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哲学流派>>现象学

【张艳涛】马克思人学现象学方法探析

人学不是马克思的首创,在马克思之前,已有许多思想家为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和阶级局限,他们对人的认识始终没有达到真正科学的水平。马克思立足无产阶级立场上,关注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科学地回应了理论和实践对人学研究提出的种种挑战,“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以往对于抽象人的崇拜,这个任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1]44

一、问题的提出

无疑,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产生,是人学研究史上的“哥白尼式的变革”。这一变革的实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但更主要的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今天我们梳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方法论意义,运用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探讨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等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人学理论,以便更好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象学是近代哲学的隐秘憧憬(胡塞尔语)。研究近现代西方哲学,也许无人怀疑作为一种哲学运动的现象学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不理解作为一种哲学流派的现象学方法所追求的“中止判断”、“本质直观”、“悬置”、“加括号”和“描述”,就无法理解现象学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所产生的影响。现象学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态度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海德格尔扭转了现象学发展的方向,从而把现象学研究领出了死胡同。海德格尔赋予现象学方法以一种本体论阐释学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一词的含义就是让事物按自身的方式显现出来,而现象学也就是按照事物自身显现的方式去看待并描述事物,而这也就是现象学家所说的“面向事情本身”。胡塞尔的现象学认识论思路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本体论思路迥然有别,前者关注“当下”,后者更关注“将来”。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就是从自身出发把自身展现出来的一切。由于海德格尔把“自明”换成“显现”,因此,现象只能间接地显现出来。显现者就是存在者,并同时遮蔽了存在者的定在。现象是不能直接把握的,因为在它们的本体显现过程中并没有展示出它们的自身所是。所以,现象学和科学亦是迥然有别的,区别在于,现象学探讨的不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而是要解释现象中所隐藏的一切,并由此把现象付诸语词。现象学领域就是被存在遮蔽的存在领域。因此,要想让“现象”到场,就必须付出巨大而不懈的努力。与胡塞尔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海德格尔看来,努力模式已不再是直观,而是对文本的阐释;不是对理想本质的直觉展示,而是对复杂意义语境的解释学理解,以使得现象成为自我定性。至此,“海德格尔就为一种突出的真理概念作好了准备,并把本质直观现象学的方法论意义转化为它的对立面——生存论意义上的解释学。对摆脱一切自明性的意义的解释,取代了对直观的描述”[2]167-168

    对象性质决定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影响结论。方法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亦是主体接近、达到或改变客体的工具或桥梁。因此,人学研究从方法论上讲,就是获得一种关于人性合理的理解与确证的方法。当代主流的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现象学方法”。“方法”是现象学的标志性内容。正如有学者所言:“现象学不是一种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往往是老的哲学家的问题引起了新的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企图另辟新的解决途径;或老哲学家的方法被新哲学家用到新的领域中去,同时又发展这种方法。”[3]303综观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精神及其人学所体现的当代哲学的方法论精华,人学现象学方法也许是21世纪人学研究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是马克思人学与当代现象学运动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它对于揭示和阐明人的生存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现象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人学研究本身也能够获得一种全面地理解人和关怀人的思想方式,为21世纪的人学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总之,现象学方法是现象学的核心内容。20世纪西方哲学奉献给人类思想并且对人类思想的当代转换产生深远而持久影响的方法首推现象学方法。这一极具价值和魅力的方法,已经引起各国学界包括中国学界的高度重视。事实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理论、关于人的问题的阐述及理解就已经具体运用了现象学方法。众所周知,关于现象学方法的研究在西方早已成为显学,但在我国用现象学方法研究马克思哲学则处于起步阶段,有学者呼吁:“从现象学视域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的文本,并认为现象学视域的马克思哲学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理论构想”[4]。受此启发,笔者尝试运用现象学方法解读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理由相信,人学现象学方法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因为它是超越传统僵化的哲学体系而真正回归马克思的科学方法。那么,何谓现象学方法呢?

