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分析哲学走向衰落,维特根斯坦研究亦不如20年前时兴,但他仍是当前国际哲学界讨论的重要哲学家。进入21世纪,相关学术网站和图书馆收藏中维特根斯坦文献仍在增加。随着2000年维特根斯坦《未发表的遗作》电子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其新解释不断涌现。除以往偏于刊登维特根斯坦研究文章的期刊如《心》(Mind,牛津大学出版)和《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牛津布兰克威尔出版)外,新创办的《维特根斯坦研究》(Wittgenstein-Studien,法兰克福彼德·朗出版)和《北欧维特根斯坦评论》(Nordic Wittgenstein Review,挪威德·格鲁特出版)成为重要的新阵地。现依据2000年以来出版的近300部维特根斯坦研究西文著作,从文本研究、应用研究、比较研究、新流派等方面展示国际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趋向,并加以评论。
一 文本解释
文本解释一直占据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主阵地。除了普及推广或继续讨论传统论题外,近年来出现三个新趋向值得关注。
1.文本解读的历史反思
以色列学者比莱茨基(Anat Biletzki)的《(过度)解释维特根斯坦》是阐述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的第一部专著。①她将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分为三部分:(1)标准解释。体现为共有相互交叠的五个阶段:①“逻辑-语言的(反)形而上学”阶段。罗素的《逻辑哲学论》导言奠定方向,后继者有拉姆塞(F. P. Ramsy)、维也纳学派成员、布兰克(Max Black)。②“精致的形而上学(以及作为用法的意义)”阶段。以《哲学研究》出版为标志,参加者主要是马尔科姆(Norman Malcolm)、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费耶阿本德、怀特、安斯康姆(G. E. M. Anscombe)、盖奇(Peter Geach)、斯马特(Harold R.Smart)、辛提卡(Jaakko Hintikka)。③“理性的元解释”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克尔(G. Baker)、汉克尔(P.M.S.Hacker)、皮尔斯(D.Pears)、凯尼(A. Kenny)、克里普克(Saul Kripke)。④“严肃对待无意义”阶段。领军人物是戴尔蒙德(C. Diamond),麦克奎尼斯(B. McGuinness)也加入讨论。⑤“伦理解释”阶段。涉及整个维特根斯坦的伦理解释,由此将维特根斯坦与尼采、叔本华和海德格尔联系起来。(2)非标准解释。包括三个领域:数学领域主要代表是拉姆塞、魏斯曼、布兰克、贝奈斯(P. Bernays)、达米特等学者。宗教领域代表人物是里斯(R. Rhees)、菲利普斯、温奇、马尔科姆、盖奇、坎维尔(S.Cavell)等。社会科学领域代表人物是温奇、劳奇(A. R. Louch)、盖尔纳(Ernest Gellner)、菲利普斯、丹福德(J. W. Danford)、布鲁尔(D. Bloor)、勃特威尼克(A.Botwinick)、普莱森次(N. Pleasants)。(3)文化和共同体解释。分为三个走向:走向大陆的解释,是将属于维特根斯坦与大陆哲学家叔本华、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德里达等加以比较;走向多样的解释,涉及对维特根斯坦进行个人和心理的解释,以及文化的、社会学的和政治的解释;走向偶像流行的解释,反映参加维特根斯坦研究、学习和宣传的广泛性以及针锋相对的争论。
总结《逻辑哲学论》出版以来90多年的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有益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确定其地位,并推动其研究。比莱茨基的尝试具有开创性,理清了维特根斯坦哲学影响的基本脉络,但她的历史梳理存在细节上的疏漏,而且论证不够严密。这种过分强调文本解释不利于真正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尽管文本解释(甚至历史考证)一直有其价值,但随着时间推移,只专注文本而进行内部解释的人在逐渐减少。尽管文本解读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功,但远不是显现其思想效果的最终状态。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会源源不断从文本扩展开来,这种扩展不可强求也不应遏制。
2.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第三阶段
