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莹】帛书《易之义》键川、阴阳、刚柔、文武思想合论

 

    帛书《易之义》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对《易》之卦爻象、卦爻辞的解释,来阐明作者对《易》的理解。由于学术界尚无对《易之义》文本的系统阐述,故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将《易之义》的思想内涵揭示出来。

    一、键川合论

    《易之义》在论述阴阳文武之道时,对键川(即今传本《易传》“乾坤”)二卦,既有分说又有合论,而且合论往往是在分说的基础上进行的。《易之义》的键川合论,其核心思想,从自然观的角度说是阴阳合德,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说是文武并用。

    ()阴阳合德

    《易之义》开端即云:“易之义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1](以下所引《易之义》文均同,不再赘注出处。)此是从解释《易》之卦爻象入手,来证成阴阳合德的学说。这种学说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运行的阴阳观念。阴阳作为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概念与天道相关,此处所云天道是自然观意义上的。《易之义》在运用阴阳概念时,既有自然观的内涵,又有人道观的内涵,可以视为以天道下贯人事。其开端的一段话就是天道人事的混合体。由于讲《易》卦的构成,所以其是人文的产物。以阳对刚对天,以阴对柔对地,并分纯阳纯阴,显然是为了认识、分析哲学问题方便起见而进行的逻辑划分。在真正的人类生活中,并不存在纯阴纯阳的事物,所以《易之义》在分别纯阳为天、纯阴为地之后,又说“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天地、阴阳、刚柔的一一分立,并不是万物长生的条件,万物若要长生不死,必须“和”,这种“和”,在《易之义》的语境中,就是天地和、阴阳和、刚柔和,具体到此处,就是我们要谈的阴阳合德。

    《庄子·天下》云“《易》以道阴阳”,《黄帝四经·称》云“凡论必以阴阳[]大义……诸阳者法天……诸阴者法地”,今本《系辞上》有“阴阳之义配日月”之说。这些与《易之义》的阴阳学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庄子·天下》所云较为笼统,似乎是指自然观意义上的阴阳。《称》所云则将阴阳与天地对应,为《易之义》所有。《系辞上》将阴阳与日月相配,为《易之义》所无。《易之义》的阴阳理论,其旨归是“和”,也就是阴阳合德。《易之义》中的“长生恶死”与《老子》的“长生久视”应有理论上的联系,然而其已将“长生恶死”扩展为万物的本性,是其独到之处。这种扩展是根本性的扩展,为下面进一步地论述打下了基础。这种长生已不再局限于人类寿命的长短,而是扩展到一切与人类生命相关的领域。

    《易之义》后面的键川合论还是在阐明阴阳合德的道理:

    是故键□□□□□□□□□□□□□□□□□□□义沾下就,地之道也。用六坎也,用九盈也。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此段文字前面缺字很多,但从古人行文习惯推测,肯定是论“天之道”的,以与后面的“地之道”对应。这样,就是键川之德的合论。键之德处上,川之德处下,水土皆处下。“沾”与水相关,“就下”指其处于下位的取向。《易之义》的用意在明确键川两卦卦德的相反相成的关系,正是键川互补、阴阳合德的基础。这里,《易之义》运用了一种很特别的论证方式,即键川二卦交叉论证。最典型的是“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见群龙无首,吉也’”。“盈而刚”,应指键之用九爻,而“直方大……”云云,则为川之六二爻,将二者连在一起论述,体现《易之义》作者对《周易》的独特理解,六二得川之正,柔顺而中正,以柔为其至德,“不习”指顺其自然,其柔而顺恰好与盈而刚相对,故下文又云“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川象征地,因其柔顺之德,无所作为而充裕完备。

    ()刚柔有体而文武兼备

    《易之义》云: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键川也者,易之门户也。键,阳物也;川,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

    这段话与《易之义》的一贯主张完全吻合,又将天地、阴阳、刚柔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虽未提到文武,但前后文都有关于文武的讨论,故我们在分析时亦将文武纳入其中。

    从《易之义》倡导的主导思想来看,虽然在言天地、阴阳、刚柔时,以天道为主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高扬键之阳刚之德,但具体到集中体现人事的文武时,则侧重于文的一面,所谓人文化成的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得到较多的重视。《易之义》的作者已经认识到武的极至和文的极至以及它们的偏颇。“故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达到极至的文和武,各自偏于一端。武可建功立业但必将走向灭亡,因为刚者易折;文能够确保安宁但容易陷于衰弱,因为柔者易衰。若要既建功立业又长治久安,就应刚柔相济,文武兼备。键之六刚能方,体现的是汤武之德,虽然刚健强悍的精神为《易之义》所认可,但“群龙无首”却得到了“文而圣”的评价,由此可以发现,文与圣相连,武与圣并未相连,因此“川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键之至德,刚而能让。此键川之参说也”,从卦象上说,川为纯阴,其德为至柔;键为纯阳,其德为至刚。《易之义》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参”,即键川调和。川以柔为主但能有方正刚毅的因素加入,方为其至德;键以刚为主但能有谦恭退让的因素加入,方为其至德。《易之义》所推崇的至德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既不偏于阳刚,又不偏于阴柔,而是阴阳合德刚柔有体,这既合于《尚书·洪范》的“皇极”,又合于《中庸》的庸常之道,还可见到贵柔的道家思想的影响。

