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哲学教育

【杨玉昌】作为公选课的西方哲学史教学探索

西方哲学史本是哲学系的一门必修课,主要讲授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帮助哲学专业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人格修养。从课程性质和作用来看,西方哲学史对于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竞争与合作日益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步深入,大学生学习一些西方哲学的基本知识尤其必要。基于这一考虑,我于2007年第二学期在中大珠海校区为非哲学专业学生开设了西方哲学史的公选课。在授课中,我根据公选课的特点(课时少,学生人数多等),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从实践上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对该课程的教学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希望能对从事公选课教学的同仁有所启发。

一、 根据公选课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作为公选课的西方哲学史教学需要考虑两方面的情况:一、一般来说,选修西方哲学史的学生对西方哲学都有一定的兴趣,也有一些零散的了解,他们希望能通过课堂学习对西方哲学有一个较深入、完整的认识;二、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中世纪直到近现代,长达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哲学家、哲学流派众多,要在公选课上全部讲完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精心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由于公选课课时少,在确定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内容时要认真考察和选择教学用书。西方哲学史是一门传统课程,国内外各种版本的教材不计其数。哲学系一般采用的是国内学者编的《西方哲学史》(各学校并不相同)或国外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这些教材内容详尽,但并不适合作为公选课。我在教学时向学生推荐的是赵郭华主编的《西方哲学简史》或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它们都简明易懂,适合非哲学专业学生阅读。此外,我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西方哲学原著,如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在具体讲解课程的每一部分时我又给出了一些与这部分相关的参考书,如关于古希腊哲学部分的书有《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邓晓芒)、《古希腊哲学史纲》(策勒尔)、《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编)等,这些都是国内外名家编写的古希腊哲学教科书,它们为学生们提供了进入古希腊哲学殿堂的便利途径。

我在授课时发现即使是简明的西方哲学史教材,作为公选课也不可能全部讲解,而只能有选择性地讲。我选择了那些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哲学思想,如古希腊哲学中的早期自然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十多德的哲学,中世纪哲学中的奥古斯汀,近代哲学中洛克和休漠的经验论,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而对于其余的哲学思想则予以略讲。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既能掌握西方哲学史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索,同时也能对其中的重要思想有较深入的认识。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有的同学说通过课程学习“对西方哲学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也领略了各个流派的相通之处和矛盾之处,认识到每一哲学流派都是为解决人类认知和生活的困惑而不断进行的思辨。”

其次,鉴于西方哲学史与中国文化传统差异较大,在教学方式上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我认为教学由“教”与“学”构成,两者密不可分,“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做好教学。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如在授课时我有时以某一问题开始,以引起学生们对下面要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在下课前我留下一点时间让学生针对刚才讲过的内容进行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讲课中间我也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适时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倾听学生们的意见,然后再进行解释和回答。其实这种问答法是借鉴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一个助产士,他不是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自觉地追求真正的知识。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十分适合哲学公选课的教学,因为哲学家公选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使学生切身受益,对于改变中国传统中视教学为“传道授业”,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教学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除了课堂互动之外,我在讲完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时以及整个课程结束时会安排一些讨论课,让来自各个院系的学生代表到台上发言(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做好准备),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和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讨论会通常气氛热烈,充满着各种观点之间的对话和交锋,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一次讨论课上有位同学由苏格拉底之死提出哲学并不适合大众,哲学应当是一种秘传,他还举了尼采的哲学被法西斯主义歪曲利用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作为例证。有同学不同意这一看法,认为哲学作为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探索,应该面向大众,使大众获得觉悟,哲学是一种启蒙,正像苏格拉底所曾做的那样。也有同学认为哲学既是一种启蒙,也是一种秘传,就像传说柏拉图在白天为大众讲学而在晚上为自己的少数学生讲学所体现的。这一争论虽然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却使大家对哲学的性质及其与哲学家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第三,根据现在的大学生喜欢影视的特点,可以适当采取放影片的方式进行西方哲学史的公选课教学。我在授课时放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片,如在讲授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时我放映了《耶稣的故事》,让学生对基督教的背景和精神有一些了解。在看完影片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有基督徒同学谈到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说耶稣的事迹不是传说,而是历史事实;有的同学则不同意,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信仰,不能盲目信从;也有同学认为信仰与理性各有自己的领域,不宜用理性去判定信仰,否则信仰就不再是信仰。这些争论反映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切中了中世纪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说自己从中获益良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是教师要选择好恰当的影片并对其中的情节和思想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西方哲学史的公选课教学还只是一个尝试,需要继续探索。

