丹道与天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只有在穷究天地造化之理的基础上,方能讨论还丹之道。

1、天地之阴阳与一身之阴阳

古代炼丹家依据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在天人之间存在着相似的构造,也就是说天人之间有着同构性。这也就是著名的“人体小宇宙”的理论。在中国上古中古时代社会中,哲学家、政治家、医学家、术数家似乎都很热衷于“人体小宇宙”的思维模式,今天我们只要翻开《易经》、《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等书,便可找到大量的例证。这一理论后来被阴阳五行家发展到极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依据阴阳五行家的理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天符人数”、“天人相应”等一系列天人交感合一的哲学命题。

上古、中古时代的炼丹家成份比较复杂,他们大都精通阴阳五行理论,对天道或者说天地生化的过程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与传统儒家注重社会的伦理秩序不同,炼丹家对宇宙自然的生命现象极为关注。并且在这种关注中表现出了一种泛生命(或者说“生命的幅射,生命中心论”)的倾向。基于此,他们对天人之间的同构理论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或许可以说炼丹家与阴阳五行家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不过炼丹家之所以成为炼丹家,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其一,他们将“人体小宇宙”的理论进一步细致化,注重人与宇宙生化过程之间的相似性,并努力使这种相似性变成一种可以操作的程序。最显目的是他们注重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循环交感。而做为阴阳二气外在象征的日月尤其为炼丹家所看重。俞琰说:“夫人之一身,法天象地,与天地同一阴阳也。人知此身与天地同一阴阳,则可与论还丹之道矣!”[1]

其二,炼丹家并不仅仅满足于在天人之间做简单的比附,而是主张逆转天地造化的程序,这就是著名的“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丹道基本定则。这也是因为炼丹家注重的焦点不是天,而是人。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是要将人合天,而不是以天合人。以下我们将进行更细致的讨论。

古代炼丹家承继天人合一的理论传统,以为人的一身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相似性。《周易参同契》无名氏注云:“人身上为天,下为地。”俞琰也认为“人之一身,法天象地。”但是古代炼丹家不仅仅是重复古代哲学史中的这些老调,他们注重探究天人之间消息盈虚的感应关系。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一书中注《参同契》“谨候日辰,审察消息”一句,引张伯端《悟真篇》语:“天地盈虚自有时,审察消息始知机”予以诠释。他进一步又演述,认为月的盈缩,与人的精神盛衰之间有着感应关系。日的出没对应着人体荣卫的寒暑变化。这种盛衰的循环有着不同的周期,一月有一月的盈虚消息,一日有一日的盈虚消息。“人身法天象地,其气血之盈虚消息,悉与天地造化同途。《素问》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月始生而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故天地有昼夜晨昏,人身亦有昼夜晨昏;天地有晦朔弦望,人身亦有晦朔弦望。其间寒暑之推迁,阴阳之代谢,悉与天地相似。’”很显然,俞琰注意到天地与人之间代谢过程的相似与相互感应。他还进一步将这种观察推及到人之外的万事万物,他称引《淮南子》,认为蛤、蟹、龟、珠与月共同盛衰,而月虚则鱼脑盛,月尽则赢蠬瞧。可见,天地之间各种细微之物的盛衰消息都与天地的生化息息相关。

在天地这一巨大的生化系统中,天位于上,地位于下,阴阳二气在其中流转运行,一升一降,往来不息,其象如同橐钥之鼓吹。既使是天地也是阴阳二气之凝,设使没有阴阳二气,则天地就如同一坱然之惰质,蠢然而已。其生生不息之灵机,全仗二气之周转。人禀受冲和之气,生于天地之间,其与天地之同构,并非单纯地以其头圆像天、足方像地而已,其相似的实质在于阴阳之生命灵气。因此,炼丹家效法天地,穷究宇宙之造化,其落脚在于阴阳二气。俞琰说:“今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二气则运行其中,一升一降,往来不穷,犹橐钥也。人受冲和之气,生于天地间,与天地初无二体,若能悟天地橐钥之妙,此心冲虚湛寂,自然一气周流于上下,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能与天地齐其长久。”[2]阴阳二气是天地生生不息,永久存在的根本。

古代丹家还进一步对天地生化的内在机制做细致的研究,并本着“一物一身,各有一乾坤”的道理,将天道的生化与人道的生续相互发明,由中领悟出丹道要旨。俞琰认为古代圣哲在领悟丹道的玄机时,仰观俯察于天地间,通过思考天地万物的生化之机,他们创造了超越个人生命局限的丹道。在天地生化系统中,日与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日月是天地阴阳之显象。天地之间日月互相推移,一出一入,一来一往,迭为上下,互为卷舒,昼夜循环,相接于黄道之上,犹如车轮运转一样。天地之中的万物便在日月的运行过程中,禀受阳精月华,孕育生长。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云:“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日月往来,阴阳交会,相资以发光辉。”他又引述陈抟的话,认为正是由于日月交会推移,才使天地这一生存系统中有四时寒暑,昼夜阴阳的分别:“陈希夷曰:‘日为天,自西而下,以交于地,月为地,自东而上,以交于天,男女交精之象也’。日月往来,寒暑生焉,四时成焉,昼夜分焉,阴阳定焉。天地不能寒暑也,以日月远近而为寒暑,天地不能四时也,以日月南北而为四时,天地不能昼夜也,以日月出没而为昼夜,天地不能晦明也,以日月交会而为晦明。阴阳虽妙,不外乎日月,造化虽大,不外乎坎离。”[3]炼丹家认为古代的圣人正是通过体察天地造化的微妙玄机,进而探道妙而资其用,来建立大丹之道。他们在建立金丹之道时。将人身的阴阳与天地阴阳合观,并触类旁通,认为人身之中也自有一日一月,其出没之早晚,火候之动静,都一一与天度暗合。

