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旨主义”又称“基要主义”。该词最早出现于1920 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的《守望季刊》上。作为神学思想, 它对当时社会的世俗化现象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反映在基督教神学中的自由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这一神学思潮在20 年代达到鼎盛, 30 年代趋于衰落; 战后,又有所发展。随着战后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特别是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 以及在此前后伊斯兰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或社会运动对地区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冲击,使西方社会感到震惊。西方新闻界首先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称呼这些运动; 以后“原教旨主义”一词开始流行。其他宗教中凡是有类似于伊斯兰世界的这种社会思潮和运动的, 也以含有贬义“原教旨主义”称之①。
一般说, 原教旨主义的基本点(或主张) 是固执于它的“传统信仰或原旨教义”。有的宗教继续坚持它兴起时期的传统信仰以为正统和合法, 有的因信仰的某些变化而主张向它的原旨教义复归, 有的为适应外界变化在不放弃传统信仰的同时做出适当的调整, 有的力求在与现代思想相容的情况下坚持它的原旨教义。严格说来, 不管哪种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所固执的“传统信仰或原旨教义,”大致都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该宗教赖以建立的经典如《圣经》、《古兰经》等, 以及被认为是该教的其他经典;
第二, 在该经典基础上建立的宗教教义、信条;
第三, 在该经典基础上建立的宗教礼仪、法规;
第四, 与该宗教的教义、信条、礼仪、法规相应的日常生活习俗。
原教旨主义主要是宗教领域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一个宗教社团中, 并不是它的所有信徒都已成为原教旨主义者。只有那些主张坚持复兴并拯救以上四个方面(或是其中某一方面) 而又以此反对同教信仰者的, 大致可以视为原教旨主义者。如果原教旨主义仅仅是宗教领域的一种思潮在社会中流传, 它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问题是, 它通常以社会运动的形式活动。特别是它的要求、主张与社会政治结合, 甚至以政治运动的面目表现出来, 严重的则从事暴力恐怖活动, 它对社会、国家的破坏和危害则是不可低估的。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近代伊斯兰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之一。系西方学者对“伊斯兰复古主义”的称谓。它主张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初创时期的原旨教义和传统, 用伊斯兰教的本来精神作为改良、复兴宗教和社会的动力, 以消除腐败, 纯洁信仰, 清除外来的各种异端学说以及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浸染, 重建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 以古代麦地那哈里发国家为楷模的理想伊斯兰国家、伊斯兰社会、伊斯兰秩序。系与世俗主义、民族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相对立的一种的宗教和社会改良学说②。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之所以在当今世界显示其活力,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伊斯兰世界具有复归原教旨的历史传统
伊斯兰教兴起时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背景, 是商品经济对贝都因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全面破坏。穆罕默德早期所宣告的启示中充斥了对这种全面失范社会的谴责和憎恨。穆罕默德创教的目的正在于要重建社会正义与公道, 清除和抑制那些曾对社会结构基础起过瓦解作用的因素。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 在伊斯兰社会中, 人们的经济活动及其相关事务都被纳入伊斯兰教严格管束的轨道, 它被要求与伊斯兰教义和伊斯兰道德规范相吻合。在伊斯兰社会长期的实践中, 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伦理和经济制度。总的来讲, 伊斯兰的经济伦理和经济制度以经训为依据, 从对安拉的义务出发, 对财产、贸易、金融、税务、债权及遗产继承等方面做出了原则规定, 并以此来指导伊斯兰社会的所有的经济活动。伊斯兰使自己的社会经济与社会的信仰及其所信奉的价值观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伊斯兰经济观就是围绕这个基本目的而展开的。正是通过这种规定来力求缩小贫富差别, 缓和社会矛盾。
伊斯兰文明之所以能在当时迅速崛起, 并一直能延续到今天, 从经济的角度看是对商品经济的抑制和防范有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传统定势, 反过来又加强了整个社会对商品经济的排斥性和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不适应性。以至到近现代, 伊斯兰国家在靠拢市场经济时不得不付出社会结构大震荡的代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恩格斯曾作出了精辟分析, 指出: “市民富有起来了, 他们沉湎于奢华的生活, 对遵守律条满不在乎。生活贫困并因此而保持着严峻习俗的贝都因人, 则以嫉妒和渴望的眼光来看待那些财富和享受。于是他们就团结在某个先知, 即某个马赫迪的领导下, 去惩罚背教者, 恢复对礼仪、对真正信仰的尊重, 并把背教者的财富作为给自己的奖赏而收归己有。自然, 过了一百年, 他们又处于这些背教者所处的同样地位, 又需要来一次信仰净化, 又出现新的马赫迪起义……所有这些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运动都是经济原因引起的”③。近代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说明了恩格斯的这一科学论断是无可辩驳的。1979 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归根到底是由于巴列维实行专制统治, 聚敛财富, 在进行“白色革命”时, 好大喜功, 盲目投资, 导致经济衰退, 两极分化加剧, 社会矛盾激化使然。
二、巴以冲突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因