研究者们认为《哲学研究》之后的系列成果构成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第三阶段,《论确实性》是与《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并列的代表作。冯·赖特和汉克尔最早持这一倾向,20世纪80、90年代曾出版一批有影响的专著。进入21世纪,一批青年学者推出了一系列评价后《哲学研究》的成果。莫洛尔-夏洛克(Danièle Moral-Sharrock)主编的论文集《第三个维特根斯坦》认为,后《哲学研究》标志着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新阶段,“这种区分取代将维特根斯坦哲学集中于《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传统二分法,表明维特根斯坦思想中不仅存在新阶段,而且其代表作不是两部而是三部”。他认为,尽管《哲学研究》第一部分的某些问题仍在探讨,但以往问题和新问题形成完整的方向,最终在《论确实性》中达到真正的高度和深度;新的研究基础和得出的新结论超越了《哲学研究》,并使哲学问题获得第二阶段尚未达到的解决。②
坚持这一划分的主要依据是:(1)建设性的哲学任务。维特根斯坦已经走上建设性的、系统的从事哲学研究的路径,而且其哲学观点更加侧重于正面阐述,信念、知识、确实性、客观性、基础主义、怀疑主义等主题进入视野。(2)社会自然主义的知识论。通过重新思考知识的框架和内容,维特根斯坦批判我们对知识的哲学误用和对不同层次知识的混淆,并划出知识和原始确实性之间的界限,这种原始确实性不再允许我们怀疑和追问,已经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3)作为核心主题的心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到第三阶段变成核心主题,体验意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区别、心理不确实性、生活模式等成为前所未有的重要概念。(4)消除怀疑论的新基础主义。在《哲学研究》私人语言论证的基础上,《论确实性》挖掘了“认知”(knowing)和“认可”(acknowledgement)的区别,既承认怀疑论的价值,又阻断了导向怀疑论的通道。(5)经验的语法化。维特根斯坦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界定语法性质,而从《哲学研究》到《论确实性》重新界定语法幅度。语言使用中任何可以用作标准的对象都属于语法,语法不只包括句子、规则、范例、样品,也包括事实和行为方式。
尽管这些研究已引起学术界对维特根斯坦知识论、怀疑论、确实性、自然和生活事实、心理学哲学的热烈讨论,但一系列疑问仍有待回答:这个第三阶段是否成立?即使成立,《论确实性》主要是语义学的还是知识论的?划出第三阶段对于把握维特根斯坦哲学整体究竟有何意义?维特根斯坦是否建立了新的基础主义?学者们仍需要进一步集中研究三个问题:1946年之后以《论确实性》为代表的维特根斯坦著作本身,这些著作和新思想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地位,这些新思想与哲学(不只是知识论)的关系。
3.关注方法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和哲学方法虽一直被分散研究着,但相比其各种哲学主题,并未受到应有重视。阿梅莱勒和费舍尔主编的论文集《显效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方法》首次集中展示新老专家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方法论的新理解:相对于传统哲学(包括《逻辑哲学论》)理解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汉克尔),诉诸人人皆知的平凡之理(凯尼),拒斥传统哲学的非平凡理论(汉福林,Oswald Hanfling),强调清晰和诊断性再现(戴尔蒙德),对以往哲学解释既重视又消解(格劳克,Hans-Johann Glock),把我们从语言迷惑的图像中解脱出来(山克尔,Stuart G.Shanker)。③
关注维特根斯坦治疗方法并解释其哲学,首推G.贝克尔。他遵从魏斯曼的立场,关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精神分析的相似性,由此提出“细心解读”法(careful reading),体现为四条原则:(1)“施舍原则”,应以维特根斯坦小心构造的文本为基础,充分认识其斟字酌句的重要性;(2)“最小量原则”,对每一文本应尽可能减少概括;(3)“谨慎原则”,密切关注维特根斯坦对待哲学的治疗概念;(4)“语法原则”,认识维特根斯坦的多种评论都是描述语言的语法。④由于贝克尔的过早去世和其解读法的碎片化,这种“细心解读”法虽有一定道理,但追随者寥寥。
二 应用研究
研究者们将维特根斯坦哲学应用到许多领域,其影响不在于对这些领域的专门论述,而在于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和语言的一般立场。
1.宗教学和伦理学
