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哲学流派>>现象学

【杜小真】梅洛• 庞蒂和他的存在现象论

莫里斯· 梅洛· 庞蒂的名声与影响比起他的同代人让· 保尔· 萨特要略逊一筹。这大概首先归因于前者的早逝(53岁), 其次则是后者在文学、社会活动方面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他的影响与知名度。但是实际上, 正如法国著名评论家完桑· 德贡伯所说, 梅洛· 庞蒂才是法国现象学运动的真正代表, 开创了法国存在现象论的道路, 从理论意义上讲, 他是从3B(麦尔· 德· 比朗、巴什拉、柏格森一代)到3H(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一代), 然后再到三位怀疑大师尼采, 马克思, 弗洛伊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的知名度不如萨特, 但从学术观点看, 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理论建树的系统化、科学性上他都胜过萨特一筹。应该说, 他是真正的哲学家。
梅洛· 庞蒂生于法国西部的罗舍弗尔。他从小丧父, 随母长大。1926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获哲学中学教师学街。之后在博凡任中学哲学教师。1935年起开始在巴黎高师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积极参加抵抗运动。战后, 与萨特等人一起编辑《现代》杂志。1952年登法兰西公学讲坛。1961年因发表《辩证法探险》一书与萨特及《现代》杂志编辑部决裂。年, 正当他的思想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之时, 不幸因病泮然离世。
梅洛· 庞蒂早年以极大的热情研究过柏格森的哲学。柏格森的许多哲学概念强烈地吸引着年轻的梅洛· 庞蒂, 促使他从事对一种其正哲学、即具体哲学的研究, 这种哲学不能与科学相割裂, 而是在科学中重新发现我们的经验生活, 这种哲学不仅仅针对一个行动, 而是最终要看到存在着的东西, 但不是现成存在着的东西, 而是正在造就着的东西。
柏格森哲学对梅洛· 庞蒂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他在以后逐渐对胡塞尔现象学产生浓厚兴趣。二十年代末以来, 法国一些哲学家在巴黎大学开讲当代德国哲学, 介绍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德国哲学家, 胡塞尔本人也在1929年亲临巴黎开办《超越现象学入门》的讲座,梅洛· 庞蒂虽不懂德语, 但都参加这次系列讲座。几年之后, 胡塞尔的一些著作陆续翻译成法文, 梅洛· 庞蒂认真地研读这位现象学大师的大量著作。1938, 他完成了第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行为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一年, 《国际哲学杂志》出胡塞尔专号, 他从中了解了胡塞尔的晚期思想。19393, 他亲赴比利时卢汉大学查阅胡塞尔未发表过的文章,包括《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现象学哲学导论》的未发表部分及其它一些文章。梅洛· 庞蒂是第一个不是卢议大学毕业而进行这样研究的学者, 这对梅洛· 庞蒂的哲学体系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4, 印支学者唐· 杜克· 陶带着一批胡塞尔的未发表的重要文章回到巴黎, 梅洛· 庞蒂后来充分利用这批材料, 完成了他的最重要著作《知觉现象论》。
梅洛· 庞蒂哲学的最突出的特点正如阿尔封斯· 德· 瓦埃朗斯所说的是“ 模糊暖昧的哲学” 。他抛弃了萨特的反题, 他的现象学旨在描述处在自为与自在之间、意识与物之间自由与自然之间的东西。二者之间的东西是梅洛· 庞蒂偏爱的研究领域。
梅洛· 庞蒂反对古典哲学的交替理论实际存在的人既不是纯粹的自在(物、科学意义上的物质体)也不是纯粹的自为(思维、自主的自由)。这就决定了梅洛· 庞蒂的风格, 不管他论述什么问题, 都设想一个反题, 然后再否认它, 他惯用的公式是不是“……也不是”。
因而, 梅洛· 庞蒂的各种反题的结论既不可能在重新联系两个观点的合题中, 也不可能在使反题诞生的对假设题的否定中找到, 结论应在“ 二者之间” 中去寻找。萨特所认为的不可能实现的合题实际上在历史事件中总是不断地发生着。所以, 人既不是物也不是纯粹精神, 他总是作为产物一生产者显现出来的, 人本身就是必然性转化为具体自由的场所。在这点上可以看出胡塞尔特别是后期胡塞尔对梅洛· 庞蒂的影响。梅洛· 庞蒂认为, 现象学归根结底是对历史基础的描述, 即对人的实在经历的存在的描述, 这就意味着它永远不完全是白的, 也不完全是黑的而是杂色的, 是混合的。
梅洛· 庞蒂哲学的暖昧特点, 体现了他受到的多方面的影响, 他的哲学不单纯地限于某一流派, 而是面对他的时代的问题, 特别是面对在现象学传入法国之前, 德国与美国提出的人文科学的重要内容它涉及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等。
