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治河】走向深度承诺的自由

作为当代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这自然也包括对现代自由概念的挑战。然而,如同在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上存在许许多多误解一样,对后现代的自由观也存在不少误读。一个流行的看法是:后现代与自由无缘。因为后现代解构人类社会一切理想的、有价值的东西,自由作为启蒙运动所高扬的核心理念之一自然也在否弃之列。据说自由在后现代那里被认为是“一个幻觉”(Wallace),因为自由在后现代那里“完全退场了”(Hütter);更有人认为,所谓“后现代自由”就是什么都行,不要任何束缚,“后现代自由就是一切限制的缺席”(Wilson)。
本文认为,这些流行的误解直接阻碍了对后现代自由概念的认真研究。因此,在近一二十年来发表的关于后现代的文献中,专门讨论研究后现代自由观的著作和论文凤毛鳞角。本文不揣冒昧,试图初步探讨一下后现代的自由概念的理论内涵,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需要指出的是,在后现代思潮中存在两种倾向:一种侧重于对现代自由概念的批判,另一种则侧重于重建一种新的自由概念,或为这种重建标示某种路向;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属于前者,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则属于后者。本文试图综合两家的观点,对后现代的自由观给与总体性的把握。
一、解构现代自由概念
对现代自由概念的解构构成了后现代自由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挑战现代自由概念、批判现代“自由”神话方面,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贡献最大。众所周知,人、主体在现代思想家那里被看做是完全“自我决定的”、“完全自由的”。(Hütter)自由被看做是做一个人喜欢做的事的能力;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意味着个体的权利不被他人所妨碍”(Ruggiero,pp.350-351)。萨特就声称自由是人的本质,认为人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规定、自我造就的存在物:“懦夫是自己造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造成的英雄”。(Sartre)对这种“自由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后现代思想家明确反对,认为人的这种大写的“自由”是“一个幻觉”(Wallace)。在福柯看来,人生而就是不自由的,因为权力“无所不在”;所谓自由的“个人”也只是“权力的手段和工具”(Gruber)。福柯强调,自由的概念也是阶级的一个发明,是深深地根植于权力之中的。一部分人的自由总是以另一部分人的不自由为代价的。(Merquior,p.90
    在《癫狂与文明》中,福柯通过揭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一部分人 —— 疯人的禁锢和压制,抨击了现代流行的将人的本质看作自由的观点的虚伪性。在《监视与惩罚》中,福柯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监视的无所不在。例如制造厂被分为一系列的车间,每个车间都有不同的功能,而且所有车间都被置于监视之下,工人的每日活动也是被严格规定好了的。不仅如此,“工厂、学校、军队还接受一整套时间上的(迟到、缺勤)、行为上的(粗鲁、不顺从)、身体上的(不正确的姿势、不正规的手势)、语言上的(闲聊、傲慢)、性行为上的(不道德、下流)微观的惩罚措施。”结果,“每一个主体都发现自己被一种惩罚的可能性所抓住,惩罚从而具有了普遍性”。这种监视-惩罚之网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类成为驯服工具,以适应“合理的”、“高效的”、“技术的”社会的需要。
    与现代自由观把国家视为权力的枢纽不同,福柯认为权力的焦点不在国家那里:权力是分散的、微观的,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社会的每一角落、层次、机构中运行,构成了一个权力的网络。总之,在福柯看来,在社会领域中,并没有基本的自由空间,因为权力无所不在。在这张庞大的、异常结实的统治之网中,没有自我可言,没有自由可言。
柯布博士则从市场对人的社会生活的主宰和控制的角度,解构了“现代自由”的神话。弗里德曼等人所推崇备至的所谓“自由的市场经济”给人的印象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生意,自由选择职业,自由购买财产”。但在柯布看来,这种绝对自由“纯粹是个神话”。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经济牢牢控制住,我们已经成为财富的奴隶。资本主义的自由是建立在购买力之上的,你买的越多越自由。表面上自由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剥夺了人的自由。出卖自己是唯一可以做的事:唯一的自由是选择买什么以装扮自己的形象,从而成功地把自己出卖给市场。市场现在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和事业。财富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了发财,个人不得不臣服公司,无法自由地表达个人的价值。甚至家庭价值也必须服从这一赚钱的宗旨。现代西方的大学教育也是以市场为取向的。这就是为什么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成为时髦的原因。按照柯布的回忆,美国的公立学校最初的宗旨是帮助年青人成为好公民,大学则是培养服务社会的领袖。然而今天,公共教育则被设计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年青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经理人才。