天地生化万物是建立在日月交合的基础上,古代炼丹家又将日月的交合称为天地媾精。天地抟持媾精就如同人间男施女受一样是生道的根本。因此,天地与人、万物虽有种种的差别,然其阴阳交接之道,却是如出一辙,“阴阳交接之道,乃生生化化之源,不特人与禽兽由此而出,虽蠉飞蝡初,跂行喙息,至微之类,莫不皆然。故曰众夫蹈以出,蝡动莫不由。”[4]古代的炼丹家又将日月的交合称为天符,以为天符的进过象征着阴阳的消长,至人上观天象,便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月行于天,一月一度,与日交合,故谓之天符。”

我国古代社会很早就进入到农业耕作的时代,农业耕作与天象密切相关,因此先民很早就有观察天象的习惯,天文学在古代是一门较为发达的显学。但是炼丹家观察天象与天文学家甚至占星家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他们显然不是出于纯粹的天文学的目的,探索宇宙万象的奥秘。(此乃纯释理智的欲望),也不为人事的吉凶,年成的好坏,社会的兴衰提供理论依据。炼丹家观察天象的角度完全居于一种超越生命的欲望,其注重的关键是个体生命如何通过资天地造化之机,逆转造化,进而长生不死。当然,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一工程的全部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体小宇宙”(或天人同构)的原则之上。他们认为人体这种生命系统和天地大系统一样,也有自身的日月,此即人体的阴阳二气,有的炼丹家以为即是肾气与心气(又称坎离二药)。日月运行有其自身的轨道,此即所谓的黄道,人体也有这样的黄道。天地的黄道乃日月运行所致,人身的黄道则为阴阳二气行度所致:“天有黄道,为度三百六十五。其运转也,一日一周,日月行乎其间,往来上下,迭为出入,此所以分昼夜而定寒暑也。然天道密旋,本无度数,以日月经历诸辰而为行度。日月往来并无定名,以朝暮出入之地而为所居。”[5] “夫人身中黄道,即阴符阳火所行之处也,即日魂月魄所居之方也。有能观天之行,识阴阳之行度,知魂魄之所居,则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循环一呼一息之顷,而日月出入乎呼吸之微,呼为阳,吸为阴,与天道同一妙用,不必求之于他。”[6]那么人身中的黄赤道究竟存在于何处呢?俞琰认为人身的黄赤道即存在于人体的任督二脉,此两脉是内丹修炼的升降通道:“易,日月也,日月行于黄道,昼夜往来,周流不息,上半月阳伸阴屈,魂长魄消,下半月阴伸阳屈,魂消魄长,循环反复,无有穷已。人身首干而腹坤,俨如天地,其二气升降,又如天地。《内指通玄秘诀》云:日月常行黄赤道,众真学此作还丹。其法即与天地无异。然其所以效日月之运用,与天地以同功,其要在乎任督二脉。盖任督二脉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真元,此为机会。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关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所以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7]此两脉关领人体一身之阴气阳气,人能通任脉,则一身阴气流通无阻,循环不息,能通督脉,则阳气无壅滞之病。我国古代传说鹿有寿而长生者,五百岁变为白鹿,千岁变为青鹿,此两种鹿都能通其督脉,故有长生之效。千岁之龟鹤、蟾蜍,都能通其任脉。这些动物都是天禀异气,得天地之一善,所以或能通任脉,或能通督脉。惟有人如果穷究天地造化,劝苦修炼丹道,那么便能打通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壅之患,而长生之道必在此矣!”[8]

2、攒簇之道

丹道法象于天道,以坎离效日月,以阴阳之交合法日月交会于黄道,以一阳初生,冬至之复为真药降生之时。丹道的这些基本原则都是建立在对天道的效仿,由天道触及人道而建立丹道。这样就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丹道只是天道在人身中的复本,人只要穷究天道,将造化的道理移植于人身,就可以贯通天人。其实这种意见实在只是一种误解,有的丹士之所以将天道与人道做简单机械的比附,徒然执持外在的卦爻斤两,火候药物,都是不懂在天道与丹道之间还有一种攒簇之法。

何谓攒簇?攒簇是修丹家证破天道生生不息的奥秘之后,以天道发明丹道而创立的一种解读法则。攒簇的字面意思为蹙缩,浓缩。

丹道之所以有攒簇,是因为虽然人体与天地一样都有乾坤阴阳,都禀有真一之炁,但是人体虽有乾坤宇宙,毕竟只是“小宇宙”,是具体而微的天地。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之间虽有沟通,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自身代谢法则,其气血的运行,神气的盛衰都有其自身的周期。这样修炼丹道就不能简单地比附天道,而必须活学活用,触机而应。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明攒簇之理。只有掌握了攒簇之法,才能将天地的大时间转换成人体小宇宙的小时间,如此才能由天地之外真阳寻觅到人身的真药,并由天地交接的外火候顿悟出人体真阴真阳交接的真火候,如此便可于一时一日之中,夺天地三千四百年的造化之机,修炼家相信如参透这种玄理,则赫赫金丹便可一日炼成。

