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崔永杰】论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差别

莱布尼茨是继笛卡尔之后近代西方哲学史另一位明确主张天赋观念说的哲学家。他在继承笛卡尔天赋观念说基本思想的同时,从许多方面对其加以修正和发展,从而使他的这一理论独具特色、且富有积极意义。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反而往往对其采取了较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更为严厉的批判或更为彻底的否定态度。鉴于此,本文拟对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之间的区别加以具体的分析、考察,进而从认识主体性这一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并确立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在西方认识论史上的地位。
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之间的差别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显且最基本的差别在于,二者对天赋观念的理解不同。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史上天赋观念说的典型代表,他对天赋观念的理解既体现于起初提出的“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中,又体现于后来提出的“天赋观念潜在说”中。然而,最能反映其基本思想的,则是前者,即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哲学目的和方法密切相关的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笛卡尔曾明确表示,他要建立一种与经院哲学不同的、具有确实可靠基础和实际效用的哲学,以便帮助人们获得确定性知识,从而达到认识自然、支配自然、造福人生的目的。应该看到,在这一点上笛卡尔与近代经验论者培根的观点是一致的。不过,在通过何种途径或方法获得“事物的真理”或“真实的和勿庸置疑的知识”问题上,他与培根的观点却截然不同。在笛卡尔看来,通过经验的方法或归纳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确定的真理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遵循数学的榜样,采用演绎的方法。
关于演绎,笛卡尔的定义是:“从业已确切知道的其他事实出发所进行的任何带必然性的推理。”[1]可见,理性的演绎推理是有条件的,它的进行是建立在某些“确切知道的其他事实”即自明的公理或原则基础之上的。那么,如何确定这些自明的公理和原则呢?笛卡尔认为这只能靠直觉。对于直觉,他作了如下解释:“我所了解的直觉,不是感官所提供的恍惚不定的论据,也不是幻想所产生的错误的判断,而是由澄清而专一的心灵所产生的概念。”[2]比如,自身存在、上帝存在、数学公理、逻辑规律以及道德的基本原则等等,都属于通过直觉得来的知识,也可以说都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知识。事实上,笛卡尔的直觉说并没有讲清楚这种不证自明的知识(观念)的来源。人们不禁要问,心灵为什么能产生这种知识呢?笛卡尔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断言,.理性直觉获得的那些不证自明的知识,乃是人在出世以前上帝印入人的心灵之中的,“上帝创造我的时候把这个观念放在我心里,就如同工匠把标记刻印在他的作品上一样。”[3]这样,笛卡尔便由其直观说导出了他的天赋观念说。
上述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即人生来就有一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的说法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因此,它一经提出,就受到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们的反驳。例如,霍布斯就曾以天赋观念当永远呈现,而我们沉睡无梦时却没有观念呈现为由来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对此笛卡尔辩解道:“当我说一个观念是天赋在我们之中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它永远对我们呈现出来。这就会使得没有观念是天赋的。我的意思只是说我们具有唤起这一观念的功能。”[4]可见,面对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批评,笛卡尔不得不对其天赋观念的直接呈现说加以修正。然而,当他主张观念的天赋性在于获得这一观念的能力是天赋的时候,其天赋观念则只能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应该说,这已违背了笛卡尔的初衷。因为按照上述他的理性演绎法,作为演绎推理前提的公理或原则,只能是一些直接呈现的或现实的观念,否则,就谈不上其本身的“十分清楚明白”。对于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及其修正—天赋观念潜在说,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集大成者洛克给予了较之其前辈更为系统深入的批判。
