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西祥】论作为哲学命题的“解放思想”

今年是真理标准大讨论三十周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大讨论实质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问题,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现在,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之组成部分的解放思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熟悉,也为学界所熟悉。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多,但都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而很少进行哲学层次的阐发,或阐发得比较肤浅,似乎这个命题的意蕴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进行哲学层次讨论的必要。然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思考的哲学命题。本文试图就这一命题的哲学含义做一个尝试性的解读,以期廓清这一命题的哲学意蕴,阐发解放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的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思想何以需要解放: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看
也许第一个需要辨明的问题就是,思想何以需要解放呢?思想不是从来就是自由的吗?
难道作为人之思维活动的思想还会失去自由吗?对此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得到一些启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产生作了非常清晰的阐释。这里的意识形态其实也即是思想。马克思认为,思想的东西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因此,思想本身没有自己的地位,没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总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相联系的。这是就思想的本质而言。但是另一方面,思想又是与现实的物质生产相脱离的。思想与物质生产的脱离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分工,这时就为思想与物质的分离创造了条件。“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而能够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1]思想可以与现实脱离,这实际上就造成了思想被禁锢的条件。思想本来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而现在思想可以独立出来了,它就可以成为某种与现实没有关系的东西,反而有可能成为一种超出现实的力量来禁锢人了。既然思想可以脱离开现实,思想就不再是现实的思想,而是所谓“纯粹的”思想了。
那么,这种所谓“纯粹的”思想难道不正是思想的最高境界吗?自由自在,无所依傍,天马行空的思想,这是不是思想的一种解放呢?在马克思看来,事情恰恰与此相反。这种思想恰恰是不自由的,是被禁锢了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思想尽管采取了超出现实的形式,似乎与物质完全分离了,但就实质而言,它仍然不可能超出现实,只是采取了超现实的形式而已。因此,“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2]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把这种思想的统治看作是独立的,他们使思想独立化,精神独立化,似乎进行阶级统治的不是一定的阶级和现实的人,而是完全独立的思想。实际上,这正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揭露了这种手段,指出了精神独立化的过程,也即思想独立化的过程。第一,把进行统治的个人的思想同这些统治的个人本身分割开来,从而承认思想和幻想在历史上的统治;第二,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证明这些统治思想之间具有某种神秘联系,这是通过把这些思想看作是“概念的自我规定”达到的;第三,为了消除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的外观,便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或者为了表明自己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又把它变成在历史上代表着概念的许多人物——“思维着的人”、“哲学家”、玄想家,而这些人又被规定为历史的制造者、“监护人会议”、统治者。[3]这样,就把思想与现实完全分离开来了,思想完全成了脱缰之马自由奔驰了。不难看出,这种思想的自由不仅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恰恰是对思想的真正的禁锢,因为它完全是脱离现实的。而脱离现实的思想,决不是真正的思想。
马克思这里所做的意识形态分析,主要针对是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思想是真正的枷锁,因此要求同这些枷锁作斗争,即与这些思想进行斗争。而马克思认为,这种斗争完全不可能触动现实,因为他们反对的只是词句,只是思想,他们决不可能改变现实,而只能解释现实。马克思写道:“这种哲学批判所能达到的唯一结果,就是从宗教史上对基督教做一些说明,而且还是片面的说明。……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4]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这种错误,马克思提出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理解历史。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思想确实有可能被禁锢,变为不自由的。马克思这里从最深处的根源指出了思想被禁锢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把思想独立化,把思想与进行思想的个人,与思想所产生的物质条件割裂开来。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思想要解放,最根本的就是不能脱离现实,脱离社会物质关系,脱离社会实践。这恰恰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紧密联系的。因此,解放思想这一命题,最为本质地关联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因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命题。
二、作为哲学命题的解放思想之意蕴
19781213,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专门用第一部分的篇幅讲解放思想的问题,小标题就是《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以后,邓小平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解放思想。当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出这一命题的,主要强调了解放思想作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的必要性,而对解放思想的哲学内涵没有进行深入阐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一命题已经深入人心,起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是,我们对解放思想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政治问题的高度上是不够的,而应该深入阐释其哲学内涵,使之达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赋予这个命题以永久的生命力。对作为哲学命题的解放思想之意蕴进行深入阐释,就可以说明解放思想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以往的一切哲学的不同在于,它既不同于旧的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鲜明地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的不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5]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于它不是把客体理解为感性对象,而是理解为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因而也就不是直观地理解对象,而是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对象。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的理解是直观的,是脱离主体的,因而是抽象的。而唯心主义却抽象地发展了对象的能动方面,同样不能理解现实的客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要把握住两端,即事物的主体方面和客体方面,如此理解的客体才是现实的客体。换言之,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把握客体,才能正确理解客体,理解世界。因此,由历史唯物主义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思想是现实的实践活动决定的,而不是脱离实践活动的。