那么如何将天地大宇宙的时间攒入人体小宇宙之中,使其息息相通,如合符节呢?俞琰在释《周易参同契》:“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一句云:“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者,阳气潜萌于孟冬纯阴之月,而始于坤卦之下,积成一昼之阳,然后变为复卦也。人固知十月为坤,至十一月则五阳之下变一阳爻为复,殊不知十一月冬至,无缘半日便生一昼之阳,遽变为复。盖十月小雪,坤下爻已有阳生其中,但一日之内,一月之间,方长得三十分之一,必积之一月,至十一月冬至,始满一昼为复。然此亦譬喻也,年以冬至为复,月以朔旦为复,日以子时为复。无非借以发明身中造化。《翠虚篇》云:一日三旬一日同,修丹法象夺天功。盖年与月同,月与日同,日与时同。于是蹙年成月,蹙月成日,蹙日成时。一时中,自有一阳来复之机。是时也,不在冬至,不在朔旦,不在子时,非深达天地阴阳,莫知玄机。”[9]此段以复卦象天地一阳化生之机,这是因为《周易》复卦,卦爻为五阴居上,一阳居下,卦辞有复,其见天地之心的说法。复卦又为十一月卦,此时万物肃杀,于此肃杀之中,一阳来复居于下。于是丹家以复卦象征天地大宇宙一年的生机生发之时,因为其时乃生死交替,新旧循环之际,在此之前天地大宇宙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生长收藏的一个循环周期。冬至之时,旧的周期已完全结束,新的周期开始运转,在新旧交替之际,此一机之发,即为生机的发生。用丹家的话说,便是天地化生真阳之时,如果上溯大宇宙的创生,也可以象征为太极生阴阳,宇宙由大道中派生之瞬间,即道生一之时。同样天地宇宙中一月也有此复卦,这就是一月的朔旦之交,即上月终与下月初的交替时期。依此推论,一日、一时都有真阳发生之时,一日之时为夜半子时,这时也是天地一日生长消息的替换之时。至于一时的真机,可按这种方法推论,即为前后时的交接点。

上述的这种对天地宇宙生机的推算,都是依据年、月、日、时等时间单位的同构原则,通过蹙年成月,蹙月成日,蹙日成时的方法推算出来。许多炼丹家按照这一原则推定一日之机为子时,于是便以子时为采药真机,更有炼丹士固执子时,于其它时皆不用。其实这也是对攒簇理论的误解。诚如上文所论,一年的冬至,一月的朔旦,一日的子时都是天地这一宇宙系统的盈虚周期。人虽生存于天地之中,禀天地之中和之气而生,但人不过是天地中的一物,人体小宇宙固然与天地大宇宙间存在着感应关系,但更基本的是人体小宇宙自身有其消息盈虚的周期规律。那么人身小宇宙的活子时如何寻觅呢?这就要求修炼家深究自身的阴阳消息、气血的周转循环。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俞琰以为古之修丹者,仰观于天文,又俯察地理,更重要的是中稽人心。“于是虚吾心,运吾神,回天关,转地轴,上应河汉之昭回,下应海潮之升降。天地虽大,造化虽妙,而其日月星辰之着明,五行八卦之环节,皆为吾摄入于一身之中,或为吾之炉鼎,或为吾之药物,或为吾之火候。反身而观,三才皆备于我,盖未尝外吾身而求之于他也。《击壤集易吟》云: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10]邵雍的这首诗道尽丹道的奥秘。要之,其至关重要点在“肯把三才别立根”及“人于心上起经纶”二句,其最终归结是在人心之中。

3、偕以造化

古代炼丹家认为合炼金丹是人间第一等大事,《悟真篇》有语云:“不寻大道出迷途,纵负良材不丈夫。”此举惊天地,泣鬼神,实为大英雄、大丈夫发勇猛刚烈之心,勇猛直前,义无反顾,以大智慧参透天地造化之玄机,盗天地未生前真父母之气变化凡父母之身,从而最终逆转造化,超脱阴阳五行之拘束,成就纯阳仙体。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特别提出来加以讨论:既然天地是一乾坤,吾身也是一乾坤,此即所谓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那么在了证丹道,逆转造化时,天地这一大宇宙存在系统对个体的修炼是否具有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换句话说,单纯地依赖人体小宇宙的造化系统是否便可完成了证的盛举?这一问题实际关系天人之间的关联性。对此历代的炼丹家都做出了不同有时甚至绝然相反的回答。全真南宗对此回答是:修炼丹道不应局限于一己之身,当然这不是居于男女双修的考虑,而是认为一己肉身的气,乃是凡父母之气、骨血之气,其气有盛有衰,有聚有散。单纯依赖这种气无法结聚至灵至妙的内丹。修丹必须越出个体的拘限,夺取天地圣父圣母之灵气,交姤于一身之中,方能成就大丹。这就是陈泥丸《还源篇》所说:“夺他天地髓,交姤片时中。”俞琰也很赞同这种看法,他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一书中说道:“然吾身自有一天地,自有一阴阳,而《还源篇》乃云:夺他天地髓,交姤片时中。而必须窃取天地之气,乃日月圣父灵母之气,吾身之气,乃骨血凡父母之气,故以真父母之气变化凡父母之身为纯阳真仙,则与天地同寿。”这种看法就是所谓的内外双修,内即指人身,外即指天地真一之气。不过此派很难解决人身之气对修炼丹道的积极作用,因为按其理论推测,修炼家的全部努力只在于如何擒获天地之真一之气,并进而予以培植温养,最终凭借此真一之气结丹超脱。这样人体本身造化只有消极的意义,即如何将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相对接,使其处于和谐状态,便于擒获存在于天地之中的真。此即《参同契》所说,“偕以造化,精气乃舒”。这一理论貌似合理,但如果我们考虑到人本身也是禀道气而生,那么此种擒获的举措纯属用词不当,因为真一之气乃是自家所有,无须费心外擒,只需将此一种灵阳之气加以养育培植就可以。

