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老子化胡經》的來龍去脈
   

老子西游化胡的神話流傳時代久遠。所謂“化胡”,有兩重含義:一為用以《道德經》為主體的中土文化教化西域胡人;二是化身為佛陀,使胡人信奉,而佛教教義自然源于《道德經》。這是在中土文化優越論的背景下產生的宗教文化事象。及至出現《老子化胡經》,便演為佛道關係史上的一樁公案,聚訟千年,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試圖通過解讀相關的歷史著作和佛道教文獻,對這一神話的來龍去脈加以梳理。

 

長期糾葛的佛道關係

 

《老子化胡經》的出現,同佛教傳入中國和道教發展壯大有著密切的同步關系。日本

學者福井文雅在《道教和佛教》一文中認為,道教和佛教的關係中雖然有過鬥爭和對抗的時期,但從總的趨勢看,是一部二教並存,並走向融合的歷史。道佛二教關係可以概括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視為混同的時期,第二階段是對立、鬥爭與頡抗的時期,第三階段是(在承認不同點的條件下)並存或融合的時期。[1]這種認識基本上是符合兩教關係發展事實的。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在中土文化優越的認識環境中,異域宗教立足是有相當大的阻力的。在這種條件下,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與中國本土宗教十分相似的形象,無疑是一項成功的策略。因此,老子化胡說不是首先出自道教經典,而是出自佛經,就不奇怪了。當然,這個說法也不是佛教方面創造的,它只是巧妙地借用了當時已經出現的這個說法而已。而且,僧人學佛法亦稱修道,自稱道人或道士。宋葉夢得《石林燕語》:“晉宋間佛教初行,未有僧稱,通曰道人。”東晉十六國時的名僧習鑿齒,曾讚譽另一名僧道安為“非常道士”。(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卷15《道安法師傳》。中華書局,1995,第562)這種稱謂一直保持到南北朝後期。《法苑珠林》卷69甚至認為是道教竊取了“道士”這一稱呼:“始乎漢、魏,終乎苻、姚,皆號眾僧以為道士。至魏太武二年,有寇謙之始竊道士之名,易祭酒之稱。”這種說法當然也不盡符合歷史事實。因為在東漢桓譚《新論》中已有“漢中道士王仲都”於西漢元帝時(西元前48-33年)到長安昆明池為皇帝表演耐寒術的記錄;《漢書》卷99下和《後漢書》卷1下都記錄了漢末王莽執政期間“道士西門君惠”預言劉氏將復興的事。荷蘭漢學家許里和認為,化胡說起初並非是中國人用來作為一種排佛的策略,而是佛教把它與中國古代聖人的名字相聯繫,借此強調佛法清淨而又慈悲為懷的特點,並且使其與中土文化攀親,採用中國人熟悉的詞語,使得中國人對其產生好感,事實上,化胡說不過是提供了一個把道教的思想和實踐與一知半解的佛教相混合的佐證。於是,在中國人看來,佛教似乎是道教的外國分支,而使佛教對中國百姓更具有親和力。湯用彤先生也指出,漢世佛法東來,道教方亦萌芽,紛歧則勢弱,相得則益彰。故佛道均藉老子化胡之說,會通兩方教理,遂至帝王列二氏而並祀,臣下亦合黃老、浮屠為一,固毫不可怪也。[2]因此可以說,老子化胡說是道教和佛教共同培植起來的神話,也是雙方都受益的神話。

在佛道關係發展的第二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佛教在中國站住了腳跟,宗教勢力遠遠超過道教。另一方面,道教也利用自身的優勢,幾度在政治排位上壓倒佛教,並推動了幾次廢佛事件,雙方的鬥爭一度達到白熱化。

《老子化胡經》乃至幾乎全部道經被焚毀的事件,就發生在兩教關係的第二階段。從表面上看,只是口舌之爭,但實質是教產與信眾的利益之爭。

 

老子化胡說的形成過程

 

有關老子的歷史真實性,現在學界大概已經沒有人懷疑。但是對他的生平,史書記載非常簡略,因此為神話的出現給出了足夠的想像空間。正史最早記錄老子事蹟的是《史記》。據記載,老子生平有兩大特點:一是隱居,二是長壽。他在函谷關授給尹喜《道德經》後,“莫知其所終”。到哪里去了呢?漢成帝時(西元前32-7年)任光祿大夫的劉向開始了神化之旅,他在《列仙傳》中敍述尹喜事蹟時說:“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隱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5冊,《列仙傳》卷上)劉向雖然只是說尹喜隨老子遊歷流沙之西即西域之地,並且服食巨勝即胡麻(芝麻),但同化胡說已經沾上了邊。接著,這種說法又從西域傳到中土,並且發展為老子化胡之說。漢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大月氏遣使臣伊存到漢朝,向“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3],學界認為這是第一部漢譯佛經。《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記錄了這件事情:

