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是一个能够以不同方式加以表述和运用的问题。萨托利指出了三种表达式:希腊式,它表现为一种立法方式;罗马式,它近似于英国的法治;自由主义式,即宪政制度。不同的表达式蕴涵着法律与权力之间的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将直接影响到自由的实现与否。其次,法律可能被说成是纯粹意志的产物,也可能被说成是合法推理的产物。但无论怎样说,法律都是人为的,它必定与权力发生关系。根据这两点,人们自然知道,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必然受制于权力。对于孟德斯鸠的自由观来说,如何有效地制约权力是个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正因为如此,他在思考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时,才始终关注着权力的制约问题。他本人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认为这种政制的直接目的就是政治自由,它根据分权原则来保护人们的政治自由。这表明,孟德斯鸠对于政治自由的期许是与确定约束权力的规则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在孟德斯鸠之前,洛克等自由主义者把对权力的约束指向了立法权,孟德斯鸠在思考约束权力的规则时,并没有单独地指向立法权。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存在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权力,对于单一权力的制约不足以保护政治自由,他说:“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构成专断的权力, 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1] (P156) 而“政治自由是通过三权的某种分野而建立的。”[1] (P187) 从这一分权学说中即可发现,包括洛克在内的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大多只是从机制和职责范围的角度来思考分权问题,几乎没有人触及到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孟德斯鸠却不同,他的分权主张重点不在分立而在制衡,这是他对于权力问题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他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1] (P154)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就是孟德斯鸠为政治自由确定的约束权力的基本规则。
分权学说很能反映孟德斯鸠独特的价值论内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孟德斯鸠在自由、平等等价值层面上持相对主义立场,而在权力问题上却采取了绝对主义立场,前者基于历史分析,后者源自理性判断。这说明,孟德斯鸠对于权力绝,对性质的认识超出了狭隘经验的范围。人们通常认为,西方思想家在要求建立刚性的权力制约机制时,都隐含了对人性恶的主观预期和理论预设,这是西方法治社会的认识论基础。这种看法其实不能周全,因为从人性恶中可能产生制约权力的制度性诉求,也可能产生要求服从绝对权力的专制主张。孟德斯鸠是把制约权力的规则与实现政治自由的价值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权力制衡是受价值目标牵引的,背离这一点,建立约束权力的规则就会失去真正的价值根据。
四、结语
在自由主义的传统中,孟德斯鸠是较早认识到自由与平等之间存在着差异的思想家。不过,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梳理和阐释。也许因为他适中宽和的政治主张没有在社会历史的变革之中产生革命性的作用,从而决定了他的政治哲学理论在现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中被重视的程度和所占有的分量,人们会欣然接受他的适中宽和的政治主张,但有可能忽视其政治哲学的社会影响力。
但不管怎么说,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是现当代政治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一个论题,孟德斯鸠对于这一论题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在他之后,现当代政治哲学家对于这一论题的研究大致沿着两条路线展开:一条是托克维尔开创的民主政治路线;另一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路线。托克维尔的基本理论与孟德斯鸠的基本理论相近,他是在对美国与法国两种不同的民主制度的对比中分辨出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差异,并且以更加明确的方式论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俩人所处时代不同,托克维尔至少在两个方面改变了孟德斯鸠原有的观点:一是托克维尔反对孟德斯鸠把不平等视为自由的前提和动力。在他看来,民主就是地位平等,自由不可能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另一是托克维尔除了认识到政治权力的专断性质外,还意识到了自由、平等之类的政治价值也有走向“柔性专制”的危险。自新自由主义产生以来,它的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和德沃金等人围绕着自由与平等之优先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是新自由主义内部的一场论争,它涉及到了个人与国家、权利与善、利益分配与公平等当代政治哲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在孟德斯鸠时代,这些问题有些被认真思考过,有些则付诸阙如。正因为如此,新自由主义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的论争才显得异常激烈。
从孟德斯鸠到新自由主义,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它的内在困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历史嬗变之中,自由主义沿着一条从追求民主政治到寻求社会主义的轨迹发展,但是,如果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那么自由主义论者将无法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正义原则。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上册[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施特劳斯. 自然权利与历史[M]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涂尔干. 孟德斯鸠与卢梭[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原载《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2期。录入编辑:神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