老一代研究者温奇、马尔科姆、菲利普斯和凯尼曾对维特根斯坦宗教哲学进行初步挖掘,并将他归入宗教哲学家。年轻研究者尽管在细节上添加新观点,但还没人敢于用宗教概括维特根斯坦哲学。阿灵顿和阿迪斯主编的论文集《维特根斯坦与宗教哲学》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宗教观点的影响有新的概括,认为它导致我们关于宗教信仰的新视角,掌握宗教中特定主题的新方式,发现信仰和理性争论的新焦点。⑤托马斯在《维特根斯坦的价值:哲学、宗教信仰与描述方法论》中提供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宗教问题的新角度——描述方法论,包括五个因素:绝对性、反安慰、非反思性、新视角和反形而上学,它们构成维特根斯坦自我牺牲的宗教信仰观点。⑥
维斯尼夫斯基的《维特根斯坦与伦理探究:辩护作为澄清的伦理学》提供扩展维特根斯坦伦理学研究的新尝试,认为维特根斯坦通过区分命题和规则、解释和描述、预言和计算、理由和原因,提供了理解任何哲学伦理学目的的资源。依照这些区分,伦理学的任务不再是断言性地解决伦理困境,而是澄清日常世界已经存在的规范维度。只有抓住生活形式的构造规则,伦理学理论才能成功。由此“维特根斯坦的伦理观使传统的道义论和功利主义不仅更合理,而且最终可以相容”。⑦
2.美学和文学艺术
路易斯主编的《维特根斯坦、美学和哲学》是第一本研究维特根斯坦美学的论文集,集中展示学者们眼中的维特根斯坦美学观点:反本质主义,对审美活动中大概念(理论)的反对,对艺术作品差异的重视,对独特的视角转换的强调。二战后,在艺术哲学领域形成维特根斯坦传统,代表人物有巴内特、坎维尔、迪尔曼(Ben Tilghman)、维茨(Morris Weitz)、沃尔海姆(Richard Wollheim)、策夫(Paul Ziff)。在论文集中编者补充了新的认识:审美话语中引起关注的正是那些特定类型的情景,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其相互比较中显现的内在特质,语言的指示用法或比较用法中包含着说服因素。“这三个特征——引起注意、比较和说服——明显被看作是包含基本审美情景的话语类型的根本因素。”⑧尽管探讨十分热烈,但有限的文献资源很难再形成二战后的那种应用高峰。
维特根斯坦后期更多强调哲学与人文、生活的深层联结,并提出解决现代性困境的方案;反对科学一统天下,并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功能;反对概括,并强调描述;这些观点大大释放了文学艺术的理解空间。吉布森和胡默尔主编的论文集《文学维特根斯坦》明确指出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启示:第一,降低断定性语言在语言总体中的地位,强调语言的多样用法,提高文学语言在语言体系中的地位。第二,强调语言意义的公共性,关注文学文本中作者或人物的话语,将作品的意义限定于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语言。⑨瑞德在《应用维特根斯坦》中将文学与病理学连结起来,认为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的补充,病理也是常规的补充。生活是不断流动的细节,文学作品表达栩栩如生的片段。如果用概念方式把握生活,我们最终获得的只是构造的图像,并不能抓住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审美体验。⑩这种文学化解读有利于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性质、思想和方法。
3.政治理论和女权主义
维特根斯坦哲学对政治理论的影响,皮特金(Hanna Fenichel Pitkin)、墨菲、霍尔特(Robin Holt)和葛莱蒂宁(Simon Glendinning)已做过研究。罗宾逊的《维特根斯坦与政治理论:从某处看》的价值在于,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在政治理论中的应用历史和主要人物给出全面阐述,并提出维特根斯坦哲学影响政治理论的可能性:它是20世纪后期政治理论家必须深刻把握的方法论,提供政治理论家清楚看待现实的眼界,通过这一眼界发掘当代政治学理论的种种障碍,并站在语言的粗糙地面清除这些障碍。我们不再处于政治学传统中“宏伟叙事”产生的时代,视界的融合和鲜活的政治需要维特根斯坦式的细致观察和全面描述。(11)维特根斯坦哲学虽影响了政治理论的走向,但是工具主义应用仍是政治理论家们的主导趋向,两者的契合度仍值得怀疑。
女权主义者一直努力应用维特根斯坦哲学开拓自己的视野。谢曼主编的论文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女权主义解释》总结维特根斯坦哲学影响女权主义的观点:强调差异性(分离主义);关注自然和社会事实;强调历史和过程对于探究哲学性质的重要性;强调我们的生活是彼此的有意义交织。(12)塔尼斯妮的《维特根斯坦:一种女权主义解释》认为,维特根斯坦对现代性的批评有利于重新理解自由和解放;他的治疗性哲学概念促进我们思考;他的前期哲学对思想表达的划界抑制我们的超验冲动;他对笛卡尔独立内心的批判能提供将人类灵魂建立在肉体上的新概念;他对语言公共性的强调有利于社群建构中强调“我们”和“他(她)们”的共在。(13)但是,维特根斯坦反对理论化以及他的保守主义立场成为女权主义应用其哲学的障碍,克服这一障碍成为女权主义的努力方向。
