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弗莱斯达尔的分析,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之间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形式上,它们都以追求思想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为自己的哲学目标。弗莱斯达尔认为,胡塞尔无疑受到了弗雷格思想的影响。胡塞尔在试图克服他的老师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中的缺陷时,就以弗雷格对意义分析的三分法,提出了对意向活动的三分法,即意向活动—意向内容—意向对象。每一个意向活动都有一个意向内容,并通过这个内容而指向一个意向对象,但并非任何意向活动都有一个意向对象,例如在想到虚构的事物时,就只有意向内容,而没有意向对象。在这种意义上,意向活动的所指并不是意向对象的存在,而是指这个活动具有一个意向内容。由此,弗莱斯达尔指出“, 胡塞尔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把意向性理论和名称—意义—对象的理论结合起来。……现象学就建立在这种简单而自然的推广之上……”[4]135其二,在内容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都把解决行动语境的“不透明性”作为建立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在弗雷格看来,语境的不透明主要是指名称与对象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意义对应关系,相同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而相同的名称也可以用于指称不同的对象。这就表明,在名称与对象之间存在着第三种因素,这就是名称的意义,它不仅决定了名称的使用,而且决定了对象的存在。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意谓的区分,正是分析哲学的重要前提之一。在胡塞尔那里,意向内容是解决语境不透明性的关键所在,因为它决定了意向活动的展开,并成为意向活动的真正所指。在这种意义上,现象学就是关于意向内容的科学。由此,弗莱斯达尔认为“, 在这里也不难看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密切联系。正如分析哲学家(特别是语言分析哲学家) 分析意义,即语言表达式的意义,现象学家分析意向内容,或者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的意义。”[4]139其三,在实践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都以“生活世界”或“主体间的世界”作为自己的哲学根基。胡塞尔于1924 年提出“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是为了对个体的意向活动给出一个整体论的解释,即任何人都生活在一个主体间的世界中,构成这个世界的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之间和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同样,自然科学和所有其他科学也都建立在这个生活世界之上。只有当科学的表达式和语句对生活世界有所表示的时候,它们才对我们具有意义。在弗莱斯达尔看来,这也正是分析哲学家们所强调的,因为只有在整体的、主体间的关系中,我们才能确定语词和语句的意义;由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提倡的原子主义思想转变为蒯因等人的整体论主张,也表明了分析哲学在基本研究趋向上与现象学的一致。
弗莱斯达尔的这个研究成果得到了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的高度评价,他在《当代哲学主流》的下卷专章介绍了弗莱斯达尔的这篇文章,并认为这是对当代哲学两大不同传统之间可能沟通的最好尝试。当然,这样的沟通应当是建立在对这两个哲学传统所讨论问题的比较一致的认同之上,而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应当被看作是处理某些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不同方式而已。基于这种认识,西方哲学家们在比较当代哲学中的这两大思潮时,往往不是站在哪一个哲学立场上,或明显地根据某一种哲学理念,去分析它们的异同或强弱;相反,他们更多地是从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出发,试图从被看作分别属于这两大思潮的不同哲学家身上寻找能够帮助自己阐明问题、论证观点的有利证据。换句话说,哲学家们比较研究这两大不同哲学传统的目的,并不是要从这种研究中得到某些可以为它们共同接受的结论性观点,而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关心的问题,因此,这种比较研究仅仅是哲学家们阐发自己观点的出发点,而不是最后要达到的目的。这不仅体现在梅洛- 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而且体现在利科的诠释学现象学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在分析哲学方面,则体现在奥斯汀的语言现象学中。从这些哲学家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可以简单划归为某一种哲学传统的思想,而是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立场和使用不同的哲学方法处理和阐发的共同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我们有可能对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比较研究,而这种研究的结果也正是要超越这两种哲学传统的不同。有趣的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哲学家都没有明确地表示自己属于所谓的“欧洲大陆哲学”或“英美分析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大陆哲学是分析哲学家的创造,而在欧洲大陆从事哲学的哲学家极少这样来看待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研究不带任何‘形容词’的哲学。只有在英语国家的分析哲学系工作但不愿接受分析哲学的哲学家才欣然接受这个绰号。”[5]17 – 18
【注释】
[1] 这些文章后来被收入他的重要代表作《哲学的转变》(1973) 第一卷第二部分。
[2] 有证据表明,维特根斯坦多次提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并表达了自己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MOHANTYJ N. Husserl and Frege[M] .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82.
[2] DREYFUS H , WRATHALL M. Heidegger Reexamined , Vol. 1 , Dasein , Authenticity , and Death[M] . New York and London : Routledge , 2002.
[3] 施太格缪勒. 当代哲学主流:下卷[M] . 王炳文,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 弗莱斯达尔. 向分析哲学家介绍现象学[M] ∥希尔贝克,童世骏. 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 李红.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原载:《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录入编辑: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