以上我们从纯粹逻辑的角度推论南宗大师对内外双修的理解。我们看出其中的结论并不十分完善,尽管如此,许多修炼家仍然认为修炼丹道必须内外相合,不能拘泥于一己之造化,否则药物不真,火候亦欠差。如此,此派炼丹家便主张人应虚心凝神,与天地之机谐作,这便是完完全全的以人合天。在这种天人相合的过程中,悄然窃取天地造化之机。俞琰称引《翠虚篇》说:“每常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是机即天人合发之机也。夫人身中造化与天地造化相应。今曰偕以造化者,论其至妙,全在天机与人机对举。人能虚心凝神,与天地之机偕作,则造化在吾掌握矣!”[11]他并引用天隐子司马承祯的话,认为此乃是神仙之道,天隐子云:“倘三百六十日内运自己之气适合天地之真气,三两次则自觉身体清和,异于常时。况久久习之,积累冥契,则神仙之道不难至矣!”[12]

元代著名的全真北宗炼丹家陈致虚似乎也赞同这种内外相合的修炼之道,他虽没有明言内外双修,但却认为炼丹道有三个字特别重要,这就是蹙、夺、窃。所谓蹙就是于某一特定时刻,收聚采炼天地之正炁,迎纳圣胎之中。所谓夺,即夺天地之造化。窃即指窃日月的精华。其意皆在于盗彼(天地)以资我。显然也是借外以养内,内外双修。其《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言:“修丹仙子,于此一符之顷,蹙三千六百正炁,逆纳胎中。当斯之时,夺天地之造化,窃日月之精华,地轴形心,天关在手,交龙虎两弦炁,捣金水一体之真。”另外,他在释“参同契”三字时,也将这一意思表述得很清楚:“参者,参天地造化之体,同者,资同类生成之功,契者,合造化生成之功。”此提到的“同类”,显然是指天地之正炁。

(二)、《周易参同契》的丹道

《周易参同契》由于文辞古奥,涵括面极大,故此历代的注家都从完全不同角度对之作注解。总而言之,可分为三派:其一是外丹派,其二为内丹派,其三为阴阳派,当然这三派既同名之为丹道,因此在道论中也存在着许多可以相互发明的地方。但其区别还是较为明显的。如果从《正统道藏》所收《参同契》诸家注本而论,属于外丹派的有阴长生的注本,彭晓注本,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储华谷注本。

属于内丹派的有俞琰注本,陈显微注本及映字号无名氏注本。另外清《道藏辑要》所收陈致虚注本也是以内丹为宗旨。属于阴阳派的主要有明陆西星的《周易参同契测疏》及清仇兆鳌《周易参同契集注》所包含的若干注释。本篇中所讲的丹道系以内丹立论,其它两家,存而不论。

有部份学者认为《参同契》一书的本文主要反映的是外丹的思想,又有一些学者认为此书系内外丹并举,重在外丹。自宋以后至清末的部份学者则力辟外丹说,认为此书号称万古丹经王,乃为内丹经之王,非外丹经之宗。自北宋内丹名家高象先、张伯端、陈泥丸等人之后,此种看法占居主流地位。我个人认为《参同契》本文的主旨确是以外丹为主,兼括内修养性之术(尚不能称内丹),但考虑中国古代注书的传统,有的古书一经注释之后,其本文有时倒不如其注释文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来得大,例如《春秋》一书并没有甚么精彩的思想,可是其三传(左氏、谷梁、公羊)却在历史上影响极大。因此,《参同契》虽尚外丹,但却不妨把它看成内丹奠基性经典。这部份也是因为历来的许多内丹名词都源于此,具有借外以言内,即以外丹名词表述内丹的思想。

《周易参同契》经过后世内丹大家的注释遂成为内丹学中的奠基性著作,与《锺吕传道集》、《入药镜》、《灵宝毕法》、《悟真篇》等书一并成为内丹派的经典。《周易参同契》对内丹道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其一是该书为内丹道提供了一整套名词与术语。这些名词、术语虽然带有外丹学的色彩,但经过内丹大师的注释,很巧妙地转化成内丹学的术语。可以说后世内丹大师之所以没有另起炉灶,建立一套内丹道独有的名词术语,恐怕与《周易参同契》的阴影有关。因为早期的内丹道教部份也是脱胎外丹道,是因受大规模外丹合炼尝试失败的刺激而产生。故此内丹道始终与外丹道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其中又以与《参同契》的渊源最深。

从名词、术语而论,《周易参同契》为外丹学创立了一整套名词术语。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外丹学的正式建立,应以《参同契》的创作做为标志。这些名词术语涵盖面极广,包括药物、火候、采取、温养、结胎、证验、了道等等外丹合炼的全过程。其细目有:铅汞、坎离、戊己、天符、蟾蜍、兔魄、魂魄、鄞鄂、元精、养己、金水、子母、黄芽、白雪、河车、偃月炉、上弦、下弦、子午、真人、龙虎、黄轝、明窗尘、还丹等等。这些外丹术语经过后世内丹大家的注释都有了全新的意义,大体上是借外象以言内景,做了一种内外的转换工作。这就有点像植物裁培的嫁接一样,在旧的母体上孕生新的生命。

其二是《周易参同契》介绍的一整套合炼外丹的程序,例如生药、采药、交媾、火候、结胎、证验、了道等,经过后世内丹大师的注释与发挥也被转换成内丹修炼的节次工夫。

其三《周易参同契》据易道以明丹道,参天道以立丹道的传统也为后世内丹大师所继承,后世内丹大师多以卦爻,卦名隐喻药物,火候的做法,可以说都是沿《参同契》的路数。有关天道与丹道关系,我们在前文已有介绍,至于易道与丹道,我们将在第三讲做专门介绍。在此,我想结合《参同契》的内丹各家注释,将内丹道核心部份,即内丹修炼的节次功夫与火候做一介绍。