医学的目的不再是救死扶伤,而是赚钱。在全球层面,经济也是人类生活的指挥棒。告别以往确保正义和全体公民的健康发展的宗旨,今天,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经济服务。”这意味着各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公司的投资安全”,也就是确保富人的财富“得到增长”。柯布断言,今天,我们无论从文化上、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还是个人的事物上,都紧紧地被“财富”这一强有力的链条束缚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财富的奴隶,没有多少自由可言。(Cobb,2002p.16)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怀特海就指出了资本主义对人的自由的忽视,认为“在我们现有的工业体制下,自由失落了”(Whitehead,1947,p.116)。这一失落在怀特海看来,意味着人生无限宝贵的价值的消逝。在这样一个体制下谈“自由”是一个“残忍的玩笑”。(ibid,p.117)
二、揭示自由概念的复杂性
在解构了现代自由概念之后,后现代思想家试图还原自由的复杂的真面目。可以说,后现代思想家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揭示了自由概念的复杂性。在他们看来,现代自由观的错误就在于对自由概念进行了抽象的、简单化的、片面化的理解。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自由概念往往被现代思想家等同于“绝对自由”。怀特海后现代有机哲学中的“相互联系”概念内在地否定了现代自由主义的“绝对自由”或者“抽象自由”概念。因为自由永远是处于限制之中的,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联系在一起;过去的现实世界限制着今天自我实现的自由。在《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明确指出,“不存在绝对自由这样的事实;……自由、给定、潜能彼此预先假定,相互限制。”(Whitehead,1978,p.133
第二,现代自由观在很大程度上将自由理解为“思想的自由”,似乎只涉及思想精英对他们同时代人所进行的启蒙。当人们思考自由的时候,倾向于将之局限于思想自由、新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而对自由的限制则被认为完全来自我们同胞的反对。在怀特海看来,这样一种对自由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Whitehead,1978p.66),至少是对自由的窄化。这并不意味着怀特海反对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支持思想专制和言论独裁;怀特海这里所反对的是对于自由的空谈。在他看来,文学艺术作品对自由的描写仅仅涉及自由的皮毛,仅仅是些“点缀”(ibid,1976,p.66);比较起来,倒是古希腊的神话更切中自由的精髓,因为它更强调生活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在怀特海看来,“自由的本质就在于目标的可实践性。”这可以说是怀特海对自由的界定。强调实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怀特海对自由学说的一大贡献。对于怀特海,“行动自由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ibid)显然,“怀特海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肯定的自由概念”。(Morris,p.33)这样一种自由概念不仅仅是强制性限制的缺席,而且是一种肯定性的自我实现的权利,一种充分发展个人自己内在潜能的能力。
第三,现代自由概念是完全主观的、独立的、自我封闭的。其自由是建立在对他人、对关系的排斥基础之上的。受现代“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影响,现代自由概念将个人自由与社会对立起来。而后现代自由观则强调人与社会的不可分离性。在柯布那里,“自由是彻头彻尾的社会的”。(Birch and  Cobb,p.19)现代自由观是与现代“个人主义”和“分离概念”联在一起的,而后现代的自由概念则是与社区、“有机联系”概念联系在一起的。鲍曼也强调,自由是一种历史的建构,“一种社会关系”(Bauman,p.205)。他进一步解释道:“每个人的自由需要由所有人的集体努力来担保。”(ibid,p.207)离开社会集体,“没有自由可以得到保证”(ibid,p.208)。“自由人致力于他的同伴,离开他人,没有人可以救他自己。”(Levinas,2006,p.66)这样一种对自由的后现代理解对于社会变革的意义在于:“改变社会结构就是改变个体,改变个体就是改变社会结构。”(Birch and Cobb,p.19)
三、将义务观念引入自由
    如果说,现代自由概念主要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从个人权利的角度界定自由,所强调的是自由的个体维度的话,那么后现代自由则与自我中心主义无缘:它强调的是自由的社会维度,也就是将义务观念引入自由中,揭示出自由与义务或责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自由对义务或责任的依赖。
    与现代西方思想家不同,后现代思想家并不认为自由是“最高的善”或“终极的善”(Crosby,p.116)。相反,他们将义务或责任放在首位。对于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列维纳斯来说,康德所说的人的“自主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来得“太晚了”,以至不能从我们自己开始了;说“人生而是自由的”,无异于向他人、向过去“闭上眼睛”。(Levinas,1994,p.49)