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论述的内容。但是如前文所述,思想又经常面临着脱离实践、脱离现实的境地,因而成为事实上被禁锢的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来理解思想,就必然要求思想不能脱离现实实践活动,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只有这种紧紧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从现实中得出的思想才是真实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从现实实践出发来理解思想,实际上就意味着把思想从脱离实际的状态中拯救出来,牢牢地与现实实践相联系。这也正是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由此看来,解放思想这一命题,不仅不是指主观的毫无根据的臆想和幻想,而恰恰是紧密联系实际的现实的思想。这也正是为什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实质上是紧密联系的,二者不仅不矛盾,反而正是强调的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要解放思想,必然要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总之,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解放思想就是坚持现实的、实践的、历史的观点,使思想与现实、实践、历史紧密结合,思想一刻也不能脱离现实;不是以思想理论逻辑来规范现实实践逻辑,而是以现实实践逻辑来规范思想理论逻辑。这就深刻地揭示出解放思想这一命题的哲学内蕴。
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从解放思想这一命题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之间的内在关联来理解解放思想的哲学意蕴。从这一维度看,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必然结论。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本质内涵作了以下深刻的揭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6]马克思的辩证法把整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理解为辩证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思想——人类的思维成果。思想本身的发展也符合辩证法的这一本质,即是说,思想不可能停留于一个固定的状态,而必须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应该指出,思想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现实事物的发展变化。正因为现实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也就不可能停留于某一个状态,而必须根据现实世界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深刻的原因在于,思想不是独立的,而是现实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7]思想当然也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种存在的意识。辩证法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与核心,也正是因为辩证法深刻地表征着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性的辩证特征。这里很容易看出,辩证法的那种批判性、革命性与解放思想这一命题之间的深刻关联。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应有之义。从辩证法维度看,解放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辩证思维和历史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坚持全面的、批判地、革命地看待现存事物,不断使思想与现实统一起来,适应现实的需要,推进现实生活发展。
解放思想这一命题,还极为深刻的关联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我们所说的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固然是一种高级的认识,它相对较为固定。但是,仅仅达到理性认识还没有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认识论之间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认识论(无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还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必须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理性认识就不应被看作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在实践之中检验和更正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理性认识必须要不断地随现实实践而改变其内容——当然不排除相对的稳定。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实践来讲认识。毛泽东的认识论著作却冠之以《实践论》的题目,可见实践对认识之重要性。思想当然与理性认识相同,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实践中改正其错误,适应现实实践。这实质上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过程。这就指出了解放思想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8]从认识论维度看,解放思想就是在实践中检验思想的正确性,更正错误思想,使之符合实践需要,不断把思想推进到新的高度。
众所周知,马克思所心仪的社会乃是共产主义社会,其孜孜以求的是人类的解放。那么,思想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之间有何内在关联呢?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看,人类解放最终是由物质条件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决定的。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思想就不需要解放,而只需要进行物质的解放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实际上,马克思一直十分重视思想的力量。早在1841年马克思就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理论的力量也即思想的力量。马克思甚至这样来指证了思想的作用: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能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己。[10]这里的哲学、理论当然属于思想的范围。可见,没有思想的参与,就不可能实现解放。但是,思想的力量却只有通过人才能实现,“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11]
应该说,马克思很少直接谈论解放思想,他经常谈论的不是解放思想,而是解放全人类。但是,稍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讲解放思想,但他所做的一切理论研究工作恰恰都是在解放思想。马克思所写的文章一般都以批判命名,这充分揭示出马克思所从事的理论工作正是通过对那些为权威所制定的大众认可的一些教条进行批判,从而解放思想。实际上,马克思也高度评价解放思想的作用。例如,马克思在评价宗教批判运动时就这样写道:“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12]宗教批判作为一场解放思想的运动,为其他的批判(人类的总体解放)创造了前提条件。马克思指出了宗教批判之后的任务:“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3]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宗教批判远远没有达到人类解放的要求,而只是一个开端,从这里出发仍然要继续进行批判,对现实的法的批判、对政治的批判,继续进行解放思想的运动,并批判尘世,批判现实社会。思想的解放直接与现实的解放联系在一起。思想解放为人类其他的解放创造了条件。但是,解放思想是人类真正解放的一个必要前提和必须阶段,而不是最终结果。认为只要解放了思想就相当于真正人类解放,恰恰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强调:“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14]必须指出,马克思此处所说的解放乃是人类解放。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来看,解放思想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解放的必要步骤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解放思想的运动,也就没有人类的现实解放,没有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三、作为哲学命题的解放思想之基本要求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解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密切相关,可以说,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结论和本质要求,因此,解放思想就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