    从《易之义》的文本来看,它在讨论问题时,将键置川前,阳置阴前,与今传本《周易》一致。由此而来,将武夫置前,文人置后,武为键,文为川,突出以力服天下的思想,显系战国时期作品。然而,在其论证的过程中,又明显加大了对“文”的论述篇幅,其以德服天下的思想又占有很重的比例,这很能说明作者的折衷态度和价值取向。其论键卦,虽强调刚而能方,但所言爻辞肯定文与静的价值,对武与争反而是抑制的。其论川卦,对于其“求贤”、“美情”、“语无声”、“有而弗发”、“文而能达”、“学而能发”持赞赏、褒扬的态度。另外,其对其他卦爻辞的评论亦显示了这一点。如“易曰‘何校’,刚而折也。……[遯之]‘黄牛’,文而知胜矣。涣之彖辞,武而知安矣”都是如此。[1] 对武强调安,显然希望强盛能长久,若要长久,必然要文、柔。对文强调胜,显然希望安宁能长久,若要长久,必然要融入武、刚。

    二、《易之义》论刚柔与文武

    《易之义》在探讨天地、阴阳、刚柔时,通过对《周易》卦象的分析,突显了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中和的思想。这些是从卦象立意,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方面入手的。但是,如果要将这些思想导入人生实践,达到“和之至”的境界,就需要通过《易》之经文阐述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易之义》以刚柔与文武相互涵摄的形式尝试了这一点。

    ()武与刚与动

    《易之义》论键卦完全按照六爻顺序,自初九至用九。其文云:

    子曰:键六刚能方,汤武之德也。“潜龙勿用”者,匿也。“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君子终日键键”,用也。“夕惕若厉,无咎”,息也。“或跃在渊”,隐[]能静也。“飞龙[在天]”,□而上也。“亢龙有悔”,高而争也。“群龙无首”,文而圣也。此处总论键之卦象卦德,以商汤周武这样的强势君主的品行能力,象征性地表达键之阳刚进取精神。其释键卦之内涵与《乾·文言》的“龙德而隐者”、“君德”、“行事”,《小象》的“天德不可为首”意思相通。首先,《易之义》作者认为键卦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是“过”的两种表现方式。既肯定阳刚,又否定刚而过;既认为应有阴柔的成分,又否认无所作为。《易之义》顺着这个脉络进行论述。此后间隔了一段关于川卦和其它卦的评论,又出现了与键卦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指出键卦作为八卦之长,应在《易》卦中具有主导作用,这是对键之阳刚特性的肯定。虽然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只进不退。这些议论的核心内涵皆在强调“龙”要刚而能柔。贵柔是老子所倡导的思想,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老子将柔弱绝对地置于刚强之上,认为柔弱胜刚强,并以人之性、物之性来比喻,证明柔弱者为生,刚强者为死。《易之义》的思想与此并不相同。《易之义》是在肯定刚强的前提下,指出要和之以柔,刚柔相济才是其所要阐明的道理。它主要是试图纠过刚之偏,而非主张柔弱胜刚强。然而这种思想可能吸收了老子思想的成果。其次,“君子之德”思想的提出。《易之义》云“易曰‘亢龙有悔’,大人之义不实于心,则不见于德;不单于口,则不泽于面。能威能泽,谓之龙”。此云大人之义不诚实于内心,则不能表现于德行;不在语言方面诚信,则不能表现于颜面。即没有内在的诚实之德,就不会有外在的行为显现。既有威勇,又能柔润,这才能够称之为“龙”。“龙”的境界,是《易之义》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对于这个理想境界,《易之义》以“君子之德”加以概括:“子曰:君子之德也。君子齐明好道,日自见以待用也。见用则动,不见用则静。”君子应有用于当世是正当的,也是君子的美德之一。故《易之义》认为君子中正精明有中行之道,每天都表现自己的才干以期为世所用。九二爻居键卦之中,故称“齐明”。今传本《乾·文言》释九二爻说“龙德而正中”、“天下文明”。“齐明”是对君子品德的正面评价。《荀子·修身》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亦是此意。今传本《文言》对“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身份归属性评价是“君德”,即君主之德,而《易之义》却是“君子之德”,两相比较,《易之义》的“君子之德”更具有道德上的普遍性,而《文言》在这一点上则要狭窄一些。仅仅指君主之德,当然也具有道德意义,但这种道德意识显然不如《易之义》的外延大。《易之义》下文又有对君子之德的详细论述,这些论述都以“子曰”的形式出现。择其要者有“知息”、“恒跃则凶”、“君子穷不忘达,安不忘亡,静居而成章,首福有皇”、“让善”等。其寓意都在戒动主静,突出君子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由于具有忧患意识,所以君子能够静居成章,静与动相对,静是无为,成章指自成章法,行为合于自然之道。这段话的内涵还是对动进行节制,强调因顺自然的法则,这样才能趋福远祸。“让善”谓让于贤人,“键之至德,刚而能让”,《乾·文言》释用九云“乃见天则”,此天则指自然法则。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云“此当三皇五帝礼让之时,垂拱无为而天下治矣”,这些可与《易之义》的“让善”相参照。君子之间不相互争为首领,各自完善自身而天下得到治理,何必汲汲追求天下之治呢?龙并不借助于外部环境而行动,可以周游六虚,“无阶而登”,无所仗恃,一切因任自然。此处“群龙无首”的境界,乃庄子《逍遥游》所提倡的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

