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哲学总论

【陶富源】哲学的文化定位

哲学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什么是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理解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认为整个人类社会也就是文化。狭义理解的文化是指同经济、政治并列的第三种社会现象,是实践的意识积淀,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理解的文化。所谓哲学的文化定位,是从哲学的产生、性质和作用,来看哲学在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人类古老的文化传统,都离不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如果从追溯学的角度看,科学分离于哲学(知识的总汇);哲学催生于宗教;宗教和艺术孕育于神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哲学、艺术、宗教都共同起源于神话,也就是说,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形态。

一、原始神话是文化的源头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神话作为最早的文化,它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文化形态的因子。也就是说,在原始的神话中,经验、知识、信仰、愿望、情感、意志等等交织、熔铸成为一个浑融的整体。

下面我们联系神话的一些特点来说明神话何以能成为人类文化的源头。

1.根植于现实土壤的艺术创造

神话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想象、艺术幻想离开了来自生活的表象材料,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另外,想象中的神话造型,也不是纯粹任意的虚构,它总是与原来的构件形象有某种一致性、相似性。古代神话《精卫填海》中说,炎帝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塞东海。娇小的女娃变成了一只小小精卫鸟,而不是变成鹏,就体现了这种一致性、相似性。又比如,中国的龙。龙的形象经过了长期的演变过程,最后大体定型为:鹿的角、马的头、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凤的尾。人们的脑海中或眼前出现这个融合了众多灵物和灵性的形象,就会想到它腾云驾雾、入海升空、兴风播雨等神秘莫测的本领。因此,艺术组装并不是各个组装部件的机械拼凑,而是以组装部件为基础的艺术形象的创造。这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就是艺术夸张。神话的作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但它确实又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这些艺术作品一旦产生以后,又为以后的绘画、诗歌、音乐、文学、雕塑等提供了素材。

2.虚幻描写中的神灵意识

神话形象不但呈现出夸张变形,杂糅相合的形貌,而且还具有超人的能力和本领。从根本上说,神话形象是某种神奇力量和本领的具体体现。它是在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极为低下的上古,对社会需要和人类愿望的一定指向的表现。洪水泛滥的灾难使人们幻想出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的功绩;酷暑干旱的痛苦使人们幻想出羿“上射十日”[]的威力;部落间连年的战争,使人们幻想出刑天的猛志常在,虽败犹荣。《山海经·海外西经》写一位叫刑天的战神与天帝较量神力(或说争夺神位),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古代的兵器)以舞。被天帝砍了头,还要挥舞兵器继续战斗,真是神奇。

神话中的神灵意识为宗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提供了生长的因子。

3.天人互渗的混沌世界观

宇宙洪荒,(认识上)天地未分,人物未分。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神话故事都描述了这样一幅太古之初的混沌情景。其实,那正是人类对自己早期心态的一种写照。原始思维还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与对象世界区别开来。人这时更多地还是依赖自然的恩赐,而不是劳动创造。在原始社会,人们处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洪水、干旱、野兽等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原始神话中表现了人类对异己的自然力量的惊奇、恐惧和抗争。加之人类初期的认识有一种“自我中心化”倾向(这是皮亚杰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从自我出发去比附外物),于是出现了一个人被纳于自然界,宇宙万物拟人化这种浑沌一体的,被列维·布留尔称之为的人与物“互渗”的宇宙表象,以及E.B.泰勒称之为的“万物有灵”的普遍观念。神话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混沌世界观。

4.幼稚的谬误中包含着合理的认识

在今天看来,用“十日并出”解释干旱酷暑的原因,用羿“上射十日”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荒诞不经,但是将干旱酷暑与太阳而不是与月亮或其它什么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将高空中物体的坠落与张弓搭箭,而不是与舞刀弄棒之类的方式联系起来,应该说,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现实联系,符合生活的逻辑。

“鲧禹治水”的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篇》。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止息洪水的一种不断生长的土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火神)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史记·五帝本记》中说,鲧是因为治水失败被尧杀死的。同历史上这种罪于失败的说法不同,古代神话里的鲧却是为民献身的普罗米修士式的英雄,甚至死后还从腹中生出禹来,天帝最终让禹治水的东西正是鲧为之丧身的“息壤”。这个情节虽然荒唐,但也体现了经过千难万险,终可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思想。这就是说,神话中的联系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体现一定的生活逻辑,或者说,包含了某些合理的认识。

总之,神话的上述特性,为以后的文化形态直接或间接地萌生于其中提供了某种根据,以神话为直接文化源头的是宗教和艺术。下面主要来谈谈宗教。

二、人为宗教:哲学的母体

宗教是人们的意识对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它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创造出来的。神话和宗教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神灵意识,都是人的幻想的产物。所以神话才可能成为宗教的文化源头。但二者又有区别。这表现在,神话之神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而宗教则是一种神灵崇拜。