列维纳斯试图从后现代的视野重新定义自由,强调个体对他者的有责任。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为他伦理学”。从“他者”的概念出发,列维纳斯认为责任先于自由。在萨特那里,自由是绝对的出发点。但在列维纳斯这里,自由不是出发点,而是“被授予的”。“授予”(investiture)意味着自外、自上的给予,是他者对于“我”的给予。“授予的自由”这个概念本身说明了“我”的局限性,因而自由不是自足的,“自由不能通过自由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生存在其现实性上并不是被判定自由,而是被授予自由。”在列维纳斯看来,自我在它的“前史/前世”中,已经受到他者的“纠缠”,已经被选为“人质”(hostage),从而已经成为他人的“替代”,并因此已经对他人负有责任了。(ibid,2006,p.68)这是纯粹的被动性(passivity):无所选择,也无可逃避。这是一种“亏欠”,“对于他人的亏欠”,一种“没有欠债的或借贷之前的亏欠”。
    显然,在列维纳斯的后现代自由观中,自由是与对他人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伦理的自由是艰难的自由,是一种对他人负有义务的无自主性的自由。”我们不可能逃避“邻居的呼唤”。(Levinas,1996,p.95)有某种东西比我的生命更重要,那就是他者的生命。“他者”是高于自我的。他强调“我的对他人自由的责任”(ibid,2006,p.55)这种观念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是一种抵制。与存在主义的绝对自由观相比,列维纳斯的有责任的自由观更为深刻。
在这里,后现代思想家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自由未必像现代思想家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是注定与独立、分离、隔绝、孤独联系在一起的,似乎一谈个体自由就意味着与人群的分离与对立。从内在联系的角度出发,后现代思想家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强调,个体永远是在关系之中的,个人永远是在共同体之中的;个体关系的丰富性决定了个体本身的丰富性。相应地,个体的自由不是体现在他在多大程度上挣脱与群体的联系,而是体现在他在多大程度上与群体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一个人越是主动建立与群体的联系,他就越自由;他与人群的关系越亲密,他的自由度就越大。因为在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那里,自由意味着走向“更深的承诺。”(Neville,pp.368-369)用柯布的话来说,“自由不是摆脱他人的自由,而是为他人服务的自由。”(Birch and Cobb,p.188)自由不是把自己从他人那里解放出来,而是投身到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去。
四、肯定自由的创造性维度
由于在后现代思想家那里,“自由意味着走向更深的承诺”,因此鼓励参与和创造就成为后现代自由的题中应有之义。“走向更深的承诺”势必意味着去改变环境,去创造自我和世界,去投身历史事件,去作出改变我们人生的选择,去卷入自己的社区文化,去完全参与政治生活。(Neville,pp.368-369)
    后现代思想家充分肯定现代自由观对“在给定的事物之间进行选择的能力”的强调,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关于自由的练习。但他们认为自由最重要的部分首先在于想象和预见新事物、新生活的能力。在柯布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是永远将自己置身于超越过程中的社会”。(Birch and Cobb,p.280)任何理想不论多么美好,如果不允许和不鼓励新奇和前瞻性的想象,将是压迫性的。从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的过程哲学的视角看,“每一个现实实在部分地是自我创造的。”(Cobb & Griffin,p.25)“活着就是去创造。”(Hartshorne,1967,p.132)“创造的自由”是人的“本真的存在”(Neville,p.203)
    这意味着在后现代思想家那里,自由是与创新和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用克罗斯比的话说就是,“如果世间不存在创新,世间也就不存在自由。”(Crosby,p.4)这意味着,一个人越开放,就越自由;越向他者开放,就越自由;越向新奇的可能性开放,就越自由。而一个喜欢因循守旧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将自己囚禁在过往的经验中。
为此,后现代思想家倡导在教育中重点鼓励和培育儿童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同理,一个健康、开放的社会,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一定是一个向创新和变化开放的社会,一定是一个“珍视”其公民的自由、特别是“珍视”欣赏其公民创新的自由的社会。(ibid,p.112)
五、强调自由的生态向度
现代自由观在根底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视人为宇宙的中心;视人为万物之灵,整个宇宙的一切是为人类准备的;自然作为客体被看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和人类的“垃圾场。今天出现的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与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自由观密不可分。因为在深受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淫浸的现代思想家那里,人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对自然的肆意征服和随意改造上;人以外的生命的自由和权利是在他们的视野之外的。
