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什么著作人手?——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和干部理论教育的必修或重要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教与学,究竟从什么著作人手?或者说,以什么著作为入门的基本的教材?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经验、认真地加以解决的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一般是学习哲学原理、使用一种哲学原理的教材。在前3O年里,这种教材的内容,多半是治袭或参照前苏联理论界在3O年代出版的哲学教程,除《联共()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外,主要还有米丁著或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哲学大纲》,西洛珂夫等著《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等。这种教程在宣传、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它所固有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几大块,分别叙述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的若干特点或规律,缺乏内在联系和有机整体的把握;在表述哲学内容时,大都从某些既定的原理、概念出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原貌和历史进程却被淡漠了;所依据的哲学原著,多是论战性著作,而对马克思的某些哲学著作、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列宁的《哲学笔记》等,则有所忽视。这种缺陷显然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哲学教材。长期以来,虽试图有所改进,但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因而常使人们感到哲学教材的结构模式化,内容比较陈旧,甚至语言、概念的表达也有某种八股昧,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国内的哲学教材中,也有比较受欢迎的,如艾思奇著《辩证唯物主义纲要》,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等。不过,从总体上看,前3O年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保持一贯,没有超出前苏联哲学教程的框架。

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长期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师生围着考试转。学生升学,要通过哲学(或政治)课的考试,而考试主要是考教材和课堂讲授的内容,学习者为了对付考试,便习惯于背诵教材、讲义,往往并不直接阅读哲学原著。这样学习和考试的结果,究竟是不是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是有疑问的。记得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背来背去不过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有三条,还有五对范围。这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哲学教材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茼单化、模式化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应当看到,在近二十年里,哲学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复兴和繁荣的景象,有创新见解的论文和著作时有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教材也有若干突破的尝试,适应新实践的要求,表现不同体系结构的哲学教程已经开始出版或使用,这是不同思路展开探索和争鸣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极少量富于新意的哲学教程,尚未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可,存在的争议甚多,而就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来看,也仍然基本保持原来的结构和内容。已经出版的哲学原理教材,全国范围内不下数百种,其中内容新颖、质量上乘者不多,多为大同小异,甚至不乏辗转抄袭、粗制滥造者,学生、干部和广大读者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某种疏离和冷漠.看来也是与哲学教材中的这种状况有联系的。

鉴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的迫切性和哲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倡导

直接攻读原著,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人手,把一定的原著列为基本教材,而把一般的哲学原理教材只作为参考读物,改变长期以来的“喧宾夺主”的状况。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亲自撰写的著作。这些著作批判地吸取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成果,深刻地回答了时代、历史的课题,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精丰申的精华,因而是后人学术探讨的可靠依据,也是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手资料。下功夫读懂几本哲学原著,才可能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真正入门,也只有读通读透一批哲学原著,才可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登堂人室。舍此没有其他基本途径。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他们的主要继承者,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兼理论家。他们的哲学理论活动,与某些职业哲学家、大学教授有所不同,至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他们一般没有专门撰写过教科书或教材之类的著作;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他们的很大一部分著作便带有批判性和论战性。大致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有以下几类情况:

第一类,早期著作。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之前的某些著作。如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哲学一经济学手稿》、《神圣家族》,等等。这些著作往往带有过渡性和两重性的特点,包含某些旧的哲学的因素或痕迹,或者某些观点的表述还有不够确切和规范的方面。这类著作,应当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或思想历程时认真阅读,但不宜于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著作或基本教材。

第二类,部分读书笔记、札记、手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探索过程中写下的摘要、批语、评论等,往往是供个人使用的酝酿和准备材料如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列宁的《哲学笔记》、《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等。这些笔记和材料,虽然在写作形式和加工程度上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未作系统整理,因而在表述上是不完备的。这类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贵资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显然也不适于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门或基本教材。

第三类,论战性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必然与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与各种有原则分歧的哲学观点展开论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写下了一系列论战性的著作,如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等。这类著作在论战中也往往形成了有内在联系的正面论述,在对各种错误观点的批判中多方面地发挥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反杜林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论述和发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论述和发挥。但是,由于论战侧重方面的需要,也由于论战对手的水平和观点的限制,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充分深入地展开,不大可能在已有的成就上作全面而历史的阐述。而且,由于论战、批判的色彩过浓,不容易被初学者深入理解和把握。在国内的干部理论教育和学校政治课教育中,也曾规定学几本马列主义原著,哲学方面多为论战性著作,如《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一般初学者都感到困难,效果并不甚好。至今研究生的报考,仍指定《反杜林论》为基本教材,一般报考者有些望而生畏,有的只好硬着头皮背诵。因此,这类著作一般也不适于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和基本教材。

