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哲学总论

【李文阁】哲学须回归生活世界

目前哲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哲学与生活的分离,而造成哲学与生活脱节的最主要原因:一是庸俗主义,二是学术主义,而庸俗主义和学术主义实际就是两种哲学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哲学与生活》提出,哲学家应做的工作就是弥合哲学与生活的裂隙,重新建立哲学与生活的联姻;并提醒现代人不要陷入物欲主义的困境,为现代人摆脱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之道。

哲学面临贫困状况

对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有两种回答方式:一是理论的,二是实践的。前者是指从理论上阐述二者的关系。后者即是用理论的方式来实践对二者关系的理解。针对目前国内学界的现状,后一种回答方式更有意义。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实际是一个哲学观的问题,或者说是元哲学的问题,它关涉到哲学的性质、对象、功能、地位和研究方式等方面。从哲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看,建国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前和1990年后。在90年代以前,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当然有时也是扭曲的),但是到了90年代,学界出现了一股去政治化的倾向。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前,哲学与生活的结合首先是与政治的联姻,因此一旦哲学有意识地疏远政治,哲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中断了。于是,去政治化逐渐演化为去生活化,哲学与现实的姻亲关系解体了。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1990年后,一部分学者专注于学术,甚至以纯学术、纯粹哲学自居,沉迷于史的挖掘,耻于谈论现实,把学术性和现实性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哲学在重大现实问题面前失语了。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来自哲学外部的(比如市场经济),也有内部的。而所谓内部的原因主要是在哲学观上出了问题,就是在对待哲学的态度上出了问题。表现为两点:一个是庸俗主义,即把哲学作为生存的手段或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另一个就是学术主义,即把哲学看作与现实生活无关的纯粹象牙塔里的学问。因此,要改变哲学的贫困状况、缝合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就要转变哲学观,理清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两种哲学观:

生活哲学和知识论哲学

从历史上看,迄今为止产生了两种哲学观:生活哲学和知识论哲学。从时间上看,生活哲学主要是古代的哲学观念,知识论哲学则是中世纪以来的哲学观念。当然,到了现代,生活哲学观念有所复兴,但并未真正取代理论哲学。古代生活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是苏格拉底,知识论哲学的最大代表则是黑格尔。这两位哲学家的哲学观最充分地诠释了什么是生活哲学、什么是知识论哲学。所谓生活哲学是这样的一种哲学:(1)生活哲学把哲学首先看作一种活动,而不是知识;是对知识的爱,而不是知识本身;首先是动词,而不是名词。(2)生活哲学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是哲学家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种自足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它不是工具,而就是目的本身,其目的不在活动之外,而就在活动之中。(3)生活哲学把哲学看作是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的问题、对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追问。进言之,生活哲学的中心问题或最根本问题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是存在论问题。(4)生活哲学把哲学的作用看作是治疗或引导,即把人引向哲学的生活,所以苏格拉底一生才没有什么著述,而是到处与人辩论,引导人们走向哲学生活。与生活哲学不同的是,知识论哲学则这样看待哲学:(1)哲学是一种知识的体系,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事实科学或客观科学。(2)哲学不是哲学家的生活方式,哲学家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如此才能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绝对真理。(3)哲学的中心议题或最根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4)哲学是一种工具,是为或国家和民族、或科学、或个人服务的工具。从生活哲学与知识论哲学的规定来看,当前中国学界的庸俗主义和学术主义的哲学观就属于知识论哲学的行列。看来,要改善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就必须摒弃知识论哲学,走向某种生活哲学。当然在这里,我们要走向的生活哲学与古代的生活哲学是有差别的,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古代的生活哲学是一种本质主义思维,而我们主张的生活哲学是一种生成性思维,这种思维既不认为存在有一个固定本质,也不把哲学看作高居于其他学科之上的大写的哲学。我们可以把这种奠基于生成性思维之上的生活哲学称之为现代生活哲学。

从现代生活哲学的视野看,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哲学与哲学家的关系、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就前一方面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哲学家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1)哲学是目的,不是生存的手段或工具,这就与庸俗主义哲学观区别开来。(2)哲学获得的不是什么绝对真理,而是意见,因为哲学家不是旁观者,而是有七情六欲的剧中人,这就与大写的哲学观念区别开来。