《行为的结构》是梅洛· 庞蒂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集中提出了梅洛·庞蒂关于物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观点, 对行为的研究说到底就是为了研究意识与自然的关系。梅洛· 庞蒂沿用法国传统的讨论问题的道路即讨论灵魂与身体的统一问题, 就是说, 意识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发生关系的那一点恰恰就是意识得以存在的身体。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 梅洛· 庞蒂指出行为不能从分析观点来解释, 而应从辩证观点来解释, 分析的解释只会把复杂归于简单因为分析的原则是从外部设定各部分的集合, 而失去了总体的总体性意义和复合体的复杂性。而梅洛· 庞蒂则希求把完形心理学与行为主义综合起来。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行为都是一种结构化了的总体, 是一种有意义的总体它既不是物, 也不是意识不是对一种刺激的反应, 而是对一种处境召噢的回答, 即使有机体把处境领会为他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任何行为都具有一种意义它们都回答着处境的有生命力的意义。于是, 意向从中放射出来的自我、承担着这些意向的身体、意向趋之的诸物, 这三者是构成统一领域的三个部分, 是在一种经验的活生生的统一中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项, 这意味着一个行为的结构。
梅洛· 庞蒂在《行为的结构》中称自己的哲学为结构的哲学。应把这里指的结构理解为完形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结构。自然表现为一种“形式的宇宙” , 各种形式按有等级的次序排列着物理形式(惰性物质)只是不完整的形式, 活着的形式就是完全完整的形式。而人类就是完全完整的形式。正如梅洛· 庞蒂所说“ 物质、生命和精神应是不平等地参与到自然的形式之中去, 它们代表着完整化的不同等纵, 井且最终构成一种等级, 个体性在其中总是越来越多地自我实现。”[1]
在此, 梅洛· 庞蒂的概念是向心理学家借用的, 他受完形心理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终于认识到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使从自然到意识的过渡成为可理解的。“格式塔的概念使我们导致黑格尔的意义上去, 即导致一种在变成自我意识之前的观念。”[2]
梅洛· 庞蒂从行为的结构出发, 逐渐转向他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知觉。什么是被自然化了的意识和纯粹的自我意识或按黑格尔的术语, 什么是自在的意识和自为的意识传统唯心论者认为, 纯粹的自我意识就是还原为“ 我思”的意识。而被自然化了的意识是“知觉的意识” , 就是“ 我知觉” , 二者区别在于我思在任何情况的抽象化中是向自身表现的, 而我知觉则必然是肉身化的, 我思与我知觉的关系可以类比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梅洛· 庞蒂认为, 指出我思是确立在我知觉的上面, 就是在分析灵魂与身体的统一, 即精神与自然的统一, 最终也就是历史的统一。而我知觉则必然是肉身化的, 我思与我知觉的关系可以类比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梅洛· 庞蒂认为, 指出我思是确立在我知觉的上面, 就是在分析灵魂与身体的统一, 即精神与自然的统一, 最终也就是历史的统一。[3]
那么, 一个物如何能“提供一种意义” 梅洛· 庞蒂认为物即要听到的语言、要阅读的文章。他实际把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等同于一种“争斗”:环境提出问题, 而有机体通过自己的一些动作作出回答。比如, 一种处境提供了危险的意义, 有机体通过一些动作作出回答, 这些动作的总体意味着“斗事” 或“逃避”。现象于是成为被陈述的东西。如果说“ 对春天美好早晨” 的知觉经验, 即在现象学那里就意味着“我幸福地体验了天空的某些优点,或者相当干说天空“ 提供于我一种美好清晨的意义” 。向我表现出来的东西是由我可能谈及它的东西所衡量的, 梅洛· 庞蒂所说的现象同一于可说物。
这就说明现象学的本质就是描述它不解释, 而是阐述。形式与结构成为意义的轨迹。意义在成为“ 表达” 的意义之前, 从根本上讲就是这种经验本身。经验尽管是无声的, 但它有许多可说的。梅洛· 庞蒂认为说话就是让看起来不能说话的东西说话语言紧密地附着于经验, 它将永远是经验上面的语言, 而话语是随后出现的。[4] 他要运用现象学在知觉上面晚立我思, 在语言中描述先于语言的东西。
哲学的任务是描述, 不是解释, 也下是分析。科学也不应是一种解释, 也只一种描述。这是梅洛· 庞蒂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一也是法国现象学运动中最出色的论著—《知觉现象论》的沉思所在。问题是要回到事情本身, 回到这个先于认识、认识又总是谈论的世界。