    从上面对《易之义》关于键卦各爻辞的诠释来看,其主旨是在充分肯定刚健、进取精神的前提下,重视让、静等阴柔、谦让的因素,而且认为“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武本与刚与动密切相关,但若要恒武而能安,恒刚而不折,就必须融入相反因素,以救武与刚之不足,故有对文与柔与静的重视。

    ()文与柔与静

    作为与键之武、刚、动相对的因素,《易之义》对川之文、柔、静亦有系统论述。其文云:

    川,六柔相从顺,文之至也。君子“先迷后得主”,学人之谓也。“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求贤也。“履霜坚冰至”,豫□□也。“直方大,[不习,吉,]□□□[]。“含章可贞”,言美情也。“括囊,无咎”,语无声也。“黄裳元吉”,有而弗发也。“龙战于野”,文而能达也。“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学而能发也。

    这是《易之义》第一处系统地评论川卦卦爻辞。其评论自然承《周易》卦爻辞而来,但明显地带有时代色彩。《易之义》论川卦对其定位是柔顺和“文”(谦让)。今传本《坤·彖传》“柔顺利贞”,《说卦》“坤为文”,与此处的“六柔相从顺,文之至也”内涵相同。《易之义》“先迷后得主”是指贤人寻求明主,“学人之谓”的“学人”是一种很特殊的称谓,应该指今天所说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相对于君主而言,他们谦恭卑下,故以川象之。《坤·文言》对卦辞的解释是“‘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两相对照,《易之义》更注重为川者的身份归属,这一点与其在论键卦时亦注重身份归属相同。从这个特性看,《易之义》的作者比较重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换言之,他重视划分社会阶层,可能是一个比较注重礼的思想的儒者士人。《文言》则更关注坤之德,强调它对乾的承顺,以及化育万物的功能。《易之义》认为“得朋”、“丧朋”皆为君主寻求贤人之举,这仍然是社会两个阶层人的互动。《易之义》对初六、六二爻辞的阐释,由于文字缺损严重,无法得知。也许《文言》的解释可以启发我们。《文言》对初六爻的释读是“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之义》的释读只能见到“豫”字,有学者认为此字为预先之义,并认为此句是“豫为备也”的意思(250)[2]。若如此,则《易之义》此处与《文言》一致。《易之义》对六二爻辞的解释阙如。《文言》对六二的释读是“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完全从君子的人格修养出发分析爻辞。以正释直,以义释方。内以敬,外以义。敬义树立之后,君子便具有深厚的德性。这与《中庸》所倡导的思想完全一致。《易之义》于此则非常简约,不若《文言》之系统、完整。《易之义》对六三爻辞的解释具有独特性。其对“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分为两段诠释。“含章可贞”按照六爻顺序,紧随六二之后,“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则在上六之后。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看,并无必然性。或许《易之义》的作者是从文章的句式着眼,做出如此安排的。从对“黄裳元吉”的评论开始,句式皆作“……而……也”,如“有而弗发也”、“文而能达也”等等。其实,从逻辑的角度看,不应该把六三爻辞隔成两截。现在我们把其合在一起分析。其文应做“‘含章可贞’,言美情也。‘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学而能发也。”“言美情”指内在之美,“情”指内在情志。含有内美而不外露,以示川之阴性的顺从之意,与卦德一致。“学而能发”亦是《易之义》对爻辞的独特阐释。《文言》对此的诠释与其完全不同。《文言》着眼于坤之地道、臣道、妻道的附属性。处于阴柔地位的人,即使有所成就,亦不敢居功,而归功于乾阳之人。今传本六三爻《小象》有言“知光大”,或许能够与“学而能发”互相阐发。“光大”为发扬光大,“学而能发”指向别人学习而能有所发现、发明、发展。总之,都是有所承受而来。以上所论,皆强调川柔顺之德。