臨兒國。《浮屠經》云,其國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頭邪,母云莫邪。浮屠身服色黃,發青如青絲。乳青毛,蛉赤如銅。始,莫邪夢白象而孕,及生,從母左脅出。生而有結[],墮地能行七步。此國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曰“複立”者,其人也。[4]《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間、比丘、晨門,皆弟子號也。《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

這段文字是從介紹西域諸國中的臨兒國開頭的,接著敍述了“浮屠”降生的過程和他的弟子名號。把全文重新整理,其大意應當是這樣的:

天竺境內有一個小國名叫臨兒國,太子別號浮屠,其母因夢白象而孕,後從左脅生產。天竺還有一個神人沙律[5],是浮屠的弟子。有《浮屠經》記述浮屠的言行,同中國傳到西域的《老子經》有相通之處,也有歧異;據說中國的老子曾經到天竺,向胡人教授他的著作。

文中所說的《老子經》,應當是指《道德經》。說明至遲在西漢後期,《道德經》已經在西域流傳。而文中記述“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明顯受到《列仙傳》的影響。《魏書·釋老志》也記載:“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壽三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了信也。”這就是說,中國知道有佛教,是在西漢張騫通西域之後,人們聽說以後,還不十分瞭解。至於《浮屠經》之名,亦有不同的記錄,如唐人段成式所集《酉陽雜俎》前集卷2稱:“老君西越流沙,曆八十一國,烏弋、身毒為浮屠,化被三千國,有九萬品戒經,漢所獲《複立經》是也。”

至於老子化身為佛陀的傳說,則形成于東漢中期。延熹九年(西元166年),襄楷上書桓帝,其中提到:“或曰,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後漢書》卷30襄楷傳)東漢末年皇甫謐在《高士傳》中有關老子教化胡王的的說法,更加明確提出老子化身為佛陀:“桑門浮屠經,老子所作。”“老子出關入天竺國,教胡王為浮屠。”(《廣弘明集》卷13) 西晉惠帝時(西元290-206年)長安道士王浮在前代有關老子化胡神話的基礎上撰成《老子化胡經》(《法苑珠林》卷55作《明威化胡經》),實現了這一神話的系統化。與王浮大致同時代出現的《西升經》(在正統《道藏》洞神部)也有“老君西升,開道竺乾,號古先生”的記載。《北史》卷97西域傳亦記載:“于闐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老子化胡經》的基本內容

 

《老子化胡經》全稱《老子西升化胡經》,簡稱《化胡經》。王浮初撰時為1卷,至唐代增至10卷。因元代焚毀該經,明《正統道藏》未收錄。但在唐代敦煌道經中保存有兩種《化胡經》,均為殘卷,從中可以看到有關“老子化胡”的基本情節。

老子西升化胡經  現存唐代敦煌殘抄本5件:魏明帝序及卷一、卷二、卷八、卷十,由王卡合校為一書,收入《中華道藏》第八冊。據王卡注,其中卷八為武周時奉敕校定的經本;卷十為敦煌淨土寺藏經,該卷內容應出於北魏太武帝滅佛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卷一集中敍述了老子四次化胡的神話,大意如下:

殷王湯甲之歲建午之月,太上老君入玉女玄妙口中,寄胎為人。庚辰之歲二月十五日誕生於亳。鬚髮皓白,立地能行,號為老子。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周康王時師輔王者,為柱下史。昭王癸丑歲西邁,過函谷關,授尹喜《道德經》,並說《妙真》《西升》等經。而後西度,經歷流沙,至于闐國毗摩城所。手舉如來節,召來赤松子、中黃丈人、元始天王、太一元君等天神仙人十萬余眾乘雲駕龍,浮空而至。于闐國王及朱俱半、渴叛阤、護蜜多、大月氏等八十余國王及其後妃皆來聽法。老君言:汝等心毒,好行殺害,唯食血肉,斷眾生命。我今為汝說《夜叉經》,令汝斷肉,專食麥面,勿為屠殺;不能斷者,食自死肉。又因胡人鬚髮捲曲,梳洗困難,令其剔除鬚髮,兼持禁戒。又以神力化為佛形,身高丈六,體作金色,面向東方,以示根本。繼而越蔥嶺,令渴叛阤王降服毒龍。再過烏萇,入摩竭國,化為清淨佛,立浮屠教,令刹帝利、婆羅門信奉。二十四年後,老君複歸中夏,入東海、游蓬萊。又過二百多年,再次西度,越西海,至於聚窟、流麟諸洲,教化諸國。又經六十余載,周桓王之世,老君遣弟子尹喜降中天竺國,入白淨夫人口中,生太子悉達。太子舍王位,入山修煉,成無上道,號佛陀,廣說經戒,又破九十六種邪道,年七十入涅槃。後經四百五十餘年,老君又乘光明道氣,飛入西那玉界蘇鄰國,降誕王室為太子,亦捨棄王位,出家修道,號末摩尼,轉大法輪,說經戒律定慧等法,宣三際、二宗法門,教化天人。後世傳教中土,於是三教混齊,同歸於我。中州道士廣說因緣,大弘法事,總攝一切法門。