    毋庸置疑,西方启蒙运动所高扬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在冲破封建专制、争取人的解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历史进步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日益暴露出它的严重局限性。貌似强大、自主、自由的人类,也暴露出其很脆弱的一面。离开空气、水、植物和动物,用麦克菲格的话说,人类连一天也活不下去。(McFague,p.102)连生存都成了问题,遑论自由?人对自然的这种极度依赖性暴露了人的“自大”、“自主”、“自由”的虚妄。而建立在有机整体概念基础之上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生态取向的”。(Cobb,2007,pp.135-136)因此之故,后现代自由倡导生态自由,它所讲的自由涵盖着宇宙间其他生命的自由。这使后现代自由具有了一种生态的维度,构成其与现代自由观的另一重大分水岭。
    在《对动物的责任》(“Duties to animals”)一文中,康德认为,只有理性的生物值得人类的道德关怀。就理性动物言,理性是他们的内在价值,并且是他们自身追求的目的价值。所有理性生物均有同样的理性,并且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 就是实现一个理性世界。康德确信,只有理性生物对理性世界的实现有直接贡献,而非理性生物则不然,它们只能作为实现理性世界的工具。(cf.Kant
这意味着在现代启蒙思想家康德那里,只有人是“目的”。而在后现代思想家这里,则强调“自然也是目的”,动物“也是目的”;它们也有其内在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供人所使用的手段”。(Birch & Cobb,p.151)从一种强调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概念出发,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强调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波普相信,“甚至在阿米巴虫中,也存在着行动中心、好奇中心、探索中心,和计划中心。存在着一个探索者,动物的心灵。”(Popper & Eccles,p.30)因此,后现代思想家强调生态自由,这与康德的观点大相径庭。
    一个常见的反对意见是:人类的权利和自由尚且没搞好,哪里顾得上动物、植物的权利和自由。这种意见将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对立了起来。
而在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看来,“对人的关心,特别是对被压迫者的关心与对动物的关心是息息相关的。”(Birch & Cobb,p.151)我国学者邱仁宗先生也强调,“不能因为要维护人的权利,而排斥维护动物的权利。事实可能恰恰相反,维护动物权利将会促进对人的权利的维护。”(邱仁宗)其实早在上千年前,阿奎那就告诉我们,对动物的苦难抱有怜悯之心的人,更有可能爱他的人类同胞(Aquinas,1a2ae,102,6-8,225)。
对于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来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万物都有情,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有情之海”。(Whitehead,1978p.166)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在一切的。对于怀特海来说,经验中的主要因素是“同情心”,也就是“感受他者的感受”(ibid,p.162),亦即中国人讲的“感同身受”。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自然的自由受到了伤害,那么我们的自由也受到了伤害。因为自然内在的是我们的一部分,一如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一样。
这样,从一种双赢的立场出发,建设性后现代自由观“化解了”人的自由与自然的自由的“冲突”。(Griffin,p.204)对生态自由的呼唤既是对自然的自由的呵护与关爱,也是人的自由 ——“走向深度承诺的自由”的真正体现。用挪威著名生态哲学家阿恩·纳斯(Arne Naess)的表达就是:人的成熟、个体自由的实现是通过突破狭隘的小我,通过与更大更深的自我,与他人、与大自然的“认同”获得的。(Naess,p.40)这其实也就是道家讲的“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也就是我们古人憧憬了几千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邱仁宗:《动物权利何以可能?》,http://shc2000.sjtu.edu.cn/article021007/dwql.htm.
Aquinas, Thomas, 1969, Summa Theologiae: The Old Law, vol.29, ed.by David Bourke, London: Black Friars.
Bauman, Z., 1997, 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Bernasconi, R., 1991, ReReading Levina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irch, C.& Cobb,J., 1981, The Liberation of Life, Cambrage: Cambrage Univesity Press.
Breuer, S., 1989, “Foucault and beyond: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disciplinary society”,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41.
