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论述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伊斯兰浪潮(含思潮及运动)的起点,尽管它的产生也有政治因素,但这一名词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用来指称那些符合伊斯兰行为规范以及宗教机构的学者权威们的言论的宗教活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严格意义上的传统主义(塞莱非耶),绝不是西方传媒所误导的"政治暴力"、"国际恐怖主义"的代名词。被西方传媒"炒"得灼热的原教旨主义(FUNDAMANTELISM)一词在阿拉伯人那里,被冷静地赋予这样的称谓:“政治伊斯兰”。身为穆斯林的阿拉伯人认为,只有用"政治伊斯兰"这一新组合的词句才能真正描述现代及当代社会中应不同历史时期和情况而生成的各种伊斯兰运动。阿拉伯文的"原教旨"(乌苏里)一词为溯本求源、崇尚伊斯兰的原初教义,与当今谈虎色变的极端、暴力、恐怖的含义相去甚远,无法为阿拉伯穆斯林接受。而"政治伊斯兰"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现象,消除人们因一些政治事件而对伊斯兰教及其信徒产生的误解,正面称谓发生在当代阿拉伯穆斯林社会里的政治思潮及运动。前者是延续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后者是新生于特定历,,,,史环境下、希望实现其政治作用的社会集团。始于70年代,号召回到伊斯兰根本的政治伊斯兰运动,其实是远离了古老的伊斯兰宗教,远离了对传统的追随。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区分于政治伊斯兰的标准亦产生于70年代,人们将代表原教旨立场与代表政治伊斯兰立场的分界定于是反对现政权的,还是限于伊斯兰权威人士的活动(属官方机构)。(埃及,埃布·里哲:《政治伊斯兰-南部之声》,开罗第三世界出版社1992年)原教旨主义者尊重政府当局,其讨论的内容只在社会伦理规范领域,不涉及政治问题。它致力于清除伊斯兰礼拜中迷信及伪信行为,进行伊斯兰教义的学术研究,不涉足政坛。由于伊斯兰教独有的无所不包的特质,使人们无论是在精神世界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遵循的准则,这就是伊斯兰教自创制以来就具有“两世并重”的特点。伊斯兰教包含了教义、教法学、政治学、伦理学,并在经济、文化事务和日常生活方面都有所规范,而且经历了人类各个历史阶段,一直发展延续至今。近代在阿拉伯国家遭受西方列强殖民侵犯时,伊斯兰教的统治受到冲击,宗教情感受到伤害,加之民族意识的觉醒,两种情绪结合在一起,汇集成反抗外族殖民统治的强大力量。进入现、当代,阿拉伯穆斯林各国的民族运动与宗教浪潮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社会问题而发生着此消彼涨的变化。但是由来已久的、贯穿十几个世纪的伊斯兰的烙印却始终熨烫在这些社会思潮和运动之上,为世人所瞩目,而伊斯兰(穆斯林)的名称也随着历史事件的不同或名声大震或不幸蒙尘。当代阿拉伯各国及伊斯兰国家的有识之士及部分外国学者已能清楚地分辨宗教笃信者与伪信者。原教旨思想也得以安享其在伊斯兰思想史及社会史上的地位。学者们转而对发生在近年“政治伊斯兰"现象进行深刻研究。
法国学者法朗索·艾布·利哲明智地提醒人们:"我们不应忽视这一点:即任何一场伊斯兰运动的基础绝不只局限于《古兰经》的经文及其智慧的集册,该运动的主体是由人构成的。了解那些数以百万的伊斯兰教徒要比搞懂《古兰经》的条文困难得多。"(埃及,穆罕默德·艾哈麦德·白优米:《极端现象的起因与治疗》,开罗亚历山大知识出版社1992年)从阿拉伯国家及伊斯兰国家的近代史来看,我们应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演化过程、发展趋势分清其彼此界线,研究其缘起与流变。在最近相当长时期内不断出现在专业书籍及报刊上的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强硬派、保守派、霍梅尼主义、极端派、宗教暴力等许多用来称呼发生在伊斯兰国家及地区的社会思潮及运动的名词,即便在社会学领域,人们也未能清楚地分析政治伊斯兰与各类社会运动现象间的界线和缘起的不同,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涉及政治与宗教这两个领域。
政治伊斯兰运动发生于阿拉伯穆斯林人民反对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社会背景之下,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民族运动的失败导致伊斯兰运动得到发展,成为取而代之的又一社会现象,开始由清真寺内的宗教宣教进入到政治生活中的选举,并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东部的伊朗、阿富汗,西部马格里布的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各国都有着独特的表现。与政治伊斯兰相关的"暴力"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在阿拉伯国家缺乏真正的民主,使"对话"成为不可能,而政府的镇压导致了更强烈的反镇压的暴力事件;二、社会风气的腐化及经济的停滞不前。
目前对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可谓五化八门。我认为,最简单、粗暴的或者说是极不严谨的看法是,将其归于政治(或宗教)极端、恐怖活动的主犯,并沿袭西方传媒的辞句,大肆渲染。这种认识和做法在政府官方存在,在百姓民间也有市场。其负面影响上文已提到。我们可以说某个政治运动,政治派别具有原教旨倾向,或以原教旨思想为其政治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干脆是打着"原教旨主义"的旗号,为其极端、暴力行为寻找"庇护伞"而赢得民众的支持与同情。因此,这样的"原教旨主义"思想只能理解为是被利用的,而不能代表其实质内容,更不能代表该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全貌。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当做一种政治动向和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的看法在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在内是十分普遍和流行的。对于这个问题,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考虑,文化学者有文化学者的分析,而且在他们内部,依然存在很大分歧。在国外,90年代初以来,西方政要(如英国、法国)已开始减弱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党派组织的攻势,而试图将政治行为和宗教极端活动与伊斯兰教分开看待,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查尔斯王储在科威特所作的那次"感人挚深"的演讲,美国的克林顿总统也在几年之后(90年代末)强调,这不是一场西方文化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战争。美国更应该对恐怖分子进行斗争。不管这一改变是源于根本性的理智清醒,还是顾及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权宜之策,至少在国际上层的决策者间出现了这一苗头。在国际学术界,几位法国学者对此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本文中已有阐述,在此不再多谈。美国学者基本还是沿用Fundamentalism一词来指称美国本土及世界各地的政治伊斯兰运动,因为正是美国等西方各国的传媒将这一用语"炒"得沸沸扬扬。在我国学术界,部分学者将近现代伊斯兰政治运动称为"伊斯兰运动",而将当代伊斯兰政治运动称作"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笔者认为,应用"政治伊斯兰"一词来称谓当代伊斯兰宗教政治组织及其活动,这一阿拉伯复合词也正是阿拉伯人自己提出的,而不是谁强加于他们的;另一部分学者,尤其是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者,仍继续使“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的虽然也认同"政治伊斯兰"的说法,但在阐述具体问题时,仍使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大概是"惯性"或者是"积重难返"吧。