4.心理学和心灵哲学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结尾对心理学的功效大加斥责,但在后期又尽力研究心理学概念的语法,所以他的心理学哲学使以往心理学研究者爱恨交加。新近研究者较少着力理论层面,而是力图实际应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和方法。哈勒和蒂苕(Michael A.Tissaw)的《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学:实用指南》认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对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启发既在于他对某些心理学概念的阐释,也在于他对心理学性质的看法以及一般哲学方法,他们据此建立维特根斯坦哲学指导下的心理学概念体系。(14)希顿在《话疗:心理治疗的维特根斯坦治疗法》中尝试开发一种新的治疗法,认为“维特根斯坦没有提供替代性理论,但提供了看待治疗的不同方式。他认为哲学和治疗的目的完全不同于经验科学。它们是实践,不应立足于学说、论题和理论”,因而,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诊断和消解方法导向一种谈话治疗。谈话治疗不在于发现新的事实或构造新的理论,而在于提醒被我们忽视的熟悉东西,帮助患者达到对人类生活和语言的正确理解。(15)尽管从哲学的概念研究到心理困惑的语言治疗尚有很大间距,但不断弥补的探索却难能可贵。
维特根斯坦哲学曾在20世纪50、60年代深刻影响心灵哲学,但是,当心灵哲学成为当代显学时,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却近乎消失,而新近的研究却力图恢复这种影响。施罗德主编的论文集《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心灵哲学》认为,“受到神经和计算科学的启发所引进的新的解释性比喻和新术语,并未使目前心灵哲学的问题不同于半个世纪前维特根斯坦提出时那样……哲学心理学的问题产生于而且最初也依据我们的日常心理概念,比如思维、想象、感受、动机或意识。最新科学方法论的引入至多使我们以更严谨的方式重述同样的问题,但也有可能使我们陷入专门细节的迷雾。”维特根斯坦思想与当前心灵哲学研究理应紧密相关,这本论文集便旨在弥补两者的裂缝。(16)爱丽斯和库瓦拉主编的论文集《维特根斯坦与心灵哲学》认为,以往有关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更多集中于他的某些理论观点,而对当前心灵哲学来说,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人类心理困惑的一般观点和方法具有更大的启示,因为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意识到,即使最严谨的哲学思考也难免植根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的诸多心理偏见、倾向、特性、思想习惯、思维模式,所以现在该是充分认识到维特根斯坦对心灵哲学发挥革命作用的时候了。(17)
三 比较研究
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除与英美哲学比较外,还体现为与哲学史、大陆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广泛的比较研究日渐突出,对于评价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历史地位确有助益。
1.与近代及以前哲学家比较
(1)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比较。施耐德的《维特根斯坦与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证法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概念的启示》比以往研究更加强调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概念和对话方法对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证法的延续和扩展,更加突出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用法多样性及其根源的自觉性。(18)沃格林的《转变的哲学:苏格拉底、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的民主精神》提出更富建设性的思考,既肯定维特根斯坦复活苏格拉底古老哲学观的重要作用,又认为他对哲学的治疗态度以及引起的哲学紧缩论仍不是哲学自我反思和构造的恰当图像,因为哲学构造应本着多元化的民主精神。(19)