Cobb, J.B., 2002, “Freedom and bondage to God”, a paper for a conference on “The quality of the resurrection faith”, Austria: Vienna.
2007,  “Prehension”, in Subjectivity, Process, and Rationality, ed. by Michel Weber & Pierfrancesco Basile, Frankfurt: Ontos Verlag.
Cobb, J. & Griffin, D., 1976, Process Theology,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Crosby, D.A., 2005, Novelty, Lanham: Lexington Books.
Griffin,D., 1994, Whiteheads deeply ecologically worldview”,in Mary Tucker & John Grim(eds.), Worldviews and Ecology, Maryknoll: Orbis Books.
Grim, J., 1994, Maryknoll, Orbis Books.
Gruber, D.F., 1989, “Foucault’s critique of the liberal individual” , i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6(11).
Hartshorne, C., 1967, Whitehead’s Philosophy,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6, “Freedom as universal”, in Process Studeis 25(1).
Hütter, R., 2004, “Bound to be free”, in The Christian Century, August 10: pp.24-27.
Kant, 1963, “Duties to animals and spirits”, in Lectures on Ethics by Kant, trans.by Louis Infel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Levinas, 1994, Nine Talmudic Reading, trans by A.Aronowitcz,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6, Basic Philosophical Writing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6, Humanism of the Oth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McFague, S., 2001, Life Abundant,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Merquior, J.G. 1987, Foucault,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rris, R.C.,1991, Process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Ideolog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aess, A., 1987,“Selfrealization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being in the world, in The Trumpeter 4(3).
Neville, R.C., 1974 The Cosmology of Freedo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opper, K.& Eccles, J.C., 1977, The Self and Its Brain, Berlin: SpringerVerlag International.
Ruggiero, Guido de, 1959,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Liberation, Boston: Beacon.
Sartre, JeanPaul, 1989,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in Walter Kaufman(ed.), Existentialism from Dostoyevsky to Sartre, Meridian Publishing Company.
Wallace, S., 1959, The real issue: discerning and defining the essentials of postmodernism”, in hiip:/www.leaderu.com/real/ri9802/Wallace.html.
Whitehead, 1947, Essay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76, Adventures of Idea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8, Process and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Wilson, N.D., 2007, “Freedom is”, in Flotasm 13(3).
 
 
(原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录入编辑  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