就后一方面的关系来说,哲学来源于生活世界,也必须回到生活世界,因为,对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抽象地思考,也不可能抽象地回答,更不可能从生活世界的外面上面输入。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问题,哲学家们只能依据自己的时代来进行思考,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对生活的感受来选择生活的样式,离开了生活感,生活哲学家们就会无所适从。这说明:(1)哲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这就与学术主义区别开来。(2)哲学是对生活世界的总体性问题的思考,是对生活世界的最根本性问题的追问,因为哲学所追问的美好生活的问题、或者说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不是具体问题。(3)哲学是思辨的、抽象的,是一种黑格尔所说的概念式思维。

既然哲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时代来思考什么才是美好生活的问题,来追问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那么在完成了哲学观的转换之后,在理清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之后,哲学家们所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回归生活世界,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问题。而当前哲学界存在的很大问题就是: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但只是停留于喊口号、做动员,并没有真正深入生活,研究思考时代中的哲学问题,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哲学家的责任。

对哲学与生活关系的实践回答

既然重要的是回归生活世界,所以没有过多地局限于对于哲学与生活关系问题的理论回答,过多地局限于阐述现代生活哲学,而是把笔墨更多地用于实践的回答,即深入我们这个时代,深入生活,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追问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的问题。经由一种历史性的考察,可以得知生活是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其最终指向是全面的人或人的全面性。在此基础上,则可以分别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理想生活与非理想生活、理性生活与非理性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角度,对现代人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看,可以身体为例说明人类对这个问题态度的转变。人类对于身体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鄙视身体——轻视身体——张扬身体。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古代人是鄙视身体的;近代人虽然要求回到现世,但是新教伦理还是教育人要勤劳、节俭。对身体的真正张扬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流水线作业的普及,由于生产的重点由生产资料的生产转向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类逐渐步入消费社会,而消费社会就是一个物的社会:以物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人的物质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极大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进步,但由此又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切都被物化、平面化了,人沦落为物的奴役,人不再能够役物而是被物所役,人异化了。

从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现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也需要个性的时代。对个人、人的个性的推崇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开始,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独立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现代消费社会又为人的个性的发挥创造了充足的条件,因为消费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这就为广大的消费者个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然而,现代社会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却陷入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人的社会责任感减弱了。其实,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只有在社会中、只有超越小我、融入大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幸福。

从理想生活与非理想生活来看,人是超越化的动物,人有意识和语言,这使人从实然世界突入可能性之域,使人由事实世界进入一个价值和意义世界,使人成为一个理想性动物。理想是人生活的动力,是人的价值和意义支撑,是人的精神家园。但是,自近代以来,人的理想逐渐失落了,人太世俗化、平面化了,人越来越紧张、焦虑。因此,现代人的紧迫问题是重新确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从理性生活与非理性生活的关系看,西方一直有理性主义传统,事实上,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虽然从18世纪开始,理性主义就不断受到攻击,但整个社会理性化的步伐并没有减速,伴随着流水线作业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整个社会都麦当劳化了。从整体来看,理性化的过程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是人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人对外界和自身的控制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但是,理性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把人片面化了,人被理性牢笼所困,失去了自主和自由。现代西方的思想家充分认识到理性化带给人的限制和压制,他们批判理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工具理性,主张一种合理的、更符合人性的理性——价值合理性。其实,支配工具理性的是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摒弃了物质主义,我们才可以从理性的牢笼中挣脱出来。

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关系看,在近代之前,在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日常生活一直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日常生活逐渐隐退,而非日常生活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提升。到了现代,非日常生活大有吞没日常生活的趋势,人类生活的节律演变为:工作——休息——工作……这里,工作成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休息则成为工作的间歇,成为下一个工作日的准备。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大缩短,人也不再有闲暇的心情,工作成为旋转的中心,人被异化了。而异化的最终根源仍然是物质主义,是追求物质的欲望在驱使着人拼命工作、拼命挣钱。

看来,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但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现代人的生活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人的物化、片面化,精神维度的缺失;个人主义流行,社会责任感弱化;生活的平面化,理想的丧失;理性对人的压制;非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的侵吞,等等。而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人的物化,其他的问题或多或少都根源于这个问题。人类注意这些问题、解决问题,以免人类在前进的过程中偏离正确的轨道太远。

(来源:社会科学报。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