这样, 知觉就成为释放我们的行动的基础。因为, 不存在内部的人, 人总是在世界上的,他只有在世界中才能认识自己。世界存在着, 在我能够对它进行分析之前就已存在。所以,只有在知觉中, 在对“ 第二我” 的他人的发现中, 我才能对他人有观点, 他人也一样。自我与第二我都是被自身的处境决定的。梅洛· 庞蒂认为经验主义与理智主义都因偏见而犯错误,“二者都把世界看作分析的对象, 不能表达知觉意识用以构成对象的特殊方式, 二者都与知觉保持距离, 而不是参与进去。” [5] 而梅洛· 庞蒂则认为, “哲学的首要活动就是从客观世界一边回到经厉世界中去, 因为只有在经厉世界中我们才能理解到客观世界的种种限制就是还物以其具体面貌, 给有机体分析世界的固有方法……并且重新找到现象, 活生生的经验的层次(通过经验的层次, 他人与诸物首先向我表现)以及正在产生的我一他人一诸物的体系。”
梅洛· 庞蒂追求的是一种真正超越的哲学。他认为, 其正的超越物拜不归结于一个“ 我”甚至不是一个相对的、先人格的我, 更不是一种绝对的、透明的、尚没有我的意识。只有主体的知觉才能从本质上说明世界上的问题。这个主体是真正的超越物。这是因为, 根据梅洛· 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的观点, 不应该把主体与世界、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分开, 这就对立于萨特把存在分为自为与自在的二元论。另一方面, 物体与人是不同的, 物体是没有欲望, 永远是自身, 所以它是清晰的, 不会相混于精神而人对世界而言, 既不是主体, 也不是客体, 是主——客体, 同时是思维着的主体又是肉体我。人有肉体, 就必然有物质欲望, 但由于又有自我意识, 人的身体不能纵情地存在。所以人既是自由的, 又是被决定的, 既是主动的, 又是被动的。对人来讲, 不是意识、而是肉体促成了生存意向的主动性, 但这是主体的肉体, 它深藏着欲望, 充满了意义, 这就是真正的超越的主体。而人这个身体与思维不可分割的存在, 使得世界与人生都成为暖昧模糊、模棱两可的。这种从对纯粹的自在世界与纯粹的自为世界的否定出发的思想贯穿着梅洛· 庞蒂的整个哲学发展过程, 并且由此继续他对历史、社会的现象学研究。
梅洛· 庞蒂的哲学表明, 他的“我思”是在“我在”的超越运动中完整化,意识也是在存在的超越运动中完整化的, 这也就表达了梅洛庞蒂的存在现象论的意图和界限回归于存在。如前所说, 这井没有脱离笛卡尔以来法国传统的基本教益。但梅洛· 庞蒂的“新处”在于—他认为主体是受一种超越的运动影响的, 他在自身面前永远是逃逸的。如果他知道, 他就不知道他知道, 而如果他知道他不知道, 也并不一定知道。这知觉的主体的定义与唯心主义的“ -我” 是不同的。那么, 在梅洛· 庞蒂看来, 绝对意识或主体与他想的东西一致就是假我思。真正的我思是以内在距离为标志的人的意识我永远不完全是我, 它是未完成的。, 就这样, 梅洛· 庞蒂的知觉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他的历史哲学的起点因为“我” 转向“ 人们”(on , 有人称主体转向无人称整体, 这就有了“ 我们” , 这是无名的精神, 集体的精神, 但这就可能加深自在与自为之间的鸿沟, 而使历史行为难以认识。
在达种情况下, 梅洛· 庞蒂求助于结构语言学。他认为符号理论, 比如语言学可能包含着一种历史意义的理论, 而不涉及物与意识的交替。梅洛· 庞蒂大概是最早向语言学寻找哲学其谛的人。他要借助结构主义建立自己的现象学的厉史观。《辩证法的探险》就是系统阐述他的历史现象学的重要著作。
梅洛· 庞蒂对萨特的思想进行了批评他认为萨特只注意到人和物, 忘记了还有历史、象征。这种唯我主义认为全部意义来源于人, 为我的意义来源于我, 这就不能正视历史的真突存在。
梅洛· 庞蒂则认为, 历史应是物中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他人与我之中还有一个世界间,每个人都全部投身其中。历史井非无意义, 因为它并非不可思议。但它也并非有一种意义,就像河流那样, 因为历史摧毁我的行动, 使之变成无用的, 历史总是处在行动之中的, 它不断地悬于未旅。历史不能教给我们其理, 但可能告诉我们应避免的错误。正是基于此, 梅洛· 庞蒂抨击马克思主义, 认为基督徒崇拜绝对的上帝犹如共产党人信仰绝对的历史, 这都是没有真正理解历史, 绝对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梅洛· 庞蒂希望保持历史的未完成的开放的意义。可以看出, 他的历史与政治的观点也同样具有暖昧的特点和折衷的倾向。
梅洛· 庞蒂的哲学始终建立在暖昧性之下, 他的思想以至政治态度要比某些同代人比如萨特温和得多。他说过“ 我只是要指出哲学不再应按照上帝、人、被造物的划分来进行思考……”他的存在现象学理论不仅吸引了他的同代人, 而且对后来的法国重要哲学流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 随着人们对现象学的兴趣及研究的日益深人, 梅洛· 庞蒂的哲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他所提出的问题也吸引了后来人去进行更深人的哲学思考。
 
【注释】
[1][2][3]《行为的结构》,大学出版社,1942年巴黎版,第143227215页。
[4]这种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法国60年代以后的一些重要哲学家。当代著名哲学家德里达后来所说的原始的迟缓就是如此发展而来的。
[5][6]《知觉现象论》, 伽俐玛出版社, 1945年巴黎版, 34页、第69.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录入编辑: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