从宗教的发展过程来说,可以把宗教概括为两种,一是自发宗教,二是人为宗教。

自发宗教,是宗教发展史上最早的宗教,是不成熟、不完备、不定型的低级的宗教。它没有成文的教义,也没有严密的宗教组织,甚至没有宗教名称。但是自发宗教统治人们精神世界的时间最长,是以若干万年计的,整个原始社会,都是自发宗教兴盛的时期。

人为宗教,是阶级社会的宗教,它的产生是和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分不开的。自发宗教是多神教,人为宗教是一神教(即有至上神);自发宗教没有“来世”理论,人为宗教有不同的“来世”理论,因而后者更具有强烈的精神麻醉性质。人为宗教具有理论性、系统性,一般都有成文的宗教经典,有较严密的宗教组织和专门从事宗教事务的神职人员。

自发宗教产生的原因是自然压迫。远古时代,人们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对严酷的自然力量的压迫无能为力。因而他们向自然物的“灵魂”乞求,企图用祭祀和祈祷办法,去影响自然物(自然神)的意志,希望它们多赐给人类一些幸福,少降一些灾难。这样就产生和形成了自发宗教。自发宗教中的崇拜对象——神,在人类从动物不断提升出来的过程中,经过了物形神——兽形神——半兽半人形神——人形神的演化过程。

许多民族都把自己所采集的植物崇拜为神,不少民族把太阳崇拜为神,即“太阳神”,火的利用产生了“火神”,从采集植物的活动发展、扩大到猎取动物的活动,人们开始崇拜兽形神。随着人的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涌现出了一些英雄,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他们实际上却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代表,反映了古人在战胜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但由于那时的人还没有完全脱离动物崇拜,因而古人认为,这些英雄人物是人和动物复合而生的。于是出现了半兽半人形神。传说伏羲之母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仓牺氏(伏羲氏)于成纪,蛇身人首。”[]神农氏(炎帝)之母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埃及神话中的墓地之神阿纽比斯是豹面人身;尼罗河神赫比是虎面人身;古希腊神话中的三位复仇女神依理逆司浑身漆黑,背长双翅,头发是蛇,腰间也缠着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大为提高,于是人类认为神不是物,不是兽,而是一些超人,也就是说,人开始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从此,人形神取代了半兽半人形神,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每个民族崇拜的人形神都带有那个民族的特征。欧洲人用白色描绘上帝,用黑色描绘魔鬼;而非洲的黑种人则相反,把上帝描绘成黑色,把魔鬼描绘成白色。埃塞俄比亚人把神象的皮肤涂成黑的,鼻子塑成扁的,因为埃塞俄比亚人的鼻子是扁的。色雷斯人是蓝眼睛,红头发,因而他们的神也是这样。人不仅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还把人的心理、需要、爱好、性格都赋予神。

人形神与以往诸种形神的区别,不仅形象不同,而且内容不同。人形神是一种创造之神。物形神、兽形神和半兽半人形神等的观念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神和人的关系如何?这些神并不以创造人和世界为己任。随着人的创造能力的增强,原始人的思维中才出现了“创造”这个概念。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是人创造的,这样也就自然产生了“人是怎样创造的”、“世界是怎样创造的”问题。当时的人们从制陶技术中得到启发,以为人是用泥土造成的。于是,世界上许多民族产生了用泥土造人的神话。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统治阶级利用有关造人的神话,杜撰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的故事。宗教神创论世界观由此产生。这也就是人为宗教的形成。

马克思曾经指出,宗教产生以后,在宗教的怀抱中又催生了哲学[]。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最初的哲学就是关于宗教神创论世界观的理论。

通过对宗教世界观的研究,一种理论从人的创造活动得到启示,认为只有以某种或某几种质料为基础,才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这种“质料”的哲学升华被叫做“始基”,即构成万事万物的原始物质。“始基”说起初是作为对上帝创世论的一种理解和说明,然而当这一理论逐渐走向彻底,即认为物质本身不是上帝所创造的,这样也就产生了最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即朴素唯物主义。对宗教世界观的研究,另一种理论也从人的创造活动得到启示,认为创造活动中的观念的设立是决定性的,能动的,物质材料是被动的,由此进一步认为,观念创造了万物,这样也就形成了唯心主义的哲学见解。哲学产生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在近代历史上,它才逐渐上升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表现形态。

三、哲学是近现代人类文化的统帅和灵魂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经过了一个在内容上从不完整到完整形态的发展过程。