二、马克思人学现象学方法溯源

现象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面向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的呼声要求的是合乎事情的哲学方法,即现象学方法。“所谓人学现象学方法,就是‘实事求是’”[5]193。黑格尔哲学在思辨的范围内提供了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现象学方法,“黑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人学现象学方法上”[6]175。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用现象学方法自觉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人。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不时透露出的辩证法灵光——“实体即主体”,从这一命题蕴含着主客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统一来说,黑格尔无疑相当深刻地揭示了主客关系的辩证法,马克思对之给予高度评价。关于黑格尔的方法,马克思意味深长地指出:“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这种了解方式就是黑格尔方法的基本特征”[7]75。这正是对黑格尔通过实体展现本质的现象学方法的高度概括。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尽管以精神的形式出现,但它潜在的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补入的对黑格尔的批判,并非是一般的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用费尔巴哈的人学现象学来进行的改造。”[8]马克思正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现象学方法,才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变革,从而建构了自己的人学现象学批判理论。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演进,这种人学现象学被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所取代。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有现象学方法之实而无现象学方法之名。马克思非常注重感性人的活动,实际上在每个抽象概念背后,马克思都透视到了现实的感性的内容,这样一来,抽象的东西就具体化从而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掌握。

诚然,真正把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提出来的是胡塞尔。胡塞尔提出了“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原则,要为哲学设定严格的起点。他认为这个任务只有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才能完成,通过这种方法胡塞尔追问到了无开端的前提,那就是变动不居的意识流中最本质的东西,这种本质的东西不能靠逻辑推理来获得,只能靠直观获得。“现象学重视的不是主观上的事态,即我们的好恶、计划或先入之见,并把这些事态放人现实的对象中去,而是现实的对象实际上展示在我们的直观中的、客观的事态。”[9]415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尔称现象学为本质科学,他创立现象学的目的是面对19世纪以来日益盛行的感觉主义与相对主义对哲学的侵扰,试图阐发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精神。因此,在胡塞尔那里,“面向事情本身”绝不意味着面向完全经验的、自在的、通过日常意识的判断就可明了的事物现象,毋宁说,所谓“事情本身”仍然属于柏拉图式的作为真实存在着的超验理念,仍属于绝对的存在。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了的意义基础,并认为人们必须经过悬搁而失去世界,然后再在自身的沉思中重新获得它。由此可见,“在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深处,仍然是支配着欧洲人文化心灵深处的对于超验存在的信念”[5]186-187。也许正因为如此,胡塞尔颇为骄傲地说:“现象学,那就是我(指胡塞尔——笔者注)和海德格尔,再没有其他人。”[10]142胡氏虽明确提出了“面向事情本身”的口号,但他的所谓“事情本身”却并非“本来的事情”,而是某种超验本质的设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属于超验的现象学方法。如何克服超验的现象学方法之不足就成为胡塞尔之后的哲学家们主要的致思取向。

其实,现象学方法之所以获得普遍的方法论效应,并不是因为胡塞尔,而是因为包括海德格尔、舍勒、伽达默尔等人在内的一批现象学的继承者。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首先而且主要是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即现象学的还原、现象学的建构和现象学的解构。海德格尔把“面向事情本身”视为现象学的路标,它的含义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11]41。通过什么显现事情的本质呢?海氏答到,通过“此在”。“此在”表示人随时随地都要去是他的所是的存在,是为我而去存在,这是生存论上的可能之在,这种生存论意义上的可能之在高于现实之在。海氏把现象学作为通达存在的方法,认为无论什么东西成为存在论的课题,现象学总是通达这种东西的方式,存在论只是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可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就是用“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来展现曾长期被遮蔽的存在,试图为哲学建立科学的本体论(基础本体论),就此而言,海氏的现象学方法基本属于感性现象学方法。

综观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演进,不难发现,“从超验现象学方法向感性现象学方法的转换已经成为思想史发展的必然走势。而这一进程本身就是与人学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相关联的”[5]188。有些人担心,把马克思哲学与现象学联系起来容易导致马克思哲学现象学化。这种顾虑是大可不必的。其实,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揭示所运用的正是一种典型的感性现象学方法。在马克思眼里,人被视为一种对象性的、现实的、感性的生存实践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涉及马克思人学的所有基本概念,大都是通过感性现象学方法所确证起来的。例如,“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2]87。这是典型的现象学方法,是注重通过对象来研究人和通过人来研究对象的对象性和关系思维方法。