    与论键卦一样,《易之义》对川卦又有一段重申性论述,此段论述较之上面关于川卦的议论大同小异。其所同者在于主旨一致,都是论证川之顺从的本性。其所异者在于二者侧重点不一样,前文比较笼统,加之有阙文,故只是大致陈述了川之柔德。此处再次论述,则更加完整、系统。首先指出《易》之川,是阐明雌道的,故以“牝马之贞”喻之,“童兽”之“童”为幼小之意。大为阳,小为阴,故牝马、童兽皆属川类。(256)[2]《说卦》亦有“坤为子母牛”一类的观点,与此类似。此处赞扬川之牝马属良马之类。《易之义》上文论键卦以龙开端,此处论川以马开端,符合《周易》经文的意思,显系承经文而来。川向上承键之性,在下安顺宁静。外表有美好的形态,内里有贤德之品质(此处虽有阙文,但前半句已将大意道出),招徕众人,具有文德。此意《说卦》、《彖传》曾论及。《说卦》云“坤为众,为文”,《彖传》云“西南得朋,乃与类行”、“利西南,往得众也”,皆指坤以文德得众。《易之义》强调川之文德,文与武相对而言,文有文彩谦和意,这里突出的是其谦和、恭逊之意,与键之武、果断、刚强相对。下文又进一步明确川之德落实到人类生活中的身份归属,“是故文人之义,不待人以不善,见恶默然弗反,是谓以前戒后;武夫昌虑,文人缘序”。这段话将川之特性引申到文人身上。文人的德行特征从川德而来。文人以善待人,发现恶则反省自身,《论语·里仁》有“见不贤则内自省”之语,与此意合。此处“以前戒后”若承上文,则有以前恶为鉴,警戒自身,不要重蹈覆辙之意;若接下文,则有效法键德,警戒自身之意。总之从《易之义》作者的观点看,是“武夫”(具有键德)提出方略,文人(具有川德)遵循规则紧随其后,即《文言》所说“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其后的“履霜坚冰至”,将爻辞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易之义》解为“逊从之谓也”,是从气候的变化(由初寒到严寒)程度,来比喻川紧随键后,正是上文所云“武夫昌虑,文人缘序。”“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属于卦气说,与《说卦》“帝出乎震”的后天卦序相同。东北为艮,为立春;西南为坤,为立秋。万物的生长,始于春而成于秋。《易之义》在此论及“岁之义”,目的并非谈卦气,而是通过季节变化讲义理。故云“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君子应遵循天道,顺从自然之理,看到变化的开端不要迎向险阻、逆向行事,而应顺应变化谨慎行事。对卦辞“东北丧朋,西南得朋”的解释是丧朋的东北方()非吉祥之处,而西南方()可以得到贤人。武夫能够抗击敌人,文人能够辅佐国家,对敌坚强,辅佐长久,这样就是天下的幸事。从《易之义》的论述看,作者每每将武夫、文人对举,而且都是武夫置于前,文人置于后,武夫为主,文人为辅。从卦的角度说,武为键,文为川。从哲学思想看,《易之义》倡导力在德前的思想(当然并未否定道德的作用),突出以力服天下的主张,显系战国时代的产物。其对六二爻辞的解释偏重于文的方面,即偏重阴柔之德。故云“性文武也,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性”,指本性、天生之性。本性具有直内义外的品德,不是后天勉强力学所能达到的。这有点像《中庸》所云圣人天生具有“诚”一样,都是“生知”说。川之内美在此表现为文人之动的特性方面。文人的进取是柔和谦逊的。对于小事,要时时劝谏;对于大事,要顺势成全。其智慧见地不要过度,而且态度务必要柔顺谦和,让君主容易接受。追随君主做事而不能居有其功,这是《诗》、《书》所教导于人的美德。六三爻言《诗》、《书》对人的教化作用。于《诗》言之,中国自孔子以来就倡导《诗》教,后被概括为“温柔敦厚,《诗》教也。”于《书》言之,《尚书》多言道德教化,强调为政以德。《周书》中周公的为臣之道就是居功不自傲。此处言《诗》、《书》之道与孔门教化甚合。《易之义》申明《诗》、《书》之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文人如何保全自己,全身远害。其对六四爻辞作了“君子言于无罪之外,不言于有罪之内,是谓重福”的诠释,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对《易之义》的内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易之义》是一个对《易经》进行重新阐释的文本。其作者通过对键川、阴阳、刚柔、文武思想的诠释,表达了自己的易学观。

 【参考文献】

    [1]陈松长,廖名春. 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A].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赵建伟. 出土简帛《周易》疏证[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

(原载《周易研究》200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