莱布尼茨作为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后继者,他在反驳洛克的经验论及其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批判的过程中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天赋观念说,对天赋观念作出了不同于笛卡尔的解释。我们知道,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依据大量事实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无疑,洛克的这一批判对于克服天赋观念说宁的先验唯心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一批判的出发点却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其目的在于证明“白板说”;再者,它对天赋观念说采取的是完全否定的态度,忽视和否定了其中的合理成份。因此,洛克的批判不仅没有彻底制服天赋观念说,而且只能引发日后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批判。莱布尼茨在《人类理智新论》的序言中指出:他与洛克之间的差别是关于一些相当重要的主题的。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灵魂本身是否像亚里士多德和《理智论》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完完全全空白的,好像一块还没有写上任何字迹的板(Tabula Rass),是否在灵魂中留下痕迹的东西,都是仅仅从感觉和经验而来;还是灵魂原来就包含着多种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我和柏拉图一样持后面一种主张。”[5]同时,莱布尼茨还明确表示,他一向是并且现在仍然是赞成笛卡尔所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也认为有其他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可以看出,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是直接以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为理论来源的。
需要注意的是,鉴于洛克等人的批判,莱布尼茨并没有完全照抄笛卡尔的思想,而是着重发挥了他的天赋观念潜在说。他指出,观念和真理并不是现成的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或现实地呈现在每个人的心智之前,“我们不能想象,在灵魂中,我们可以像读一本打开的书那样读到理性的永恒法则,就像在布告牌上读到审判官的法令那样毫无困难,毫不用探求”。[6]观念和真理是“作为倾向、察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的”。[7]为了具体说明这一点,莱布尼茨还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他说:“就它们的现实知识来说不是天赋的,但很多可以称为潜在的知识是天赋的,如大理石的纹路所构成的形象,在人通过工作发现它们以前,就是在大理石之中的。”[8]非常明显,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并非指现成的呈现于人们心灵中的观念,而是指隐寓在那里的潜在的观念。
综上所述,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在对天赋观念的理解或解释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二者观点的评价理应有所不同。但在事实上,以往人们并未做到这一点。传统的观点强调的是二者对天赋观念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先验唯心主义。就莱布尼茨同笛卡尔一样,把一些普遍原则、一般观念仅仅归于理性或简单地说成是天赋的而言,传统的评价不无合理之处。但仅仅看到这一点,即他未解决观念如何从自我确定的思维中产生出来这一费尔巴哈认为笛卡尔“不必解决”的“困难间题”,[9]而忽视和否定莱布尼茨对笛卡尔思想的修正及其积极意义,则是片面的。应该肯定,莱布尼茨舍弃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明确指出天赋观念不是现实的,而是潜在的,即以“倾向”、“察赋”或“自然的潜能”的形式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明显的进步。因为,就现实的人的认识来说,确实不存在任何天赋的、现实的观念,但对认识起作用的某些天赋因素却是存在的。比如,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10]据此笔者认为,莱布尼茨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修正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以下两点: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笛卡尔思想中的先验唯心主义的错误;其次,它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肯定了笛卡尔重视理性、强调主体先存因素作用的合理思想,从而为他及后人进一步发挥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中的认识主体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与上述对天赋观念的理解或解释不同相联系,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在对天赋观念所起作用的看法方面同样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在笛卡尔以新的逻辑方法为前导的哲学学说中,天赋观念被赋予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具体来说天赋观念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这对许多人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其表现是,以往人们往往将笛卡尔的关赋观念的作用归于解决认识的来源问题。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就认识、首先是观念的来源来说,笛卡尔虽然认为有一些是天赋的,但他并不认为所有的观念都是天赋的。在他看来,有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些则是自己的心灵制造的。