综上可见,现象学方法特指一种通过人的实践去展现存在的本质然后再加以描述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1)面向事情本身,让事物的本质显现出来,它不承认任何“成见”和“想当然”的主观臆想;(2)本质并不是和现象分离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现象展现了本质,这一本质可以通过直观来把握;(3)事物的本质不是“命定”和“前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生成,是“待定”和“选定”的;(4)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细致分析、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方法,寻求“大问题”与“小问题”的内在关联;(5)现象学方法注重人的感性直观和感性活动,强调“身体力行”,反对“玄空高论”。总之,现象学方法与现象学精神是融为一体的。不透彻了解现象学精神,就不可能掌握现象学方法,反之,不掌握现象学方法,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象学精神。如今,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方法和现象学精神,已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大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三、马克思人学现象学方法的当代意蕴

哲学的奥秘是人(高清海语)。其实马克思哲学并非“人学空场”,而是蕴涵着丰富人学思想,有待人们去发掘与阐释。马克思丰富的人学思想散见于各种文本之中,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和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等文本尤其值得注意。所谓人学现象学也就是运用现象学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的理念和方法,对马克思人学进行全面考察,对马克思人学进行现象学解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人学现象学的建构将是一个新的理论平台的开启。

马克思正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现象学方法,才找到了哲学的革命变革的钥匙,从而确立了新哲学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马克思就是要“在人本学基础上重现《精神现象学》中的批判精神,要将其中的非批判精神加以扬弃,这种新的批判就是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13]93。马克思人学现象学方法要求人们尊重并把握现实生活。这一方法在中国的合理表现形态就是“实事求是”。如前所述,现象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面向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海德格尔把回到事情的主体性作为哲学之事情,并认为“哲学之事情就是主体性”[14]1251。这与“实事求是”思想如出一辙。因为现象学视域的事情不是现成的存在者本身,而是通过“实践生存论”将一切存在者组织起来,成为世界之存在,从而展现为了人而“去存在”的本质。

马克思人学现象学方法的当代意蕴在科学原则上体现为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在价值原则上体现为追求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实事求是”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面向事情本身”与“实事求是”在本质上都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产物。“实事求是”在现象学视域被赋予新的涵义。“实事”就是哲学之事情,就是主体性,“求”就是去研究为我而存在的主体性的实践创生的结构性,“是”则是“以人为本”的规律性,它体现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体现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5]

正如邓晓芒所言:“虽然马克思的人学没有系统地规定出一套现象学的方法,但它是立足于现代现象学所阐明的思想层次的,不从这一层次看问题,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更谈不上推进马克思的人学。”[16]邓晓芒借助现象学方法,“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现代解析,发现了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17]50其实,马克思在本体论上把对人之存在的研究提升到了现象学高度,在方法论上与现象学核心思想“面向事情本身”如出一辙。因此,“引入现象学方法是人学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前提”[18]。当前应努力发掘和阐发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双向互动关系中保持必要张力,只有如此才能把人学研究与人的现代化实践同步引向深入。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最基本特点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及其历史演进和时代特点。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在人的实践中,物质与意识、肉体与灵魂、认识与行动、理智与情感、知识与德行、理性与信仰、个人与社会等既分化开来又统一起来,形成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正是在这个不断建构、提升、创造的双向运动中,人类社会不断得以进化和发展,人性的异化得以克服,人不断地争取和创造着自由。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实践人学”[19]312。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0]50马克思所理解的人则是从事感性活动的即从事劳动和实践的人,是在劳动中创生并生成为现实的社会历史的人。马克思完成而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关键一步就是:“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21]241这是人学思想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马克思在扬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过程中逐渐踏上了创立唯物史观的道路,为人学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马克思人学中这一本质的方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其社会批判理论和交往理性的灵感源泉。后来,哈贝马斯的后继者霍耐特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交往理性的哲学理念,从相互承认的视角阐释自我认同的生成,从而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承认维度。

总之,马克思人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批判哲学,其主旨是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因此,深入挖掘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资源,廓清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无疑是当代中国人学研究走向深化的合理路向之一。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
[3]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修毅,徐晓风.新世纪的哲学走向(1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韩庆祥,邹诗鹏.人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张艳涛.马克思哲学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张一兵.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析青年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1999(2).
[9]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其当代效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5]徐晓风,张艳涛.对实事求是的当代现象学解构[J].理论探讨,2004(5).
[16]邓晓芒.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J].江海学刊,1996(3).
[17]张曙光.生存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8]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5(1).
[19]欧阳康.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原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