1、生药

    内丹修炼首要的是药物。既谓之修炼,自然就要有可炼之物,即药。内丹修炼如无药物,就如内丹家所形容的乃是以水火煮空锅,只会徒然损失鼎器,耗费时光,而难有真实的效验。因此在内丹道中识药便是起首功夫。

    内丹之药有真药与假药,所谓真药即天地生化的真机,又名先天的真种子,父母未合前一点灵阳,即真精真炁。而假药则为后天溷浊之物,乃是在后天识神支配下所产之精气。如此,则内丹修炼首在辨药源的清与浊。

那么如何感知真药产生之真机,而不错过采取的机会呢?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注“晦至朔旦”一句认为应以天道做为参照,以天道显明丹道。因为一己之身的造化无象可求,元精之炁的运行流布玄冥难测,而天道则昭然于外。以天道明丹道,则每月晦朔之间为一阳来复之时,此时应正心诚意,凝神聚气,采取真药入鼎锻炼。“晦至朔旦者,晦朔之间也,震来受符者,干交于坤而成震,身中一阳生也。斯时神与气交,气与神合,有如天地之构精,日月之合璧。天地即吾身之乾坤也,日月即吾身之坎离也。天地日月以时而相交,故能陶万汇而成岁功,乾坤坎离以时而相交,故能夺造化而成圣胎。”此即以为晦朔之间为日月合璧,天地构精之时,此时天地阴阳相交,真阴真阳由天地造化施出,修士应把握此一真机,夺取造化真种子。

真药化生之时,不但上应天机,而且亦可求之于己身。此乃真真切切的神机,并非向璧虚造。古代炼丹家摹状药生之候,有:“地雷震动巽门开,龙向东潭踊跃来”的语句,盖此时一阳发动,震动巽门,己身亦有感应:“此时暖气冲融,心觉恍惚,便堪进火,勿可缓也。”《还源篇》云:“万籁风初起,千山月乍圆,急须行政令,便可运周天。”此处的暖气冲融,觉恍惚便是药产之象,修士当遇此象之时,应急运神火,采取封固,不可当面错过。

丹道的采药有严密的法度,盖天地之真药产于外,修士想要夺取此天地之至宝,便应将一己之造化与天地的造化相谐合,使之交感互应,息息相通。如此才能交通天人,达天人一体的境界。那么如何调整一己造化系统呢?这就涉及到调神习息的功夫:“采药之初,凝神聚气,调匀鼻息,呼吸应手。逮乎神气入乎其根,闭极则失于急,纵放则失于荡。惟使其绵绵续续,勿令间断,然后神久自凝,息久自定。少焉,龙腾虎跃,则驱回尾穴连空焰,赶入天衢直上奔也。”[13]此中的功夫在凝神调息,回光返照,使气归根,身心复命。如此一己之乾坤造化便可与天地之乾坤造化对接,便可采取真药,归于我之鼎中。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注“利用安身”句,述此功夫为:“晦朔之间,日月合璧于北方,光耀隐而不见,丹法以时易日,于半夜坤复之交,迭足端坐,如山石之不动,口缄舌气,如冬蛇之蛰伏。此即利用安身,隐形而藏也。其时含光默默,返照于其内,一呼一吸,悠悠绵绵,迤逦归于命蒂。久之,但觉窈窈冥冥,如临万丈不测之渊潭。此乃神气归根,身心复命,金液凝结之时也。”迭足端坐,口缄舌气只是修行的外状,其实重要的不在外形的安定,而在于心的寂定,心不外驰,念兹在兹,如同天地自然归根复命之外景一样。在这种心境状态下,才能将取外药为己药。

2、交媾

内丹之道在采取真药,纳入内鼎之中后,便需行第二步交媾的功夫。这是因为外药乃天地真阳之气,须与己身真阴相交之后,才能结就灵胎。其实真阴真阳交媾的过程也是锻炼的过程,盖真阳之气若不经锻炼,则难臻纯粹,更难化精成气,熏达四肢,使己身凝血成膏,变红为白,起化朽为神奇的神效。

俞琰述阴阳交媾景象云:“《还丹篇》云万里阴沉春气合,九霄清澈露华凝。身内阴阳交感之时,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冥冥兮如烟岚之罩山,蒙蒙兮如雾气之笼水,霏霏兮如冬雪之渐凝渐聚,沉沉兮如浆水之渐叮渐清。此乃身中之天地缊缊,身中之男女构精也。迨夫时至气化,感而遂通,则倏尔火轮煎地脉,愕然神瀵涌山椒,天地之间被涧泽而大丰美矣。邵雍《击壤集恍惚吟》亦述此中玄景云:恍惚阴阳初变化,絪缊天地乍回旋,中间些子好光景,安得功夫入语言。[14]

这种身内阴阳交媾功夫乃是悟天地大宇宙生存系统中日月交感而得。“月本无明,藉日以为明,唯月至晦则变纯坤体矣。而坎阳已孕于中,故常与晦朔之交而月或得阳,故有举水激火之说,坎侵阳,离昼昏,乃月食日也。此亦交感自然之谓也。”[15]在天地大宇宙生存系统之中,日与月一月一相交则阴阳一月一相感,有交感则有化生,这就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理,所以《周易》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盖交感与化生乃是阴阳造化的命蒂,宇宙运行的第一法则,修丹证道也不能外于此而求索。