确切些说,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的用意在于获得确定性的知识,或者说为知识的确定寻找根基。具体到他所推崇的理性演绎法中,所谓的天赋观念的重要地位就在于它是逻辑推理的前提。他认为,从这些先在的前提出发进行推理,即可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按照这种说法,科学知识作为结论,其必然性和确定性则有赖于前提的确定性和必然性。而前提即公理或原则,在推理过程中则起到了把观察到的现象纳入规律,以期得到普遍意义,进而建立起合理科学的作用。关于这一点,笛卡尔在致麦尔塞纳的信中说得非常清楚。他指出,虽然恒星“似乎无规律地散布在天空的这里或那里,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怀疑,存在着一种指导和规定它们的自然规律。对这种规律的知识是最高和最完满的科学之关键和源泉……。因为,借助这种科学,人们能够先验地认识到地球上物体的一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本质,而没有它,我们不得不满足于后验地和通过结果猜测它们。”[11]大概正是根据类似这样一些论述,国内著名学者王太庆把笛卡尔天赋观念的作用极为形象而确切地概括为以下两种:一是它像试金石一样,可以用来鉴别错误的认识;二是它像点金石一样,可以用来使一般的认识成为科学真理。[12]
在天赋观念的作用问题上,莱布尼茨与笛卡尔的思想有共同之处,同时又有不一致的地方。所谓不一致,首先在于莱布尼茨对天赋观念的作用的论述,不再像上述笛卡尔那样仅仅局限于演绎推理过程中,而是立足于由“潜在”的观念间“现实”的观念的转变过程之中。如前所述,莱布尼茨认为观念、真理最初是以潜在的形式天赋于人们心中的,它如同大理石已有的花纹一样。而要想使这些潜在的原理、原则清楚地显现出来,从而成为现实的天赋观念,即科学知识,则需要心灵的“加工”,需要借助于感觉经验的作用。那么,对于某一现实认识来说,决定其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是感觉经验呢,还是主体先存的天赋观念?莱布尼茨明确回答说不是前者,而是后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在这块石头上本来有些纹路,表明刻赫尔库勒的像比刻别的像更好,这块石头就会更加被决定<用来刻这个像>,而赫尔库勒的像就可以说是以某种方式天赋在这块石头里了,虽然也必须要加工使这些纹路显出来,和加以琢磨,使它清晰,把那些妨碍其显现的东西去掉。”[13]可见,在莱布尼茨那里,天赋观念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现实知识的基础、“根据”或者“预体”(preformation)
其次,在天赋观念的作用问题上,莱布尼茨与笛卡尔之间的不一致则在于,他进一步拓宽了天赋观念发生作用的范围,主张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依赖于心灵先存的天赋观念。从笛卡尔对天赋观念基本涵义的说明来看,天赋观念所涉及的方面及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在他那里,·天赋观念起作用范围也只能是有限的或者是特定的。与此不同,莱布尼茨明确指出,天赋观念并不限于笛卡尔所指的那一些,除此之外,还有丰气他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现在,我按照这个新的体系走得更远了:我甚至以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14]
同时,莱布尼茨又指出,对于灵魂的一切思想等都来自其内部,即都以印在其中的“知识或真理”为根据这一点,人们往往缺乏自觉的意识。他说,通常我们是从观察那些特殊真理开始的,但这丝毫也不排除自然的秩序是从最单纯的东西开始的,不排除较特殊的真理的理由有赖于较一般的真理。“而当我们来考虑那潜在地、并且在全部察觉之先在我们之中的东西时,我们从最单纯的东西开始是有道理的。因为那些一般原则进入我们的思想之中,形成了我们思想的灵魂和联系。它们对思想是必需的,正如肌肉和筋对于行走是必需的一样,虽然我们一点也没有想到它们。”[15]另外,在莱布尼茨看来,我们心灵中的无数知识,不仅不需要它时是察觉不到的,甚至当我们需要它们时也还察觉不到,这就要用记忆来保持它们,并且要用“回忆”来把它们重新向我们呈现出来。例如.“全部算术和全部儿何学都是天赋的和以潜在的方式在我们心中的,所以我们只要注意地考虑并顺次序安排好那已在心中的东西,就能够在其中发现它们,而无需乎利用任何凭经验或凭旁人的传统学到的真理。”[16]
可见,在天赋观念的作用问题卜,正如莱布尼茨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已不再是笛卡尔派了”[17],“我的系统则比较接近柏拉图”[18]。不过,莱布尼茨又不完全同意柏拉图的观点。在他看来,柏拉图派关于我们的一切认识都是回忆,以及灵魂中的那些真理不过是一种先前的明确认识的一些残余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这很容易认定灵魂在前世就应该已经有天赋知识了。事实上,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心灵中的天赋真理,既不是“先前明确认识的”,又不限于先前明确认识的那些。“所有承认天赋真理而并不以柏拉图的回忆作为根据的人,都承认天赋真理中有一些是人们还没有想到过的。”[19]而这些我们不曾想过或将来也永远不会想到的真理,或许在我们灵魂的来世有朝一日会被发现。
如何看待在天赋观念的作用问题上莱布尼茨对笛卡尔思想的修正?以往人们的看法可谓相当一致,即认为莱布尼茨的观点同笛卡尔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如果说二者之间有差别,那只能说莱布尼茨把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推向了极端,沿着错误的道路走得更远了。不可否认,莱布尼茨对天赋观念作用的论述同笛卡尔的论述一样,包含有片面夸大主体先在因素的缺陷,甚至还可以说,在莱布尼茨那里还有进一步扩大这一缺陷或错误的倾向,因为他主张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来自它自己内部。就此而言,上述评价不无合理之处。然而,问题在于以往的评价仅仅停留在指出其错误这一点上,而忽视和否定了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
