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读《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感言
   

时值国庆50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凝聚力》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广东省部分理论工作者十年开创性研究的心血结晶。

1992年成立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以来,广东省已经连续举行了9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5次出版论文集,并在分别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碧血烽火铸国魂》等8本专著,另有论文数十篇发表,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的民族历来富于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种“亲情”和“感悟”,比如从祖先上说都是“炎黄子孙”,从血缘上说“血浓于水”,从象征上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从文字上说是“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在民族危难的关头,比如在反击外敌侵略、抗击洪水灾害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就特别显著,发挥过惊人的作用。但如何从理论上展开探索和升华,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失业中更加积极自觉地发挥作用,正是广东省得理论工作者十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出版,是一份十分可喜的研究成果,是十年探索的全面总结。它不仅在绪论中就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基本范畴、研究方法和意义做了明确的表述,而且专门分章论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源和发展、结构与功能,同时就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文化问题、民族关系、华人华侨、一国两制,特别是民族精神、民族素质,解释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此外,还涉及了民族凝聚了与民族离散力的对立。最后,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途径规律及走向做了充分的探讨。应该说全书的阐述是严谨而清晰的,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持续性。

应当看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是一个总结,又是一个新的开端。基本的理论构架已经初步形成,但还有很丰富的内容需要深入研究,并且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扩大影响,发挥震撼人心团结分级的作用。重要得问题在今后。在此,我愿意提出几点想法和希望。

第一,只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实际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第二,在综合性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当适当开展某些专题性的研究,可以就某个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理论上的分析和某些实证性的考察可以结合进行。既重视县级典型的经验,也重视落后典型的教训,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在探讨。

第三,十年来的研究,着重从正面增强民族凝聚力着眼,从积极的面弘扬正气,这是必要的。但是,适当地开展某些问题和阻力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贪污腐败的社会恶习,消解民族的凝聚力。又如某些官本位的制度和理念,按长官意志办事,也会严重削弱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再如某些封建迷信、消极颓废的社会风气,使民族正气和科学精神得不到发扬。总之,应当使正面和反面、积极和消极因素结合起来研究,使得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现实它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能停留在理论研究或是学者讨论的层面。应当在实际生活中罗达影响,发挥作用。做切实的转变社会风气的工作。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弘扬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讲解民族的气节,提倡科学民主,竭力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之要努力培育、塑造一种新型的民族精神或中国魂,作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强大支柱,这是实际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也是这门学科理论探讨的重心。

五,培育塑造新型的民族精神,应当大力提倡学习的风气,读书的风气。我们即将迈进21世纪,整个民族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入世界先进民族的行列,就要发展教育,加强学习。严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可以提倡学习那些既提高人文素养,又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弘扬民族正气的名著、名篇。

                     原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2期。录入编辑:佳贝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