(2)与阿奎那比较。法国学者珀伊维特在《维特根斯坦和阿奎那之后》中对维特根斯坦与阿奎那进行比较。英译者舍尔温总结说,珀伊维特挖掘阿奎那和维特根斯坦不为人知的互益之处,“维特根斯坦对内在主义的批判使阿奎那的视角尤其与发展外在主义行为心理学的当代努力相关联……而阿奎那的实践理性和人类行为概念则是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可以被合理发展的方向之一。”(20)这一研究遵循安斯康姆、盖奇和凯尼的维特根斯坦式托马斯主义方向,但在心理哲学和行为哲学的互益方面往前推进了一步。
(3)与斯宾诺莎比较。在《削土豆还是磨镜片:斯宾诺莎与青年维特根斯坦关于永恒及其逻辑的对话》中,巴尔塔斯将《逻辑哲学论》与《伦理学》加以比较,认为两者追求同样目的,也具有同样视角(彻底的内在视角),都认定我们无法超越世界、思想和语言所构筑的整体。(21)尽管这一伦理比较的基础和主要观点仍有待廓清,但它构成了大陆学者对美国新维特根斯坦研究的一种积极回应。
(4)与康德比较。在《哲学家如何写作?(从康德到维特根斯坦)或维特根斯坦风格》中,舒尔茨更加清晰地分析康德、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链条,认为康德开创了语言的概念分析,经过弗雷格对分析方法的深化,到维特根斯坦那里达到概念分析的新境界,形成维特根斯坦陈述或消解哲学问题的独特风格。[22]尽管将青年维特根斯坦与康德比较由来已久,但沃格林明显持反对态度,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解释者(尤其汉克尔)过多将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归为康德式的超验哲学,因为这种解释容易带来知识基础理论的困境,而后期哲学也应从非超验的、语法的角度理解,因为反形而上学其实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内在需要。
2.与当代大陆哲学家比较
(1)与海德格尔比较。随着资料增加和角度变化对两位哲学家的比较不断走向深化。布莱威尔的《无根基的根基: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研究》突破了以往分散的论点对比,从思想整体探寻两位哲学家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挑战传统的哲学观,反对传统哲学家眼中那种固定不变的语言和世界,呼吁哲学的终结,将哲学中的根本问题重新置入人类的生活世界,呈现了我们正常行为和理解中的意义和存在,考究人类作为有限存在物所立足的“无根基的根基”,提供了全新的理性概念——避免以往幻想而适应人类的理性概念。(23)哲学家的深度正在于动摇以往哲学根基的程度。
(2)与列维纳斯比较。普朗特的《维特根斯坦与列维纳斯:伦理和宗教思想》是维特根斯坦伦理解释的最新扩展,着力研究两人相近的伦理和宗教取向,认为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实性》中提出理性论证的局限性问题,实际上诉求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伦理学和知识论方案,而列维纳斯在反对结构主义时没有走向笛卡尔的内在自我,却建立了伦理上构成的主体;维特根斯坦提出人类语言化实在的自然主义并诉诸宗教问题的伦理化,帮助我们理清宗教信仰和伦理责任的相互关系,而列维纳斯既认为宗教和伦理不可分割,又比维特根斯坦更深入分析两者的关系。(24)所以,列维纳斯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宗教和伦理思想乃至他一生的宗教和伦理倾向。
(3)与伽达默尔比较。豪恩的《伽达默尔与维特根斯坦论语言的统一性:无形而上学的实在与话语》将伽达默尔的工作与《逻辑哲学论》加以比较,认为两位哲学家所遭遇的困难相同,都在维特根斯坦的学生R.里斯的语言统一体思想中得以澄清。(25)劳恩的《维特根斯坦与伽达默尔:走向后分析的语言哲学》则关注伽达默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认为尽管两人都反对基础主义、心理主义和笛卡尔的自我概念,但所遭遇的困难需要在哲学解释学中加以克服。哲学解释学通过“视界融合”、“效果历史意识”和“传统”解决维特根斯坦的琐碎语言游戏所遭遇的理解困境,尤其揭示我们与世界对接的诗化的语言性。(26)正是关注语言及其相关深层问题,维特根斯坦才成为英美传统和大陆传统的沟通者,对伽达默尔产生影响,并反过来得到哲学解释学的补充和深化。
3.与马克思主义者比较