身内阴阳交感实即心气与肾液相互感通,心肾相感,则坎离互通,丹士于此过程中完成取坎填离,以坎中的一点真阳点化离中阴汞,结就纯阳大丹。映字号无名氏注《周易参同契》云:“肺属金,白也,脾属土,黄也;盖肺液自冲庐而下,脾液自黄野而升。此二者,常相会合。赤,心气也,黑,肾气也。此二者亦常相为表里,四者俱会于泥丸宫,故为第一鼎。及其成丹,则一日大如黍米,以入丹田之内,非妄语也,实天地自然之道耳。岂不知山泽通气而能兴云致雨乎!”无名氏在此主张肺液与脾液相合,心气与肾气相交,最终俱会于泥丸宫。这是因为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二物实为一家,心属火,肾属水,二物本相克,今要使二物相交合,则借土之媒介,使其化干戈为玉帛,合而为一。因此是四物交合,其实仍不出阴阳之中。

3、烹炼

身内阴阳交感之后,接下来就需转动河车,行锻炼之功,内丹道又将此称为烹炼,烹炼的目的是要化阴成阳,炼尽阴浊之质,化成纯阳之气。烹炼之时,应以神引气下尾闾,穿夹脊,过玉枕,至百会,过鹊桥然后转入黄庭,合于下丹田。此一循环就如同河车之运转一样,来往不息,循环不已,故丹道又将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转河车(或运河车)。又因为这一运转周期自下丹田出发,逆行一周,最后又返回丹田气海。这就如同日月在黄赤道中往来循环一样,故此丹道又称此为周天火候。

人身的周天是由身中的两道主脉   任脉、督脉共同组成。任脉大体起于中极之下,以至毛际之中,途经中丹田至咽喉,为人体正面中线,为全身阴脉的总汇。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入脊里,上至风府,入脑顶百会,循额至鼻柱,为全身阳脉的总领。运转周天之后,则任督二脉皆可打通,此二脉通则其它各脉无不畅通。功夫至此则身内诸病尽消,便有驻颜回春之功。《内指通玄秘诀》云:“法水能朝有秘关,逍遥日夜遣轮环,于中壅滞生百病,才决通流便驻颜。”又北宋高道朗然子刘景岳亦有诗云:“泝流直上至泥丸,关节才通便驻颜。”此皆是述周天功夫的神奇妙用。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一书中对其中的真景象以神妙之笔描摹出来:“穿两肾、导夹脊,过心经,入髓海,冲肺腧,度肝历脾,复还于丹田。当其升时,滃然如云雾之四塞,飒然如风雨之暴至,恍然如昼梦之初觉,涣然如沉病之脱体,精神冥合如夫妇之交接,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是皆真景象也。”此种体验,并非幻梦想象所致,乃是因为神气相聚相入,阴阳纠结所致。有此境界,方能体会一身之造化乃是极自然的事,与天地的大化之流毫无二致。可见,宇宙中生生之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所谓观物知道,全在学者的体验功夫。

4、火候

修炼内丹时,火候最为重要。历代炼丹家对于火候大都秘而不宣,丹家相传有传药不传火,《周易参同契》亦有“火记六百篇”之句。

内丹道的所谓火,盖源于外丹合制过程中的用炭数量。在外丹的全炼过程中,对于火的用量控制极严,因为在其中有严密的温度曲线。如果用火失度则可能导致药飞鼎翻。内丹的用火当然不是指外火,而是指用意的浅深,因为意一指则火起。内外丹的用火约有两类,其一为文火,其二为武火。所谓文火是指较弱的一种火,其火缓慢,细长,武火则较为刚烈威猛。

内外丹用火根据亦在于天道阴阳的消长,一般来说阳长阴消之时应进文火,阴息阳消之时应进武火。

《周易参同契》首次以周易的卦爻、日月的出没来指陈合丹火候,其之所以名为《周易参同契》,多数也在于火候与卦爻的内在联系。

文火、武火只是对内丹火候的大体分类,其实内丹修炼的火候极为复杂,是与天地造化息息相通。若不能参透天地阴阳消长的奥秘,那就无法把握神秘的火候。无名氏注《周易参同契》时对内丹用火做了说明:“冬至象子时,夏至象午时,春分卯时,秋分酉时。冬至一阳生则行一数火,至六阳极则行六数火,夏至一阴生,则减一数火,只行五数,至六阴极则火数减灭。且以冬至之月论之,一月只行一数火者,皆于子时行之,十二月皆然。如月火自初一至初三,早皆以子时行之,自初三晚至初五,皆以丑亥时行之,自初六至初八早,皆以寅戍时行之,自初八晚至初十,皆以卯酉时行之,自十一至十三早,皆以辰申时行之,自十三晚至十五,皆以巳未时行之,自十六至十八早,皆以午时行之,自十八晚至二十,皆以巳未时行之,自二十一至二十三早,皆以辰申时行之,自二十三晚至二十五,皆以卯酉时行之,自二十六至二十八早,皆以寅戍时行之,自二十八至三十日,皆以丑亥时行之。”无名氏于此运用的行火方法,乃是依据天道阴阳消长的法则,阳息之时进火,阴息之时退火。他又将一月之候簇入一日之内,制定了每日行火之时。

5、养胎

    结就圣胎,养成婴儿,是内丹修炼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因为内丹修炼的最终目的是要了道返归虚无,所谓复归其根。然而了道超越的实体并不是粗劣的肉身,而是无形无象,至灵至妙的灵体,即阳神。此阳神是由先天至灵之气养就而成,这一过程又叫温养圣胎。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内丹之道确与造化生成之道有着内在的关联。圣人上观天道造化,下察人道生生之密,从而创立了逆而成仙的大丹之道。