《西方哲学史》作为公选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应一成不变,而应在每次授课时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从这一点上看,这门课程的教学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结合生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选修哲学公选课的学生,除了求知的动机之外,还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个人的困惑,这些困惑多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人生和心理问题有关,他们希望通过哲学课程的学习解答自己的困惑。因此,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应当结合生活实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作为公选课的西方哲学史教学应该结合生活实践来进行。西方哲学史看似离生活实践很远,其实却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授课时比较注意将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思考生活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如在上第一次课时我就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目前所关注的问题,其中许多学生说自己对未来感到茫然,“在巨大的压力下毫无目标地活着”,了解这些为我在以后上课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创造了条件。在讲完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时我都会要求学生写一些有关其思想和生活实践的作业,如有关古希腊哲学部分的作业题目是“童年的哲学”,“我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对于我们(当代中国人)的意义”等。学生们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了深入的反省,真正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哲学史的价值:“这些作业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回顾和展望,仿佛在车水马龙的闹市里有了一次长长的深呼吸,也好像经历了一次与世隔绝的冥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每次上这门课都有一种安宁与丰盈同在的感觉。”“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今日的中国青年学生总是乐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依葫芦画瓢。课堂上大家都在勤勤恳恳地记笔记,很少有学生能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高质量的问题。我们的思维仿佛已经老化了,我们需要童年时期的‘惊叹’与‘追问’,而古希腊哲学正是人类童年时的‘惊叹’与‘追问’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的探索精神可以成为当下中国知识青年的摹本,引导他们突破各种局限,走向更辽阔的精神世界。”

其次,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时事或生活事例,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2008年新学期开课时,我首先请学生们谈了自己对刚经历过的雪灾的看法。以后我还和学生们探讨了在这期间所发生的西藏事件,奥运会圣火传递国外受阻事件,抵制家乐福事件等。这些事件在社会上有着重大影响,大学生们也都十分关心,尤其是事件中贯穿着理性与信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当时媒体上所呼吁的“理性爱国”中的“理性”就是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学生们通过这种对时事的思考提高了自己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然,这样的时事分析不宜过多或占太长时间,而应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选修西方哲学史的学生来自人文、生命、经济、理工等各个院系,这些学生将来一般不会从事哲学理论研究或相关工作,而大多会从事各种实际工作,但不论他们将来做什么,他们都会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公民。在此意义上,作为公选课的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同时也是一种公民教育。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只有“臣民”的传统而缺乏公民传统的国家,一个正在致力于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尤其显得必要。西方哲学史中关于理性、民主、自由、正义等方面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帮助我们建设一个现代的公民社会。有的同学在学习古希腊哲学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其思想内涵相较于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情世故的特点尤为不同,如果能从其中发掘出法治、民主、人权等方面的内容,则会对中国人现代文明素养的提高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有相当的助益。”

第三,作为公选课的西方哲学史的考试也应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许多公选课的考试采取的是“考察”即写论文的方式,而我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作业和讨论课)加期末笔试的方式。有人一说到笔试就会认为是死记硬背,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笔试同样可以以考察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际能力为主。我把期末的笔试看成是对这门课程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它既是学生们学习本课程的一个成果,同时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情况的一个成果。笔试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课程所学内容的,如一些基本的理论、范畴等。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记忆性,但我在出题时也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发挥余地。如“简述奥古斯汀关于时间、恶和幸福的一个思考并提出你自己的看法(‘时间是什么?’,‘恶来自何方?’,‘如何取得幸福的生活?’)。”这样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笔试的另一部分内容以学生自由发挥为主,如“针对讨论课上同学发言中所涉及的某一问题或观点作进一步的阐述”等,最后的论述题来自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实践:有位同学从家人将家里发生的不幸的事情瞒着自己联想到一个城市和国家的管理问题,另一位同学谈到自己在学习西哲和马哲时产生了“到底应该相信什么?”的困惑。我请选课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真正反映出了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收获。

总之,西方哲学史是一门能够真正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公选课,它所讲授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一位选课同学在谈到自己的学习体会时所说:“西方哲学史这门课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学习从古希腊到近现代的哲学思想,仿佛慢慢打开了一幅历经沧桑,稀世珍藏的卷轴,给我们献上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史。那是此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只要加入进来,我们就能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发现自己,发现世界。”

(本文发表于《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月出版,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