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后现代空间、互文性空间、互动性空间、赛博空间和理论空间更多地类似德勒兹后结构主义哲学的“褶子”图式和新巴洛克美学空间:多维、开放、裂变、流动、游牧、生成、超文本、超链接。德勒兹的游牧美学与“褶子”论能够对拓展和建构当代文论产生积极的意义。不仅17 世纪巴洛克与21 世纪数字文化的新巴洛克美学形成褶子关系,而且在当代文艺学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身份(身体) / 认同、女性主义理论与“主体”问题上也构成复杂多变的褶子关系。德勒兹的“褶子”论与其著名的“生成论”( becoming) 美学和“无器官身体”( body wit hout organs) 、“少数族文学”(minor literat ure) 等概念精神相通,通过它们,可以把差异、他者、多元、流变的话语与社会性别、生物性别、种族、阶级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褶子”论和微观政治学的意义上,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生成女性”论就是强调从单一的“性”(a sex) 走向“千万个小小的性”(a thousand tiny sexes) ,其“游牧主体”的概念就是对以二元对立和等级制为特征的辖域化的性别、主体、身份等传统关键概念进行解辖域化。他们认为,个体的身体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主体不是固定稳态的实体,而是移步换形、质随境迁的,它们通过不同的语境、行为和链接关系形成多元流变的现象。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女人、白人、中产阶级,等等。这不是静态的存在问题,而是动态的生成问题。[20]身份、性别、个体、主体、阶级、种族、空间、文化,等等,都可以视为新巴洛克美学的千姿百态的“褶子”。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家哈拉维的著名论文《赛博人宣言》(1985) 在关于高科技与性别政治的争论方面影响深远,可以从赛博文化方面有力地支持德勒兹关于女性主义理论与主体问题的思考。所谓“赛博人”(cyborg) 是机器与有机体的糅合,既无生命,又有生命。哈拉维把赛博人的象征性与现实性作为拂掉西方哲学传统二元本体论的途径,以此消弭男性/女性、白人/ 黑人、主体/ 客体、生物/ 机器,,SP,AN>以及异性/ 同性之间的二元对立模式。她认为女性主义者传统上会在这些二元对立项中力求呵护劣势者,因此反而被迫强化了现存体制。文化批评家Mark Dery 认为“赛博文化从本质上挑战这些二元论”,促使“西方世界观的概念基石……充满了裂隙”。[21]由此可见,在后现代文艺学美学和当代性的语境中,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主体问题上,德勒兹与加塔利“褶子”论与新巴洛克美学提供了超越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一种重新思考的方式,为女性主义文论、后殖民批评、文化研究等提供了新的特殊思路。
我们还可以从世界文论的视野审视异质文论的会通性与不可通约性问题,其中德勒兹后结构主义美学的“褶子”、“块茎”、“千高原”、“游牧”等关键概念在这方面具有开启睿思的价值与意义。世界文论之间犹如海绵的孔洞(亦是褶子) ,既有丰富的可通约性,又有众多的不可通约性。从“文心相通”的维度而言,我们可以在理论层面借鉴和反思具有前沿性的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重点研究其与后现代空间、文学间性关系,例如从后地理、后历史的维度研究当今电子传媒时代由于媒体与空间的变化引发的一系列重要文艺学美学问题,以及相关重要人物的思想观念、理论方法。通过对西方前沿性的学术话语的分析研究、理论采借和文化过滤,进而反思和促进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交融或转型。例如,皮尔斯的多元符号论与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言、意、象的关联性,德里达的“延异”解构论、德勒兹的“褶子”、“块茎”、“千高原”等哲学美学概念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意旨“, 无器官的身体”与“大象无形”、“空纳万有”、“意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等中国诗学和古代智慧的会通。具体而言,德勒兹的哲学美学思想对生态美学或绿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非常重视生态共生、化生等问题,并且在与加塔利合著的《千高原》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诗学、易经阴阳宇宙论以及意境等术语做过阐发。德勒兹的生机论和一系列哲学美学概念启迪人们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和主客二分的传统模式,把人类与非人类(动植物、无机界) 的空间与关系构想成为互为依存、彼此链接的生态圈和生物链, 互动共生, 不可或缺。在2005 年8 月于北京举行的“文化互动与民族性:全球化时代的语言文学”国际学术论坛上,香港学者
综上所述,德勒兹的这些后结构主义哲学和美学关键概念在观照和分析后现代空间与文学间性问题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借鉴后结构主义的多元互动、美在语境的空间观与关键概念来反思文学的“流散”、网络文化狂欢、文论的“越界”与“增容”、文化的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等热点问题,可以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形态。我们赞同德勒兹的看法,概念的创造是哲学史和文艺美学研究问题的核心。后现代多维空间的生成、当代文艺美学观念的发展,导致20 世纪中期盛行的结构主义文论关于文本自足、文学自律的封闭静态的结构观念已为交融互动、多元流变的后结构主义文学观、互文观、互动观所取代,当代文论由此拓展出富有意义的新领域与问题框架。后结构主义文艺美学关键概念强调重复与差异生成意义。异质文学、文论与文化在不同空间的链接,会生成不同的性质与功能。后现代多维空间(尤其是数字文化与赛博空间) 、理论空间和文学间性等都意味着多重空间的“褶子”、“块茎”和“千高原”。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借鉴德勒兹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思考当代文艺理论形态的建构时也可以深切地感到:尽管德勒兹美学思想是蕴含丰富的矿藏,但同时也具有某些弱点,那就是对叛逆精神和反常之思的偏爱所导致的结果。面对后结构主义,人们常常感到难以言说,因为其中一些重要概念难于界定,难以捉摸,意义玄奥飘逸。后结构主义哲学与美学否定或扬弃柏拉图以来的树状思维、本质主义、基要主义、总体化思想、等级制观念和二元对立模式,固然有标新立异、反思传统的革命意义,但同时也潜藏着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相对主义的威胁,隐伏着泼洗澡水将婴儿一块抛弃的危险:一切皆流,一切皆块茎,怡然作千高原的思想逍遥之游,作快乐的“逃逸线”之旅,没有真正的规则与限制,这未免有点罗曼蒂克的理论色彩。而且大千世界本身也并不如此,而是既有乔木,也有块茎、花卉、草丛、藤蔓等,如果没有乔木和森林,我们的世界也将大大地损毁其自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作为人类精神结晶的思想文化的“褶子”,应当在统一性、内在性中蕴涵着丰富的差异性才是理想的图式,而健康的当代文艺理论形态的建构亦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