圣胎是由身内真阴真阳交媾而奠定根基的。盖修士身内真阴真阳相互感化,神气互相交结,则一点黍米之精落于黄庭,自此,真种埋下,待烹炼温养功夫成熟之后,此胎便日日生长,终成就婴儿之形。不过此处称胎,婴儿都系托象设喻,并非有形存象之物,因为内丹修炼乃是无中生有之事,个中的阴阳神气皆是真阴真阳,先天之炁,非后天有形的东西。修士只有于静寂之时,才可体之。那么养胎之法又如何呢?俞琰说:“今夫神仙之修丹,以阴阳内感,神气交结,于无中生有,与男女胎孕之理应同。其十月温养功夫,真息绵绵,昼夜如一,亦与婴儿未生以前无异。《灵源大道歌》云:但看婴儿胎处时,岂解将心潜算计,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休休。盖婴儿之在母胎也,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口鼻皆开,而以脐达。故脐者,生之根,气之蒂也。吕纯阳《玄牝歌》云:穷取全身受气处,莫怪天机都泄尽。[16]此段介绍温养之法,不外于“专气致柔”四字,其要在于息息归根,神息相合,如母鸡抱卵,小龙养珠,一念不离,如此方能胎全。俞琰又引《翠虚篇》云:“《翠虚篇》云:怪事教人笑几回,男儿今也会怀胎。自身精血自交结,身里夫妻是妙哉!盖金丹圣胎,以阴阳内感,神气交结而成,曰男女,曰赤白,皆身中夫妇之异名也。当其阴阳内感之时,神与气交,犹金火之相拘。金火相拘而止于北方坎水之中,则神凝气聚,其水自定。水定则药物结矣!”(《周易参同契发挥》)金丹炼至养胎,则需注意温养,待至神全气足后,便可冲出肉身,敲开天门,冲举超脱。

6、证验

金丹之神奇,在于其证验笃实,其效验切于人身,非徒纸上之玄谈。古代炼丹家在解释金丹一词时,认为之所以以金名丹,是因为金为干象,象征着纯阳。另外金乃五行之极,五行相生至金,则达到了极点。盖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在五行之中,生在最后,因此其并备五行之气,造化之功用也最为周全。所以它能历万年而不朽败,实在是刚健纯阳的至宝。因之至人以金名丹,将辛勤合炼的内丹名为金丹,就是因为它纯阳无阴,神妙莫测。内丹家通过窃天地之造化而炼成的金丹,又不是世上的土产金可以比拟。陈致虚赞叹金丹之神奇说:“金丹,此金却非世上金玉之金,非从土石中出者。乃天地造化,五行颠倒之妙,自乾坤大化窟中而产者。”“此金在鸿蒙混沌先,太极未判之时,元属于干,故谓之干金。”正因为金丹乃是以鸿蒙未判之前的真炁做为丹基合炼而成的,故此其妙用自非后天生成之物可以相比,古代的至人便凭借此金丹的神奇功用,从而超凡入圣,与道合一。

另外金丹之证验。非徒形之于笔墨,更为可贵的是可验之于身。古人于金丹对肉身的作用有过许多精妙的描述,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说道:“盖一年处室,夜以继日,功夫不辍,自然效验显发,其和气周匝于一身,溶溶然如山云之腾太虚,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野,淫淫然若春水之满四泽,液液然像河冰之将欲释。往来上下,百脉冲融,被于谷中,畅于四肢,拍拍满怀都是春,而其状如微醉也。《入药镜》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此段俞琰使用大量摹状词如溶溶然、霏霏然、淫淫然、液液然,皆在于形容金丹给修炼者带来的神奇的体验。修炼者于此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纯粹快乐与幸福,它是源自于生命(肉体与精神)双重超越与体脱。金丹对人体生命的提升,重要的在于它能使人超脱大化的有待与制约,而进入一种绝对的无对待的化境之中,此即为纯粹光明通彻的纯阳之境。生命在此境界中,彻底清除其邪秽不清的阴浊之余气,而获得纯化与升华。”《悟真篇》云: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寿万年。夫人之一身,彻上彻下,凡属有形者,无非阴邪滓浊之物,神仙修炼之法,盖是无中生有,夺天地一点真阳,结成丹头,于是昼夜运火,炼去阴气,炼之十月而胎圆,三年而功成,然后体变纯阳,化形而仙。”[17]此处所指阴阳的区分,已超出常义,在于其有无形质的窒碍,阳气为清通之极者,毫无窒碍,神妙莫测,阴气则粗鄙难通。修炼者便是凭借此无中生有、玄冥难测的真阳先天之炼成神妙的金丹,由此而返归于太虚之本体。

内丹家合炼金丹还在于金丹能够改善肉体生命的质性,能舒缓人体的衰老过程,甚至使老翁复为壮夫,衰妪又成奼女。这当然可以满足世人对长生不老的希冀。自古至今,冲破自然生命的局限,向死亡挑战,迈向生命的新境界,便是人类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情结。内丹道也是古人在向生命极限        死亡的挑战中留下的产物。获得此种新生命的人类则号为真人,他们与天地相为终始,其生存境界纯真无暇,与天地造化契合为一,如此方为真的本义。真人为圣界之生灵。“得丹之后,昼夜温养,无令间断,则真气熏蒸,达于四肢,自然神清气爽,颜色悦润,发白返黑,齿落更生,老翁复为壮夫,耆妪又成奼女。自此改形度世,跳出樊笼,号为真人焉!抑尝论之,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则与天地相为终始可也,今天地无终穷,而人之生年不满百,何耶?盖人在天地间,不过天地间一物耳。以其灵于物,故特谓之人,岂能与天地并哉!若夫窃天地之机,以修成金液大丹,则与天地相为终始,乃谓之真人。既为真人,则超凡入圣,逍遥物外,永谢尘世之厄矣!”[18]

