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将“仁”之善端扩充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生道”亨通的过程,性命之源扩张、显现的过程。否则,遏制善端,灭绝仁理,那么将无复“生道”,生命的根本亦将枯竭。可见,郑霞谷十分重视“仁”、“善”。他视 “仁”、“善”为性命之源、“生道”之本。这也表明了霞谷的道德情感色彩,即是说霞谷是从“恻隐”、“仁”、“善”这一道德角度来把握“生道”(良知),诠释“生道”(良知)。如他谈到“良知”(生道)时,多以“恻隐之心”来解释。“良知即是恻隐之心之体,惟其能恻隐,故谓之良知耳。” “恻隐之心是人所固有之良知也。” [33]郑霞谷的这一思想,还表现在他的《良知体用图》中。
图中最里面的圆圈叫作“心之性”。“心之性”圈包括 “仁、义、礼、智”,霞谷认为这是“心之本然、良知之体”。图中的第二个圆圈,叫作“心之情”。“心之情” 圈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和“喜热哀乐爱恶欲”的内容。霞谷将“心之情”圈视为“心之发、心之情、良知之用”。可见郑霞谷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心之性,属“良知之体、心之本然”,即未发之性;又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和七情,规定为心之情,视为“良知之用、心之发”,即已发之情。此图不论是良知之体(仁义礼智)还是良知之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喜怒哀惧爱恶欲),都是从道德价值判断的角度加以确认。视“良知”(生道)为道德理性,这是霞谷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生气”(气)、“生理”(心)、“生道”(良知)构成了霞谷学的基本概念和主体思想。在《霞谷全集》中,阳明学的基本命题如“理气”、“良知”、“心即理”也使用或出现过,但郑霞谷又常使用“生气”、“生理”、“生道”等独特的概念。这一方面说明了郑霞谷的思想是对中国阳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霞谷学是一种强调生命智慧的哲学。“生气论”阐明了由于气的生生不息,才有活泼的生命力之生生不已;“生理论”说明了正是由于生理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它才成为宇宙生成的命根;“生道论”表明了流行发育、化化生生的生道(良知)是宇宙的原理、生命的根本。这一个“生”字,凸显了霞谷学对宇宙生命的终极关怀。生生不息的元气是宇宙生命的根本,而对仁、对善的不断扩充致尽,则是宇宙生命永保长青的本根。
【注释】
[1]见朱七星主编:《中国、朝鲜、日本传统哲学比较研究》(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370页。另见张立文:《李退溪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27页;楼宇烈主编:《东方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21页。
[2]韩国哲学会编:《韩国哲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下册,3页。
[3]见朱七星主编:《中国、朝鲜、日本传统哲学比较研究》, 370-371页。
[4]李丙焘:(韩国儒学史略)(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86年),266页。
[5]〈静斋记〉,《陶山全书》3(京畿道城南市: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0年), 269-270页。
[6]《谿谷漫笔》(肃兰市:大学社,1996年),卷1,22页。
[7]李晬光撰、青柳纲太郎编:《芝峰类说(原文和译)》(京城:朝鲜研究会,1916年),卷5, 153页。
[8]同上注, 154页。
[9]参见《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1。
[10]《阳明文录•与黄宗贤》,《王阳明全集》(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第2册。
[11]《门人语录•霞谷全集上》,骊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下。
[12]参见韩国哲学会编:《韩国哲学史》,下册, 9-48,65-70页。
[13] 以上见《行状遗事•霞谷全集上》,第330页下-331页上,344页上,346页下-347页上,348页下-349页上,349页上。
[14]〈天命图说〉,《陶山全书》(汉城: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0年),第3册, 600页下。
[15]《答成浩然•栗谷全书》(汉城: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58年)卷10,第197页上。
[16]《存言中•霞谷全集上》,第300页上。
[17]《存言上•霞谷全集上》,第285页下。
[18]《存言上•霞谷全集上》,第285页下。
[19]参阅王茂、蒋国保、金秉颐、陶清著:《清代哲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501、502页。
[20]《存言上•霞谷全集上》,第300页上。
[21]《答成浩原•栗谷全书》,第208页下。
[22]《存言上•霞谷全集上》,第286页上。
[23]《存言中•霞谷全集上》,第300页下。
[24]《存言上•霞谷全集上》,第292页下。
[25]《存言上•霞谷全集上》,第285页下。
[26]《存言上•霞谷全集上》,第285页上。
[27]《存言下•霞谷全集上》,第310页下。
[28]《存言上•霞谷全集》,第286页上。
[29]《存言上•霞谷全集》,第286页上。
[30]《与闵彦晖论辩言正术书•霞谷全书上》,第21页下。
[31]《存言中•霞谷全集上》,第302页上。
[32]《存言下•霞谷全集上》,第313页下-314页上。
[33]《与闵彦晖论辩言正术书•霞谷全集上》,第21页下-22页上。
(注:此文在台湾文哲所筹备处2001年出版的《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 韩国与东南亚篇》(刘述先主编)发表过繁体版,本文略有修改。)
(录入编辑 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