从20世纪60年代的断断续续讨论到90年代的跨国界研究,逐渐形成柯岑和普莱森次主编的论文集《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知识、道德与政治》。(27)研究者们追溯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相遇的历史,揭示维特根斯坦可能受到的马克思主义影响,剖析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思想观点的异同点,预测两者可以相互助益的论域:知识、道德和政治。论文集着力讨论了四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斯拉法(Piero Sraffa)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的影响;温奇和盖尔纳关于维特根斯坦对社会科学意义的以往论证的缺陷;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人类学”;从维特根斯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知识承诺的伦理和政治地位。柯岑还在其论文集《维特根斯坦与社会:概念困惑文集》中提供自己对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之异同的看法,认为他们虽力图终结哲学,但至少有两个重大分歧:第一,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离开哲学未必能抛弃哲学的诱惑,因为哲学诱惑植根于语言和生活的深处,所以马克思总是不知不觉经常回到哲学;第二,维特根斯坦认为,社会和历史探究不能因袭自然科学,否则会对社会和历史的科学研究(抽象概括)会产生灾难性后果,而马克思却未能脱离西方文化的这一传统。(28)这一比较尽管艰难,视角、层面和时代差异很大,但相信能够产生富有成效的结果,因为他们都是我们时代不可越过的思想家,对解决我们的时代问题富有启示。
四 新维特根斯坦研究
从维特根斯坦研究派系看,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新维特根斯坦研究的产生。新维特根斯坦研究亦称果断(resolute)、严肃(austere)、治疗(therapeutic)解释。
1.背景
以往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形成标准的正统解释,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安斯康姆和汉克尔。主要观点是:《逻辑哲学论》最后几节(6.54和7)所强调的“无意义”(nonsense)表明,在可清楚表达的世界之外还存在更重要的不可表达的东西;依据维特根斯坦自己的提示和曾经接近维特根斯坦的那一批哲学家的观点,维特根斯坦哲学有着清楚的前后期区分;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意图并未落脚于治疗目的,一些遵循者甚至一直从其思想中发掘和复苏形而上学理论。但是,从20世纪60到80年代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而戴尔蒙德的标志性著作《实在论精神:维特根斯坦、哲学与心灵》(1991)将新维特根斯坦解释推向前台。另一位美国学者考南特(James Conant)步其后尘发表支持观点。2000年论文集《新维特根斯坦》的出版,2001年奥地利维特根斯坦研讨会上新旧观点的激烈争论,是新维特根斯坦研究产生的标志性事件,由此形成维特根斯坦研究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牵动了不少年轻学者的积极参与,将逐渐冷却的维特根斯坦研究又推向高潮。
2.主要观点
(1)《逻辑哲学论》的“无意义”应果断地从字面加以理解。安斯康姆对《逻辑哲学论》进行形而上学解释,承认其中存在超验内容,包括逻辑、伦理、美学和神秘主义。汉克尔提出对《逻辑哲学论》的两个世界解释,一个是能够言说的世界,另一个是显示自身的世界。相反,戴尔蒙德认为,《逻辑哲学论》的“无意义”应果断地从字面加以理解,其中不存在更深的或双重的含义。考南特则直接进入形而上学解释中发现漏洞,认为维特根斯坦旨在将我们从哲学理论的混淆中解放出来。语言的逻辑结构背后并不存在有待我们发现的形而上学真理。要保持有意义,逻辑规则就不能打破。冲击语言的界限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东西要超越,所以梯子必须完全丢掉,尽管丢掉梯子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
(2)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具有高度一致性。长期以来的标准解释形成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严格区分。但是,强调维特根斯坦一生哲学的连续性却成为一条越来越明显的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的凯尼到80年代的贝克尔和汉克尔、辛提卡夫妇、皮尔斯,到90年代的斯特恩(D.Stern)、考特(John Koethe)、杰奎特(D.Jacquette)都在不断强调这种观点。在戴尔蒙德和考南特看来,维特根斯坦哲学“统一于其根本目的,统一于其批判的典型样式,甚至某种程度上说,统一于其方法”。(29)这种统一性不是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进行平行关联,而是必须看到其哲学深层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看到维特根斯坦一生对哲学自身性质的严肃反思。