应该看到,在天赋观念作用问题上,莱布尼茨的错误仅仅在于片面地夸大了主体因素的作用,而不是说他对主体因素作用的肯定一概都是错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莱布尼茨在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基础上,对天赋观念作用所作的论证,尤其是他关于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都来自理性、都依赖于潜存于灵魂中的天赋观念的主张,除了存有某些错误之处,同时还包含有较之前人更多的合理成分。这就是,它肯定了一切认识无不受主体先存认识结构的制约、影响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发挥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中内含的认识主体性思想。正是由于莱布尼茨关于天赋观念作用的思想中包含有上述合理成分,所以,一方面使得他对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者消极直观反映论的批判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他的天赋观念说对后世特别是康德的主体性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天赋观念说作为莱布尼茨和笛卡尔共同主张的一种认识理论,它所涉及到的除了天赋观念的基本涵义、天赋观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之外,还有天赋观念与感觉经验的关系问题。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之间的差别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与上述笛卡尔片面强调天赋观念的作用相联系,他对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自然采取贬低的态度,对天赋理念即主体因素与后天感觉经验的关系往往予以割裂。不过,这并不等于说笛卡尔完全否认感觉经验。因为,他不仅承认有一类观念是由感觉获得的,即“从外面来的”,[20]而且还一般地承认感觉经验的作用。他在批判那些拒绝感觉经验的哲学家时指出:“有些哲学家忽视经验,想象着真理会从他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如同智慧之神从宙斯的头脑中涌现出来一样,这是不切合实际的。”[21]不过,当笛卡尔谈到感觉经验与天赋观念即一般观念、原则的关系时,他往往将二者机械地对立起来,片面地夸大感觉经验的局限性,从而贬低它在真理性认识中的作用。在他看来,感官传达给我们的常常是不真实的东西。比如,塔远看像是圆的,近看却是方的;竖立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由此他断言,感官是骗人的。由于他过分地强调感觉的相对性、变动性等局限性,他否认一般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否认一般认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关系。而他所承认的,只是一般认识或天赋观念将形形色色的感情材料贯穿起来,统一成为有机整体的统率作用。
当然,在笛卡尔那里也有思想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即有时他也承认感觉经验与天赋观念之间的某些联系。这集中体现于其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受到诘难后而进行的辩解之中。他说,这种观念是潜存在我们心中的,因为任何在能力中的存在都不是现实的存在,而只是潜在的存在。这种潜在的观念,在外部感觉经验“机缘”的影响下,就可由潜在的观念转变为现实的观念。另外,他还指出:“凡是正确地注意到我们的感官能够伸展到多远、并注意到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感官究竟能获得什么东西的人,应该承认事物的观念——以我们在思想中形成这些观念的样子——决不是感官向我们呈现的。我们的观念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天赋于心中的,或不是思维能力,除了属于经验的那些条件而外。”[22]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笛卡尔虽然承认感觉经验对一般观念的形成起某种机缘或诱导的作用,因而是不可缺少的。但他认为,在一般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感觉经验相对于潜存于心灵中的观念来说,只具从属的地位,不起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莱布尼茨对感觉经验及其与天赋观念关系的看法,同笛卡尔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他主张对真知的追求只能诉诸理性而不能诉诸感觉经验。但二者之间又有某些区别,这就是莱布尼茨力图将感觉经验纳入他的认识论体系之中,对它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与其哲学体系基本原则相符合的说明。按照他的单子论,单子是一种不可分的、单纯的精神实体。单子是完全孤立的存在,它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一个心灵也就是一个单子。既然如此,自然也就根本不可能有外物作用于心灵,通常意义上的感觉经验则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在莱布尼茨的体系中,还有一个处于和单纯实体即单子的观点同等重要的观点,即所谓的“前定和谐说”。按照这种理论,感觉经验只是“前定和谐”的一种表现,作为知识主体的心灵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不过,它们步调和谐得就好像一个作用于另一个一样。比如针刺和疼痛二者的和谐一致,看起来就像前者为因,后果为果,就好像针刺引起疼痛一样。