美国知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试图将"西方化"与"现代化"区分开来,并建立一个以"文明的冲突"模式来解释世界政治的崭新框架。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被确认是"反西方化的",而对"现代化"是有保留地接受的。我们估且不论以鲜明的"西方化"包装为特征的现代化是如何需要取出其内在核心,抛弃其外表方可分开,也不清楚西方人真的能否接受亨廷顿的劝告而放弃在输出现代化设备与技术时牺牲宣传西方文化的机会而固守西方文明。在此,我只就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关的"文明的冲突"论简章谈几句。亨廷顿将西方与"非西方世界"冲突的根源归咎于文明的互不兼容(多样性和差异性),认为克林顿所主张的针对恐怖主义的战争是不正确的。应是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圈的成员之间的战争。笔者认为,两种文明、多种文明的并存共荣,乃至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亨廷顿在大谈"文明的冲突"时,恰恰忽略了"利益"(或利害)关系在人际交往、国际交往间所起的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那些称霸和主宰一切的野心,如果没有那些诱惑人心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大国染指和地区发展失衡,还会有如此多的冲突与战乱吗?诚然,人的文化背景是不可抹的,冲突发展的结果自然会使人关注到不同文化群体的本质差异而被看作是导致冲突的原因,甚至当做具象征性的标记烙印在不同的文化群体身上。但如果回头看看冲突的起因(即实质原因),事情就要明朗和简单得多。我们可以将利益和利害关系引起的纠纷、冲突、理解为由人性的弱点造成的,这一点大概是具普遍性的。
总之,在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认识及归属问题上,目前仍存在困惑与分歧,在未来研究中,恐难达成一致认同。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必然含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宗教与政治、政治与文化(文明)、经济与社会进步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令人欣慰的是,从以美国、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已开始意识到不能笼统地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同于宗教政治极端组织和恐怖主义行动,要将"把转变人们生活和祈求和平的伟大宗教与那些利用宗教为其暴力和恐怖行动进行辩护的激进分子和极端主义区别开来”。([美]J·L·埃斯波西托:《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一趋势在未来必定会扩展开来并得到强化。同时,仍将有"一些人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或政治伊斯兰看作新的全球性威胁",(同上)鉴于当代国际政治形势,这一看法也很难在近期内消失,它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倾向所造成的歪曲和误解,同时也暴露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传统适应时代发展中的弱点和问题。"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预言,伊斯兰文明和儒教文明将联合挑战西方文明,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关乎伊斯兰教在穆斯林世界主导地位的稳固以及伊斯兰国家在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郭应德,《阿拉伯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肖宪:《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吴云贵,《近代伊斯兰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美)凯马尔·H ·卡尔帕特编,《当代中东的政治和社会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美)艾斯帕希多,《当代中东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3
(美)J·L·埃斯波西托:《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 》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6
(埃及)穆罕默德·艾哈麦德·白尤米《极端现象的起因与治疗》埃及亚里山大知识出版社1992年
(黎巴嫩)阿布杜拉·贝勒格齐兹《当代阿拉伯思想解说》贝鲁特阿拉伯文集出版社1992年
当代伊斯兰思想丛书之一:《当代伊斯兰的困惑论文集》马耳他伊斯兰世界研究中心出版1991年
(埃及)穆罕默德·阿马拉《伊玛目穆罕默德·阿卜杜》开罗舒鲁格出版局1988年
科威特《政治报》"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原教旨主义"
科威特《消息报》"古兰经影响下的东方思想家"1993.3.13
宰克里亚·泽恩:"原教旨与宗教和政治",科威特《政治报》,1993.5.6.
艾布·里哲:《政治伊斯兰--南部之声》,1992年开罗第三世界出版社。
穆罕默德·优素福·穆萨博士:《伊本·太米叶》,贝音特现代出版社, 1988年
《简明阿拉伯百科》,黎巴嫩复兴出版社,1980年版
穆罕默德·艾布·宰哈拉:《伊本·罕百勒》,开罗,阿拉伯思想出版社
拉发阿特·赛阿尤德博士:《哈桑·班纳》,贝音特,先锋出版社,1986年
阿卜杜拉·阿布·尔赞博士:《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运动》, 贝音特出版发行总署,1992年
阿卜杜拉·纳菲斯博士:《伊斯兰运动展望》,开罗,麦德布里书局,1989年
(原载:《二十世纪存疑》,人文卷。录入编辑: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