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特点是“无际”关系是逻辑体系的综合和整体,是具有综合性的二律背反,不是单一的二律背反。康德提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辨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于是产生二律背反。在他看来,人绝不可能超越现象去认识物自体。在“道”与“物”中,老庄也提到了人对于“物”的认识能力无法认识“道”。因为至精、至大的“道”无形象,数不能分,数不能穷。“或使”和“莫为”等知性思维模式淤于物之一曲,把概念思维当作认识对象。“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庄子·则阳》)这里,“或使”看到世界的“实”,“莫为”看到“世界”的虚,出现一对二律背反。这里的二律背反带有综合性,康德完全否认了人认识物自体的可能性,道家则另辟蹊径,提出“吾丧我”、“丧其偶”、“心斋”、“坐忘”等心性的修养和体悟达到与道之虚合真,以“莫若以明”、“无为”、“得其环中”、“任物自然”而与物之实同体。
第三个特点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共存。“道”体现为万物的统一性、共性。在本源性的“道”的高度看万物,就会发现事物的区别是一种表象,是一种外在的呈现。“物”与“物”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各有存在的价值和标准,各有所“是”,也各有所“非”。如果以一“物”之“是”而非他“物”之“非”,则万物没有不是“是”的,也没有不是“非”的。如果执着于物的千差万别,追随其“分”是不可能有止尽的。这都是限于“物”之别而不能互相一致。“道”却能使纷繁复杂的万物统一起来,透过物表面上的差别、杂多看出其本体上的一致性,达到整体的平衡、系统的稳定和协调。所以庄子说:“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齐物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但这里的统一性不以牺牲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条件。“道”不具体支配万物,万物内在的原因则表现为万物的个性和差异性,体现出多样性。多样性是充分实现个体性的结果。个体独特性的保持为道家所珍重。道家特别反对对“物”的干预和破坏,阻止“物”的自化。这种干预、阻止的直接后果是多样性和个体性的丧失。道家所主张的“无为”也正是希望不要人为地阻碍事物成为它自己,人应该随顺万物,与其委蛇、宛转,才能不破坏物的固有之性。它倡导“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庄子·在宥》)对待“物”的自然无为、承认其自化、自生、自壮包涵着让“物”自由地进入其自身之中,让其自在地呈现和存在,不伤害“物”,不破坏“物”的自然进程。道家同时也向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子·天下》),高度赞赏那些“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 (《庄子• 在宥》)的“独有”之人。为了不因统一性损伤多样性,道家就是这样提倡保护个体性和独特性。无际观系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共存合理地解决了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多与一的关系。
三、“道物无际”观的价值
超越性的“道”的提出为人类指明了向上提升和超拔的精神方向,希望人从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生活,让人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家认为人不应停留在“物”上,执着于“物”而不能自拔,以至于“丧己于物”、“与物相刃相靡”而不能停止、“逐万物而不返”,导致人生精神意义的丧失,走向可悲的结局。庄子说:“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庄子·在宥》)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所以道家追求“游心于物之初”,回到“道”的老家,达到“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庄子·刻意》)的逍遥之境。与此相反,“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为道家所遗憾。因外物而伤身损性,被“物”缠绕,这是非常可悲的结局。所以庄子慨叹:“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 ,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人也不能因为要超越而否定“物”的价值,把“物”当作精神提升的障碍,从而丢弃“物”。“道物无际”包含了不要沉溺于物的感性主义的泥潭,也不要拘泥超越于物的理性至上对物的排斥,而是坚持“道”与“物”的无际关系。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态度和“任物自然”的实践原则让事物呈现自己、实现自己,以“道通为一”的齐物思想协调物我、主客等关系范畴,解脱各种拘绊,使人与物皆自由自在、实现自性。
对“道”“物”关系的上述认识是对先秦道家思想在现代视角下的重新解读,先秦时期的“道”“物”范畴有着许多局限,我们今天是对传统中的微言大义的创造性发挥。传统的一些价值需要形而上学化、普世化和现代化。这是是用现代人的眼光阐释道家思想的一种尝试。它提供了理解传统的新视角。
“无际观”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来审视我们已有的关系。量子论、相对论、生物学、生态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暴露出我们现有关系的局限。时代需要新的能和谐主客、身心、人我、人地关系的新理论。道家的“道物无际”对我们今天重新思考这些关系是一个深刻的启迪。
(原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