(三)、《周易参同契》的内丹功法

《周易参同契》不仅对丹道的基本原理与准则做了论述,而且对下手的功夫也做了介绍。虽然限于天遣的恐惧与文章的形式,它的介绍不免有些辞略旨大,义见扶疏,但通过历代炼丹家的详尽注释,它的这方面的缺陷得到了弥补。《周易参同契》于内丹功法中,以调息功夫作为其全部功法的核心。

调息功夫乃是《参同契》内丹功法的基本功夫。《参同契》云:“呼息相合育,伫息为夫妇。”便是对调息功夫的介绍。调息功夫是《参同契》贯彻于修炼内丹过程始终的基本功夫。之所以重调息,是因为《参同契》尊循法天道以立丹道这一基本原则所致。《周易参同契发挥》认为天地之间阳升阴降,这是天地的呼吸,天地之所以能久存不毁,就是因为阴阳之化往来不息,任运腾腾,无思无为。人能效法天地之呼吸,于天地中极平常的呼吸之事参悟,立下根基,学得天地之真呼吸,亦能得天地久存之效:“阳升阴降,天地之呼吸也,天地呼吸于其内,是以长久。”人能效天地呼吸于其内,亦可与天地同其长久。《金丹大成集》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呼吸风云凝成金液,此乃一气自然之呼吸,非口鼻之呼吸也。李长源《混元宝章》云:只就真人呼吸处,放教奼女往来飞。人能虚心凝心,回光内照于真人呼吸处,随其升降,顺其自然而存之,少间呼吸相合育,兀然自伫,则打成一片,结为夫妇。何谓真人呼吸处?廖蟾辉《三乘内篇》云: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黄庭经》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此段便指出人应自天地造化之中,参悟天地呼吸的真玄机,学得其真精真髓,放弃口鼻之呼吸,炼习真人之呼吸。盖人于日常之中,虽然以口吐浊,以鼻吸清,但每常神不守舍,呼气之时,心不在呼,吸气之时,心不在吸,此神与息相离,为后天之呼吸。至于真人之呼吸,乃虚心凝神,刻刻不离,吸接天根,呼接地根,念念不离真人呼吸之窟,此种呼吸才是先天呼吸,于此呼吸下手锻炼,方能筑基合丹。由此而论,调息确为合丹之下手功夫。

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一书中还引邵雍《皇极经世》之语对天地之呼吸进行参证。他认为天地呼吸可以分为若干周期;以年而论,冬至以后为天之呼气,冬至以后为天之吸气,这也是天地一岁的呼吸。以日而论,子时以后为呼,午时以后为吸,这是天一日之呼吸。人与天地相参,人的一呼一息与天地一年一日的呼吸是同构的,有着相同的功能。因此人若修炼丹道,便能以一刻的呼吸夺取天地一日一年的真气。一日之间,人有一万三千五百呼,一万三千五百吸,一呼一吸为一息,那么人于一息之顷,便能潜夺天运一万三千五百年之数。这就是丹道伟大之处,它使修士通过呼吸窃取天地造化之机,从而换尽秽浊之凡躯,成就正阳之仙体。

正因为呼吸有如此神奇之功用,故此俞琰赞叹人的呼吸:“大哉!人之有息也。张横渠《正蒙》云:人之有息也,盖刚柔相磨,乾坤阖辟之象也。何谓息?一呼一吸是也。夫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昼夜百刻之中,总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百一十丈,上下灌注,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极也。且人之未生也,居母之腹,随母呼吸,无视无听,惟有一息存焉,及其生也,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日复一日,神出气移,遂不再守胎中之一息。今夫神仙修炼之法,使人回光内照,呼吸太和,盖将返本还源而复归于生身受气之初也。许旌阳《醉思仙歌》云:内交真气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颜。《灵源大道歌》云:千经万论讲玄微,命蒂由来在其息。[19]

于此俞琰广引前贤的见解,论述了呼吸的神奇与微妙。盖人之有呼吸,乃是生命中极平常的事,尝试论之,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亦可以认为即是由呼吸组成,在人之一呼一吸,息息相连的过程中,生命得到延续与更生。由此看来,生命之流皆可分解为绵延不断的“息”的瞬间。若仔细观之﹐在此一息中,便可见出生命的奥妙。然常人皆对此轻眼看过,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古代炼丹家则从这种生命的普通现象下手,由平常中发见其不平常之处,从中领悟出天人合发的玄机,进而窃造化、立丹基,最终超越一己之有限生命,超凡成圣,了道合真。

    综上所述,《周易参同契》对丹道的各种基本问题都做了系统的阐述,其论丹道、天道为内丹、外丹术确立了道的原则,其论丹道的节次修为功夫又为道的实现指出了具体可循的途径。因此可以说,《周易参同契》不仅有“向上之事”,而且也包含着由下至上的阶梯,真可谓千古所重的术道合一之杰作。

                                                                  

【注释】

[1]《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2]《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3] 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4] 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5] 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6]《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7]《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8]《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9]《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0]《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1]《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2]《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3]《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4]《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5] 无名氏《参同契注》,《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6]《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7]《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8]《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19]《周易参同契发挥》,《正统道藏》本,三家版。

(原载《》XX年第XX期。录入编辑:之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