首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是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正如前文所述,解放思想绝不是使思想天马行空,无所依傍,而恰恰是使思想时时刻刻紧密地与现实实践相联系。由此就不难理解,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条件。邓小平在论述解放思想时,同时也极为强调实事求是,因为二者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在讲到要解放思想的时候,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15]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做的精要的概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表达。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古典表述,本意是一种治学方法,但是毛泽东把它引伸为一种认识论,即从实际存在着的事物中发现事物的规律,进而又把它发展为一种做人处事的态度,即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单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极为本质地关联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即历史唯物主义。同样,解放思想也不单是一个思想问题,它本质上极为重要地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密切相关。二者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因此,邓小平指出,反对两个凡是,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1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然要求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紧密联系的。与时俱进之时,既是指时间的发展演变,也是指现实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就是根据变化着的时代状况和现实实践状况,改变我们的思想,也改变我们的工作,使之适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与时代和实践一起发展。与时俱进之进,指的就是发展,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由此看来,与时俱进这一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法,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形成,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斗争过程中,经过艰苦的斗争和理论思考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出色运用和发展。这条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升华为我们党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要求,使抽象的认识论、本体论问题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这是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
其次,解放思想,还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一切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思想倾向作斗争,特别是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我们已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本质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对思想也提出了不断的进行批判的要求,它反对那种静止的、僵化的形而上学思想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人们总是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僵化思想的阻碍,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正是在与形形色色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得以形成。而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所谓本本主义,就是遇事不看实际情况,不是根据现实发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和政策,而是看本本上讲了什么,根据本本而不顾客观实际来制订方针政策。毛泽东同志早在1930年就对这种本本主义作了深刻批判,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17]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相似,这种思想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立场、观点、方法,而是看作教条,在现实中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党所遭受的挫折,很大程度上就是受这种教条主义之害。因此,毛泽东反复批判教条主义,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去。
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1937年,毛泽东写作了《矛盾论》,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18]毛泽东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作为辩证法的精髓,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此后,毛泽东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光辉的思想,引导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还必须要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域中,从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历史过程中理解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思想解放是既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和重要前提。因此,解放思想的最终归宿是现实的人类解放,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但是,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切不可把解放思想作为可以一劳永逸的,认为似乎解放思想只是一段时期内的任务。现实实践永无止境,历史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具有一种永恒超越的维度,它永远指向对现有思想和理论的批判,指向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以防止思想的僵化与滞后。在这个意义上,恰恰只有哲学思维才能理解解放思想的深刻意蕴。解放思想深刻地关联着马克思的哲学维度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19]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 [20]从哲学维度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其本质在于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个运动过程。这一运动过程是对现实的批判,是对现实的解放,这个解放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而解放思想是这个解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来理解解放思想,就把解放思想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视域之中,突现出解放思想的重大革命意义。
四、作为哲学命题的解放思想之理论与现实意义