第四类,成熟而比较完整的论著。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达到成熟 后,比较全面而完整地涉及哲学的著作。如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等这类著作多是正面的清晰的论述,比较适合于初学者阅读。但是,这些著作中,阐述的重点和篇幅又是有差别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经基本形成和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内容,只是有些概念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作出确切的表述,而且全书的篇幅比较大,并包含某种清理过去哲学信仰的陛质。《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都贯穿着鲜明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但理论内容上仍基本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资本论》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如列宁所说,是一种“《资本论》的逻辑”,蕴含着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的同一。但它终究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科学体系。

比较起来,我认为还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适合于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先的基本教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出版于1888年,在恩格斯的几本哲学著作中,这是写得最晚的一本。我觉得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哲学著作。

第一,这是恩格斯晚年的一本总结性的哲学著作,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容,同时又重点地展开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就使读者既避免了片面性或主观附加的部分,又可以立即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与核心,在这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得很完备,而对旧哲学的信怖和影响的清理又十分透彻,使学习者对原汁原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获得深切的理解.可以避免和克服某些哲学原理教材先人为主所加的误解或误读。

第二,这是一本体现了逻辑与历史高度统一的著作,它既陈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历史。它不是孤立静止地讲述哲学观点,而是在历史的自然表述中得出逻辑的结论比如,它在论述哲学基本问题时,就把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各种历史形态叙述得十分清楚。它在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给读者以理论武装,使读者不感到抽象和牵强,而是水到渠成,人情人理,易于接受它既是一本精辟的理论著作,又是一本扼要的思想史,也像一篇抒情的散文,读来像行云流水般地自然、顺畅。这样史论结合、生动活泼的哲学著作,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如果舍弃这样的著作,而去硬读某些枯燥、板滞的哲学教材,实在是损失太大了。

第三,它是一本富于启发性、引导性的著作。它不是从概念出发,没有预定的框架。它向人们提供的,不是几条原则结论,而是一种方法,一条思路。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曾经针对教条主义的弊端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刨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1](P48)随着时代、历史的向前推移,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现成的、具体的结论可能会过时,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奠定的基本方向和方法是不会过时的。一般的哲学教程和教材热衷于提供一堆结论和原则,让人们去硬记,恩格斯的这本著作着重于提供方法,把握线索,给人们以思维的训练和智慧的启迪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太的区别。这也是我主张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为哲学基本教材的主要理由。

第四,篇幅适中,层次分明,一气呵成,比较好读 结合以上其他特点,我认为它是一本最适于作人门的哲学基本教材的著作。由此可以在哲学教学领域逐渐形成一种直接攻读原著的风气。

怎样使《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成为基本的教材呢?

首先,应当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结合起来阅读和学习。本来,思格斯于

1888年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就是把马克思的这个提纲作为附录一起出版的,并称它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指出它是“非常宝贵的” 后来,在l893年,又把它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2](P41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十分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形成的根本变革,它表明了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哲学时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它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把认识论与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虽然它只是一个提纲,许多内容没有展开论述,因而并不适宜于单独作为哲学教材,但它观点鲜明,立论精辟,语言简练,同样十分富于启迪性。同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始人,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但也有某些差别,有理论个性的特点。把马克思的这个提纲与恩格斯的那本著作一起作为哲学基本教材,可以相辅相成,达到珠联璧台的效果,并且便于进一步澄清某些教程或教材所造成的误解和歧义。

第二,选定人手的基本教材,并不是要忽视其他哲学原著,首先把这两篇著作读懂读好,有一个良好的基本训练和基础,就可以进一步阅读或研究其他哲学原著;同时,也并不是完全排斥一般哲学原理的教材。内容新颖、语言生动的哲学教材.理应作为重要的参考读物,而且,一旦有既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实质,反映新的时代的精神特点,又富于中国作风和气派的哲学教材出现,就可以同时用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教材。

第三,《路德维希一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读来比较好懂,人门比较适宜,但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也并非易事。学习者需要下功夫。哲学教师更应具备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训练,具备人文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基本修养,并且适应新的时代、现实的需要。总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从严要求,辛勤劳动,结合现实,分析问题,才能达到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录入编辑:佳贝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