(3)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意旨是治疗。在标准解释看来,维特根斯坦前期提出语言(思想)与实在对应的图像理论,而后期转向别的意义理论。这种解释根本没有抓住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治疗性。治疗哲学不仅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明确宣布的主旨,也是他前期哲学的主旨。考南特认为,通过果断解释可以看到,《逻辑哲学论》改变了我们与自己话语的关系。戴尔蒙德则确信地指出,任何简单的学说解释都不能严肃地对待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本身所说的话,即企图将《逻辑哲学论》径直当作形而上学著作,要么是在平淡地对待无意义,要么直接导致自相矛盾。
3.引发的争论
(1)补充完善新维特根斯坦研究。在保卫和完善新维特根斯坦研究上新近的美国年轻学者不乏新的思路。麦迪娜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统一性:必然性、智性和规范性》补充大量细节研究,认为考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必须既关注论题又关注方法。(30)乔利(Kelly Dean Jolley)和斯托克主编的论文集《后分析(逻辑哲学论)》力图从弗雷格、康德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中发现这种治疗哲学的根由和依据,为新维特根斯坦研究提供历史支撑。(31)在自称《新维特根斯坦》姊妹篇的论文集《超越〈逻辑哲学论〉战争:新维特根斯坦争论》中,编者拉韦吕和瑞德指出,要超越《逻辑哲学论》战争,其一要对争论双方进行辩证理解,不断深化果断解释;其二要将主要围绕《逻辑哲学论》的争论引向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只有前后期相互对比才能真正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主旨。(32)
(2)寻求标准解释和果断解释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哈图在《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的终结:既非理论亦非治疗》中认为,将维特根斯坦哲学看作旨在提出不同的学说,明显违反维特根斯坦的初衷,而将其看作纯粹无意义的话语,也无益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发展,甚至导致自相矛盾。他认为,维特根斯坦哲学旨在澄清我们对一些重要哲学问题的理解,旨在完全的描述。(33)安特肯森的《维特根斯坦早期著述中的神秘之物》既反对汉克尔,认为维特根斯坦区分“世界是怎样”和“世界是这样”并不意味着有两个不同的世界,也反对戴尔蒙德,认为她未能阐述维特根斯坦关于神秘之物的那些段落,因而导致前后矛盾。(34)相对于补充完善新维特根斯坦研究来说,想开辟标准解释和果断解释之外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尚处于初期阶段,还缺乏细致的文本解读和深入的理论分析。
总体而言,维特根斯坦研究在21世纪获得不少进展,它对我们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及其影响,对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以及中国当代哲学建构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注释】
①Anat Biletzki, (Over) Interpreting Wittgenstein, Kluwer Acadimic Publishers, 2003.
②Ed. by Danièle Moyal-Sharrock, The Third Wittgenstein: The Post-Investigations Works,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pp. 1-3.
③Ed. by Erich Ammereller and Eugen Fischer, Wittgenstein at Work: Method in the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Routledge, 2004,pp. ix-xxiii.
④Gordon Baker, Wittgenstein's Method: Neglected Aspects, Essays on Wittgenstei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pp. 1-18.