巴以冲突长期得不到合理、公正地解决, 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组织崛起创造了条件。
三、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伊斯兰国家面临的两难选择
20 世纪初起, 中东各国在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 高举伊斯兰与民族主义的旗帜, 取得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独立的民族国家, 各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建立在世俗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传统地位和影响被削弱, 各国社会中都出现了世俗化和西方化的趋势。
伊斯兰各国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 先后尝试过西方和前苏联的各种政治经济模式, 如埃及实行过纳赛尔式的“阿拉伯社会主义”, 伊拉克、叙利亚实行的是阿拉伯复兴党的社会主义,伊朗、土耳其则采取了西方资本主义式的“自由经济”等, 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效果。在意识形态方面,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外来思想也先后流行于一些国家中,但始终都没有在广大的穆斯林中扎下根来。反而引起许多国家的动乱和不稳, 如频繁的战乱、政变、独裁等, 并导致外国的插手和干涉。这一切都使人们对外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感到怀疑和失望, 认为它们不适用于伊斯兰国家。
在这些国家内部具有的优势相伴的是“两难困境”。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交织着各种极为复杂的矛盾: 内部缺少现代化因素的基础却必须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强行开始现代化进程。先天不足, 但却要在更短的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间走过的历程。这些矛盾交织的结果, 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两难困境”, 这也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在国追求现代化必然面对的一种挑战。另一方面, 伊斯兰文化强烈的惟我意识, 使之成为这些国家在推行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惰性力量。由于这些“穆斯林国家向现代化的转变, 大多数是由当政的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推行, 而不是来自社会内在累积的自发进程”, 因而缺乏强大的政治——社会文化支持和内在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事实上, 伊斯兰世界尚未从根本方面做好如何面对现代化的准备。现代化进程不仅需要理论上的自我宣传, 还需要经济上的赫赫成绩为佐证。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十分艰难, 它时时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改革、宗教与世俗等多种力量的碰撞和冲突, 而现代化进程的成败与否往往取决于新旧两种势力的消长结果。历史证明, 在一种承受着巨大外部压力, 渴望以立竿见影的成功来安慰自己的民族心态的支配下, 理智地区分抗拒西方霸权主义与接纳人类文明(包括西方文化) 所蕴含的优秀成果之间的微妙关系往往变得十分困难。缺乏“宗教合法性支持的现代化进程”, 在其实施过程中犯下的任何错误(包括人为原因和客观过程本身的缺陷) 统统是一向视现代化为异端的宗教传统势力所不能原谅的, 这些失误就为宗教势力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提供了绝好的批判口实。这种反对官方的强制推行与渴望来自内部(自上而下) 的新的社会变革获得成功的社会心态相结合, 便使人们选择了无所不包的伊斯兰, 把具有不谬真理性的伊斯兰作为一劳永逸的突围路径。
四、伊斯兰国家诸多社会矛盾为原教旨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20 世纪50-60 年代, 中东各国都努力致力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如两极分化严重、失业、贫困、犯罪, 以及城市畸形发展、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等,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各种原因, 大多数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十分低下, 经济基础单一落后, 对外依赖严重, 广大的穆斯林群众生活困苦。即使少数石油生产国中, 巨额的财富也是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社会分配十分悬殊。这些都与伊斯兰教所提倡的“正义、平等、友爱”格格不入。
在伊斯兰世界, 特别是60 —90 年代, 人口每年以接近10 % (10 年翻番) 的速度猛增, 青年在这些国家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例如, 1990 年埃及人口5 470 万, 25 岁以下的青年有2 365万人, 而35 岁以下的青年人达3 130 万, 分别占总人口数的43 %和57 %; 摩洛哥和伊朗21 岁以下的青年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50 %和48 % , 阿尔及利亚30 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57 %。当然, 我们不能说年轻人全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积极追随者; 可是, 年轻人中有很大比例的人积极参与其活动是一个事实。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拯救阵线(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党) 在1991 年的大选中, 2/ 3 的选票来自年轻人。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 他们并没有他们的祖辈在殖民主义统治下所遭受的那种受欺压和凌辱的生活经历。但是, 他们生活和成长的年代又面临着国际、国内诸多令人沮丧的问题, 政治上屈从于西方或东方(前苏联) 大国, 当政者贪污腐化, 昏庸无能,军事上与以色列的五次战争, 屡战屡败。社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 不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高, 人口剧增, 文盲半文盲者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高达50 %以上。而大批专业人才流入西方发达国家。同时大学生毕业后长期不能就业, 有的五六年都找不到工作, 如埃及有50 万大学生没有工作,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大量人口失业, 造成生活贫困, 物价飞涨等等。由于人口骤增, 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问题, 而且包括交通、住房、就业、环境、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社会广大中下层群众尤其是青年中得到响应并成为其追随者、支持者和同情者。
