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哲学总论

【孙利天】寻求和凝练当代哲学的中国元素

 

自近代西方哲学传入中国,数代中国哲学家就共有一个理想,即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并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进而产生重大的世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上已是哲学人力资源大国,并正向哲学强国迈进。我国哲学界对西方哲学的了解和研究远远超出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作家和著作,中国几乎都有人研究,少数专家可能已不逊于西方专家的水平。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各种部门哲学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本土化、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已经为世界哲学贡献出中国特有的思想资源。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整理、翻译这些成果,使国外学界了解和研究。

  国内外的哲学交流固然要突破语言的障碍,但中外哲学史都表明,那些经过数代人艰苦精神劳作而创造的伟大哲学,总是能穿破语言的屏障,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所以,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根本任务是构筑当代世界水平的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这需要我们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文化心灵和生命体验等作出更深邃、更精准、更细微的理论把握,从而彰显出中国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国内外一些学者都意识到西方国家率先实现的工业文明或现代性已经走到了尽头,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新的生活方式和引领、支撑新文明、新生活的新的哲学思想即将来临。构筑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哲学,需要寻求和凝练当代哲学的中国元素。

  我们首先要真正读懂的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其历史成就这部大书,这是马克思所说的打开的心理学。社会生活实践是哲学反思的最重要的对象,我们如何把握客观化、对象化的社会存在作为黑格尔所说的客观精神的意义,如何在急剧变化的经验中把握具有稳定性、具体普遍性的超验的哲学概念,如何在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中倾听到普遍社会实践意志的声音,是对当代中国哲学智慧的最大挑战。

  回应这一挑战的第一选择是寻找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问题的关键不是传统学术思想与当下社会生活实践的对应、契合和经验解释,也不是某些超越的形而上学命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的学理阐释,而是要直面那些在当下中国人理解生活和应对生活变化的生活智慧中仍然存留的传统思想资源,寻求今天仍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的活着的哲学传统,是凝练当代哲学中的中国元素最重要的思想路径。

  语言是存在的家,活着的哲学传统存活于当下中国人的语言和言语之中。语言的变化必然触及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层面,那些支撑人们组织经验、理解生活和领会自身生存的形上概念和形上情感,也必定有语词形态的存在和变迁。反思和描述这种形而上学的语言存在,是把握当代哲学中的中国元素的切近道路。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使西方世界的有识之士对中国的未来和代表中国未来的中国青年寄予厚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也使青年群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发生快速的变化。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理论表达,当代中国哲学应是当代中国青年普遍社会心理趋向的表达,笔者曾提出要建设中国青年哲学心理学。青年的所思所想是未来中国哲学的精神本体,他们的生活形式就是未来中国哲学的生存论基础,他们的说话方式就是未来中国哲学的语言基础。哲学作为后思意义的反思,总是要在时代之中那些坚硬的、巩固的、实体性的东西充分凝固之后才能作出理论的总结和表达,凝练当代哲学的中国元素也大致如此。由于哲学把捉到的东西具有大历史尺度的效应,后思的哲学并不会落后于自己的时代。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很多哲学思想尚未成熟就已变老,所以我们必须总得像年轻人一样思考,当代中国哲学是我们民族的青春思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