⑤Ed. by Robert L. Arrington and Mark Addis, Wittgenstein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Routledge, 2001, pp. ix-xi、167-183.
⑥Emyr Vaughan Thomas, Wittgenstein Values: Philosophy, Religious Belief and Descriptive Methodology,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1, pp. 1-35.
⑦J. Jeremy Wisnewski, Wittgenstein and Ethical Inquiry: A Defense of Ethics as Clarificati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7, pp. xi-26.
⑧Ed. by Peter B Lewis, Wittgenstein,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pp. 1-7、11、33.
⑨Ed. by John Gibson and Wolfgang Huemer, The Literary Wittgenstein, Routledge, 2004, pp. 1-13.
⑩Rupert Read and Laura Cook, Applying Wittgenstei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7, pp. 1-6、35-78.
(11)C. Christopher Robinson, Wittgenstein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 View from Somewhere,
(12)Ed. by Naomi Scheman and Peg Connor, Feminist Interpretation of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13)Alessandra Tanesini, Wittgenstein: A Feminist Interpretation, Polity Press Ltd. , 2004.
(14)Rom Harre, Wittgenstein and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Ashgate Publishing Co. , 2005, pp. vii-xi.
(15)John M. Heaton, The Talking Cure: Wittgenstein's Therapeutic Method for Psychotherapy,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pp. viii-ix.
(16)Ed. by Severin Schroeder, Wittgenstein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Palgrave Publishers Limited, 2001, pp. vi、vii-ix.
(17)Ed. by Jonathan Ellis and Daniel Guevara, Wittgenstein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18)Jan Georg Schneider, Wittgenstein und Platon: Sokratisch-Platonische Dialektik im Lichte der wittgensteinschen Sprachspielkonzeption, Verlag Karl Alber Freiburg, 2002.
(19)Thomas Wallgren, Transformative Philosophy: Socrates, Wittgenstein, and the Democratic Spirit of Philosophy,
(20)Roger Pouivet, After Wittgenstein, St. Thom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Michael S. Sherwin, O. P. South Bend, St. Augustine's Press, 2008 (English edition), pp. ix, xiii-xiv.
(21)Aristides Baltas, Peeling Potatoes or Grinding Lenses: Spinoza and Young Wittgenstein Converse on Immanence and Its Logic,
(22)Antonia Soulez, Comment écrivent les Philosophes? (de Kant à Wittgenstein) ou le Style Wittgenstein, éditions Kimé, 2003.
(23)Lee Braver, Groundless Ground: A Study of Wittgenstein and Heidegger, The MIT Press, 2012, pp. 1-12、223-239.
(24)Bob Plant, Wittgenstein and Levinas: Ethical and Religious Thought, Routledge, 2005, pp. 1-11.
(25)Patrick Rogers Horn, Gadaraer and Wittgenstein on the Unity of Language: Reality and Discourse without Metaphysics,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pp. 1-3、81-110.
(26)Chris Lawn, Wittgenstein and Gadamer: Toward a Post-Analytic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4, pp. 19-40.
(27)Ed. by Gavin Kitching and Nigel Pleasants, Marx and Wittgenstein: Knowledge, Morality and Politics, Routledge, 2002, pp. 1-20.
(28)Gavin Kitching, Wittgenstein and Society: Essays in Conceptual Puzzlemen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3, pp. 1-24、143-145.
(29)Ed. by Alice Crary and Rupert Read, The new Wittgenstein, Routledge, 2000, p. 13.
(30)José Medina, The Unity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Necessity, Intelligibility and Normativity,
(31)Ed. by Barry Stocker, Post-Analytic Tractatus,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32)Ed. by Rupert Read and Matthew A. Lavery, Beyond the Tractatus Wars: The New Wittgenstein Debate, Routledge, 2011, pp.1-5、149-170.
(33)Daniel D. Hutto, Wittgenstein and the End of Philosophy,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pp. 1-5、191-204.
(34)James R. Atkinson, The Mystical in Wittgenstein's Early Writings, Routledge, 2009, pp. 1-5、91-107.
(原载《哲学动态》2014年1期。录入编辑: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