近一二十年, 中东大部分伊斯兰国家的社会经济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 一些产油国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石油虽然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 却造成了社会贫富悬殊, 上层阶级非常富有,下层人民十分贫困。由于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且得不到调整, 社会下层亦得不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据《世界发展报告》称, 许多中东国家的公共消费远远高于私人消费。叙利亚1965 —1973 年公共消费年增长率为12.5 % , 同期私人消费仅为6.5 %; 1973 —1983 年分别为10.7 %和9.2 %。伊朗1965 —1973 年公共消费增长率为17.3 % , 私人消费仅为7.9 %。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前夕, 国家经济曾一度濒临崩溃边缘。可见, 经济的萧条、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也是滋生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土壤。
五、非伊斯兰的“异质文化”的引入刺激了原教旨主义的滋长
从本质上看, 新兴的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一种以基督教伦理为基础的无孔不入的新文化,它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尤其是承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理性和法制精神。这种新文化注重外在自然界的物质利益, 突出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和法制, 以人性反对神性, 以人权反对神权, 提倡人的尊严和价值, 主张人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它同时还和世俗沟通, 并使世俗生活获得超验意义。西方人和西方社会由此获得了精神寄托, 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显示出在各个领域的优势, 并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西方文化的这些特征对于伊斯兰来说, 无疑是一种非伊斯兰的异质文化。
西方化、世俗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使大量非伊斯兰的价值观念、文化、生活方式进入伊斯兰社会, 给传统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家庭、部族关系发生了动摇。社会政治面目、经济结构的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了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西方文化中许多腐朽的东西不断侵蚀着伊斯兰文化。穆斯林群众对此感到迷惘和苦闷, 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宗教意识的淡漠和忘却, 归咎于世俗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他们带着这种不满的情绪, 希望到早期的宗教教义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把解脱现世的苦难和民族振兴的理想寄托于伊斯兰教的复兴。在对外关系上, 各国政府不仅无力抗拒外来势力的渗透和控制, 反而不得不依附于超级大国。在与犹太复国主义争夺巴勒斯坦的斗争中, 有上亿人口的阿拉伯国家一再败给只有400 多万人口的以色列。尤其是在1967 年的的“六·五”战争中, 大片阿拉伯土地被以色列占领, 就连伊斯兰教的重要圣地耶路撒冷也完全落入以色列人手中。这对每个穆斯林来说, 不能不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起于美苏在全球争霸的高潮, 发展于阿拉伯1967 年惨败之后, 并不是某种历史的巧合, 而是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在中东地区流行的各种“世俗”和“外来”的思想, 如阿拉伯民族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社会主义以及西方的自由主义等, 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各国的社会问题, 也未能实现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和统一。因此, 广大穆斯林出现了向伊斯兰“回归”的倾向, 主张通过伊斯兰道路来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尤其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出现新的危机, 政局不稳,经济困难, 债台高筑, 入不敷出, 贫富悬殊扩大, 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广大群众强烈不满。这些都是阿拉伯人民对一个“外来”的和“世俗”的“异质文化”感到失望, 渴望有一种“自己的”文化来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于是伊斯兰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他们企图在伊斯兰的教义中去寻找改革社会的办法和出路。
六、教俗一体、政教合一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精神支柱