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的解放思想,从哲学维度解读解放思想的重要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通过以上对解放思想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解放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枝节问题,而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密切相关的根本问题,是一个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问题。解放思想最为本质地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相关联,是现实的、实践的、历史的观点在思想领域的具体体现,深刻体现着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是否解放思想是一个根本的理论问题,是真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那些思想僵化,盲从迷信,崇拜权威,而不能独立思考,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人,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解放思想看似一个仅仅是思想问题,其实质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是世界观和历史观问题。
解放思想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综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历史,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历史也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历史。就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革命史来看,我们也可以说,这个解放思想的过程其实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择其要者而言,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解放思想,突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等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而邓小平理论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突破旧的思想框架,突破个人崇拜、教条崇拜等僵化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新时代的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成果。由此可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
深刻理解作为哲学命题的解放思想,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历史上看,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必然与重大的思想解放相伴随。重大的社会转型不惟是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的转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领域的深刻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没有思想领域的根本变化,即使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发生了变化,最终还会归于复辟。在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转型为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伴随着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深刻地表明,如果只有器物、制度层面的解放,没有相应的思想解放,那么这种解放就不可能是彻底的。由此看来,社会的深刻变化只有在相应的思想的变化基础上才能真正成功。
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次成功都必然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中国革命事业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失败之后,才走上了胜利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由于没有能够解放思想,而是亦步亦趋地、教条主义地墨守苏联的革命理论,造成了1927年的重大挫折。1927年之后,仍然没有摆脱教条主义的影响,结果导致了1935年的被迫转移进行长征。此后,毛泽东成为了党的实际领袖,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党逐渐摆脱了苏联思想的束缚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中国革命逐步走上了胜利之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来看,解放思想也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解放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在经济上、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却没有从思想上进行根本的转变,固守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想模式,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导致了中国经济、政治等濒于崩溃。这充分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如果不能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思想模式,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978年邓小平主持工作之后,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而对邓小平来说,解放思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系列的行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所起的作用正在于解放思想,把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路线。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世界和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解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其成果表现形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取得了一个个的成功。解放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的深刻基础。
从当前中国国情来看,进一步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同三十年前相比,可以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三十年进程中始终伴随着解放思想。但是,从当前来看,中国社会发展虽然有极好的发展势头,但也毋庸置疑地伴随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来自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敌对力量,也有国内自身发展中产生出的负面效应。中国社会正面临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也可以说面临新一轮的挑战。从思想文化而言,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新极左主义等各种思潮此消彼长,你争我夺,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面临挑战,暗中潜蕴着思想文化危机;从社会状况而言,道德失落、理想幻灭、信仰危机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建精神家园的艰巨任务;从政治而言,政治冷漠、贪污腐化、行政无力等现象侵蚀着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信任;从经济而言,通货膨胀、贫富分化、经济压力正造成社会矛盾冲突的潜在威胁。民族矛盾、领土问题、生态问题、教育问题、人口问题等等也不容乐观。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必须继续加快经济发展,继续进行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前进,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思想创新与理论创新。毋庸讳言,面临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那里找不到现成答案,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现有成果中也难以找到现成的解决办法。但是,从他们的探索中我们的确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和经验。这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改造自己的固有传统思想,找到适应当代社会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抛弃那些制约社会发展的思想桎梏,打破那些束缚人的思想的条条框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112
[1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1。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