古代哲学在内容上是朴素的、零碎的、庞杂的,含有许多虚构、幻想、想象的成份。因此,在欧洲哲学史上,哲学脱离人为宗教获得某种独立性以后,由于自身的许多缺陷,作为一个原因到中世纪,它又成为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成为或沦为证明宗教教义的手段。历史发展到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哲学才真正走向成熟,才开始真正获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并逐渐上升成为人类文化的统帅和灵魂。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象一座庙,其它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哲学在近代才上升到人类文化的统帅地位,从哲学本身来说,因为近代哲学才是完整的世界观意义上的哲学。

“哲学”这个概念很早就有。在古希腊文中,哲学就是爱智慧、善思考。古代中国,文史哲不分,没有专门的“哲学”概念,但却有“贤哲”“哲人”这样的概念,用以指谓具有很高智慧和道德修养的人。

和哲学相比,“世界观”这个概念很晚才出现。确切地说,把世界观理解为关于天地万物的总观点或根本观点,是近代的事。之所以如此,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认识发展和知识分化的结果,是哲学对自身进行反思的结果。在古代,人们所知道的唯一知识就是哲学,哲学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在古代,也有自然科学的萌芽,有的还很发展。如天文学和几何学就有相当高的成就,但它们没有独立的意义,而只是作为哲学的一部分而存在。当哲学没有摆脱知识总汇的性质,还没有从一般知识层面上提升出来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用“世界观”这个概念来规定它的特殊性质。

15世纪后半期,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出现和发展,自然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天文学、机械力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各分支学科相继出现,并获得独立地位。从17世纪下半期开始,随着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强大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也相继出现。在这个时期,在思维领域中,出现了心理学、数理逻辑、辩证逻辑,而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也达到某种完善地步。这样,古代的包罗万象的哲学解体了,它分为几门或几十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各门科学之间,各门科学同哲学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哲学要重新审视和规定自己的对象,需要对如此之多的知识部门进行区分,进行概括和总结,“世界观”概念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因此,只有近代以来的哲学,才是具有完整形态的世界观意义上的哲学。

那么,近代以来的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人类精神的统帅和灵魂?

在人类精神中,神话虽然是人类其它一切文化形态的源头,但它毕竟只是人类童年时代的幼稚的幻想的产物,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成熟,古代神话虽然还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但恰如儿童的天真使成人感到愉快一样,它早已不占据人类文化的重要地位,而日益边缘化。

近代以来,人类文化的主要形态是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哲学对人类文化的统帅地位,主要就是相对于宗教、艺术和科学而言的。宗教的本质是盲目的信仰,艺术的特征是情感的表现,科学的意蕴是理性的认知。应该说,认知、情感、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结构和框架是否合理,需要一种超乎这个结构或框架之上的意识来加以审视,来加以批判,来加以协调和优化。

哲学是知识,但不是一般的具体科学知识,而是关于人生与宇宙的世界整体的知识,因此,哲学知识是最一般的、最普遍的知识。从内容和对象的角度说,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指导个别,整体(的认识)统摄、支配局部(的认识)。因此,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普照的智慧之光。它启迪新的思想理论学说的诞生和创立,无论是古代的伦理学、近代的政治学和现代的科学理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他们的成功都渊源于一定的哲学启示,都是以某种哲学的洞察,凝聚起各种认识材料,才构成了恢宏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学说的大厦。

哲学是信仰,但不是盲目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理性的向导。它给人类生存和生活提供最基本的支撑之点,最权威的依傍之处。真正的哲学都能引导人从世俗的、琐碎的事实中超脱出来,从有限中体悟无限,从渺小中领略伟大,从现实中预知未来。使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开些,使人的生活变得充实和丰富,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黑格尔说:“哲学本身正是人的精神的故乡。”[]

哲学不是一般的艺术景观,但确实又是关于人类理想的艺术创造。哲学引导人们去思考关于人生、宇宙的大问题、大道理,归根到底,教人善于从总体上去把握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教人超越人的现实世界去创造一个美的、富于艺术性的理想世界。

哲学作为文化的统帅和灵魂,对于科学、艺术和宗教,不是给它们加些什么或减些什么,不是让它们同化于哲学。具体说来,不是给科学以情,给艺术以理,给宗教以实证,如果是那样,科学也就不能称之为科学,艺术不能称之为艺术,宗教不能称之为宗教了。真正的哲学比它们三者都“高些”,它兼有了三者之长,又避免了三者之短,从而达到了智慧的一个独特高度,即融科学之真、艺术之美,宗教之善于一身,但又不同于科学之真、艺术之美、宗教之善,而是达于人生与宇宙真实关系之真,人生与宇宙相得益彰之善,人生与宇宙统一和谐之美。总之,真正的哲学所追求的是世界观意义上的真、善、美的统一。正是在对这个崇高目标的不断追求中,真正的哲学才得以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
[]《淮南子·览冥篇》、《淮南子·本经篇》。
[][]司马贞:《三皇本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6页。
[]黑格尔:《逻辑学》第1页。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

(原载《安徽师大学报》19972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