伊斯兰既是一种宗教信仰, 但又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用英国长期驻中东外交官G. H.詹森的话来讲: “它是一个包括僧俗的、总体的一元化的生活方式; 它是一整套信念和崇拜方式;它是一个广泛而又相互联系的法律体系; 它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文明; 它是一种经济制度和一种经营方式; 它是一种政体和一种统治手段;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治家方式; 它对继承和离婚、服装和礼仪、饮食和个人卫生, 都作出了规定。它是一种神灵和人类的总体, 适应于今生, 也适于来世。”⑤ 伊斯兰教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自身总的发展方向和相对固化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兴衰是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能力制约的。当我们回顾佛教、基督教或是其它一些宗教的历史时,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条发展规律。那末, 分析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出现应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 最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了解伊斯兰教的特殊性。许多人对当代伊斯兰世界发生的一切感到很难理解。他们无法想象伊斯兰作为一种“宗教”, 竟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能使一个强大的政权, 一支庞大的军队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能使千百万人前赴后继, 视死如归地去参加“圣战”,也无法理解为何千千万万穆斯林每天要顶礼膜拜, 要倾家荡产去朝觐, 在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 举手投足都要遵守某种特殊的规定。因此, 一些人只能用“狂热”、“激进”甚至“愚味”、“野蛮”这些词汇来解释。这实际上只能说明对伊斯兰教缺乏了解。
在某种意义上, 伊斯兰教也与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一样, 是一种精神信仰。它相信真主的存在, 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真主的意志, 还相信世界末日论。它也有经典《古兰经》和圣训, 有一整套宗教仪式(五功) , 以及教职人员(乌里玛、毛拉) 等。但对于真正的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远不止这些, 它还是一种价值观念, 一套完整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 一种文化体系以及一种生活方式。
事实表明, 在一个宗教占据支配地位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在理论上和在早期伊斯兰教的实践中, 伊斯兰社会里是没有宗教与世俗的区别的。伊斯兰教本身就是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紧密相联的,《古兰经》和圣训中很多内容就是指导穆斯林的日常生活的。可以这样说, 作为一个穆斯林,伊斯兰教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信仰, 而且是他生活的一切。他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穆斯林,不存在入教、皈依或受洗之类的仪式。他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他来说就是伊斯兰教, 无论他是否参加礼拜、斋戒、朝觐等活动, 他都是一个穆斯林, 所不同的是参加了这些活动, 履行了宗教义务, 就是一个令人称道的, 即好的穆斯林。
伊斯兰教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政治与宗教之间的紧密联系。教义认为, 世间一切权力都属于真主, 穆斯林必须服从真主, 服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 以及服从穆斯林中具有权威的人, 穆斯林组成的宗教社团就是国家, 宗教领袖就是国家的领导人, 伊斯兰教法就是国家的法律。这样, 整个政治体系都是建立在伊斯兰教基础之上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同时, 也创建了伊斯兰国家。在这里, 政治和宗教是合为一体的, 宗教即等于政治。
在伊斯兰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宗教和政治相结合的形式发生了诸多改变。在穆罕默德之后,真正能够实现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在实践中十分罕见。然而, 由于伊斯兰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它使每一位握有实权的伊斯兰政治家都不可能无视宗教权威, 都要尽可能地去利用这种权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作为伊斯兰乌莱玛阶层来讲, 伊斯兰教神俗一体的性质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持一种出世的精神来看待社会政治问题。正是伊斯兰社会这两大主要力量不懈的相互渗透, 相互利用, 使伊斯兰教浸透了政教合一的精神。
理解了伊斯兰教的“教俗不分”、“政教合一”的特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现象了。正是由于伊斯兰教的这一特殊性, 当出现社会危机或政治危机时,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便会作为一种本能的反应而发生。
改革开放以后, 世界范围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波及我国的周边国家和我国的新疆地区, 并在我区局部地区迅速发展, 民族分裂主义乘机利用这股思潮大搞民族分裂活动和恐怖暴力活动,形成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这股势力虽然打着“净化”信仰, “振兴伊斯兰”的旗号,在穿戴服饰和做礼拜等外观上与那些并不一定带有政治目的所谓“民间宗教复兴”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由于它把夺取政权和搞分裂做为首要目标, 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它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什么宗教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 一是要高度密切关注这股思潮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动向, 并加强理论研究; 二是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具体地处理, 对大多数基本上是出于宗教感情的盲目追随者, 应立足于教育和引导, 对利用这股思潮搞民族分裂和恐怖暴力活动的极少数极端分子, 要坚决打击; 三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是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作指导, 大力发展我区的经济文化事业, 这是治本之策。
(原载《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5月,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