莱布尼茨从其单子论出发对感觉经验所作的以上解释是荒谬的,也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因此,他也不得不在“从俗”的意义上谈论感觉经验问题。在此,他不仅承认心灵可以从外界接受经验,而且承认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一定作用。如前所述,,莱布尼茨主张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然而,它们并非一开始就清楚明白地呈现在人们的心灵面前,而是潜在的。潜在的天赋观念是如何转变为现实的天赋观念的呢?莱布尼茨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欲望”的推动,另一方面又要靠感觉经验这一“诱因”的启发。他说:“凭感觉所提供的机缘,集中注意力”,就能“在我们心中发现这些法则”。[23]有必要指出的是,莱布尼茨认为即使是那些最抽象的数学公理,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变过程也离不开感觉的帮助。他说:“像我们在纯粹数学中、特别是在算术和凡何学中所见到的那些必然的真理,应该有一些原则是不依靠实例来证明,因此也不靠感觉的见证的。虽然没有感觉我们永远不会想到它们。”[24]
为了具体说明上述思想,莱布尼茨还打了如下自认为“相当好”的比喻:人的理智就像一块幕布,这块幕布通过暗室的几个能透过光线的小孔而接受外部的可见的影像。“这幕布不是一色平平直直的,而是有各色各样的许多折皱,这就代表着各种天赋知识”。[25]在光线未透进这暗室之前,这些折皱虽然存在,但却是不显露的。然而光线一旦射入,潜在的皱纹便会清楚地显现出来。
莱布尼茨的这个比喻同其有纹路的大理石的例子向人们说明的是一个意思:真理之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普遍必然性。而真理的根据不在感觉经验之中,而在理性之中。但感觉对认识来说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感觉可以为这些真理作出暗示、证实、确认”。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外部感觉部分地是我们思想的原因”[26]。这样,感觉经验在莱布尼茨以天赋观念为基础的认识论中,便取得了一席地位。而较之留卡尔的观点,这无疑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与此相联系,莱布尼茨在这方面的合理成份还在于,由于他在谈到观念的产生时,一方面主张主体先存因素起主要作用,“必然真理的原始证明只来自理智”;[27]另一方面又承认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一定作用,主张认识不能没有客观因素,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应该说,这是对认识实质的一种全新的见解。而这一思想正是后来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理论的雏型。
综上所述,在天赋观念的基本涵义、天赋观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天赋观念与感觉经验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莱布尼茨与笛卡尔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表明,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乃至其整个认识理论,既在基本方面坚持了笛卡尔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又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以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思想成份;既有片面的、错误的观点,又包含某些积极的、富有价值的因素。用莱布尼茨自己的话说,他的体系“似乎把柏拉图和德漠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经院哲学家和近代哲学家,神学、伦理学和理性,都结合起来了。它似乎从一切方面采取了最好的东西,然后又走得更远,达到前人所未及的地步。”[28]从某种意义上讲,用莱布尼茨以上这段话概括其包括天赋观念说在内的整个哲学体系,以及它在西方认识史上的地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注释】
[1][2][4]《笛卡尔哲学著作》第1卷,英国剑桥大学1911年英文版,第8773页。
[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3页。
[5][6][7][8][13][14][15][16][17][18][19][23][24][25][26][27][28]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7436-73640453125344124124364931页。
[9]《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卷,第18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页。
[11][22]转引自姚鹏:《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求是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1页。
[12]参见《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4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20]《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67页。
[21]《笛卡尔哲学著作》,第2卷,第15页。
 
(原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1。录入编辑:神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