老子四次化胡,前三次是親自或派弟子尹喜化身為佛,創立佛教;第四次則是化身為末摩尼,創立摩尼教。並說後來摩尼教也傳到中土,形成三教歸一,同歸老子門下。

在《老子化胡經》中,列舉了于闐等82個西域國家名稱,所涵蓋的地域東起我國的新疆,西至地中海,南達古印度,大部分在中亞地區,[6]其中許多國名不見於常見史書。大致可找到史書記錄的共有47個,首見於下列文獻:

漢書:  于闐 罽賓 安息 大月氏 康居疏勒 龜茲 焉耆

後漢書:大秦 天竺 拘彌(《化胡經》作俱蜜)

魏書:  朱居(朱俱半) 渴槃阤(渴叛阤)波斯 賒彌(奢彌) 烏萇

乾阤(乾阤羅)

北史:  高昌 石            烏那曷 

隋書:  挹怛

新唐書:泥婆羅 識匿(瑟匿) 骨咄 師子 拂菻 大食

大唐西域記:胡實健(護實健) 烏剌屍 咀剌健(多勒建) 珂咄羅(訶達羅支) 迦什彌羅(迦葉彌羅)缽露羅(不路羅) 拘屍那揭羅曷

瞻波(瞻波羅) 三摩咀吒 烏荼 僧伽羅(迦羅) 蘇剌他(蘇剌吒)

信度 狼揭羅

《老子化胡經》卷二記錄的是96種“外道”的名稱及惡行,卷首部分缺失,基本完整的內容從第七外道開始。最後是老君對尹喜的說教:“此諸鬼神敗亂正法,于修道人能為摩事,作諸變怪種種形象。或複令人墜落邪道,陷諸眾生便不休息。吾去之後,遍行於世,乃至東夏,專行邪或,迷亂人心,令其顛倒風狂。”然後,老君授給尹喜一段偈語,讓他日常念誦,以驅除外道邪魔。

卷八記錄的是老子同胡王的對話,以老子言論為主,大致講述“道”和道教的神仙理論,胡王聽後表示“使舉國男女,終世奉行。”老子在對話中還講述了一個神話故事:迦夷國王好殺,淫奢無度。老子前往說教,其王不僅不聽,反加淩辱。於是,老子左手捉太陽,右手捉月亮,都藏進髮髻中。一時天昏地暗,國人恐怖。老子又放出日光,照耀大地,草木焦枯。又使雷電霹靂,地震山裂。迦夷國王於是頂禮膜拜。老子登壇說法,“度國人優婆塞五百人作比丘,優婆夷五百人作比丘尼。”

卷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卷首缺失,《中華道藏》擬題為《化胡歌》,以下三部分依次為《尹喜哀歎五首》《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和《老君十六變詞》。全卷都是歌謠,講述老子化胡故事和道教義理,讀來琅琅上口,便於在民間流傳。例如《化胡歌》第六首:

    我昔離周時,西化向罽賓。路由函關去,會見尹喜身。

    尹喜通窈冥,候天見紫雲。知吾當西邁,沐浴齋戒身。

    日夜立香火,約敕守門人。執簡迎謁請,延我入皇庭。

叩摶亦無數,求欲從我身。道取人誠信,三日口不言。

吾知喜心至,遺喜五千文。欲得求長生,讀之易精神。

將喜入西域,遷喜為真人。

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  1卷。約出於東晉末北魏初,早於十卷本《化胡經》,是研究《老子化胡經》的重要歷史資料。王卡《中華道藏》注疑為寇謙之撰。敦煌抄本兩種,都有殘缺。前段抄本為第一人稱,以老子口吻作自我介紹:“無極太上,至後天地開闢千六百億年,無世不化。然時人知我者希。……或謂吾是聖,或謂是凡,或謂日月五星之精,或謂是大宗師,或謂之天人帝王之師。不知吾是天尊,不知吾是虛無之母也。”而後是歷代為帝王師的名號:伏羲時號宛華、名田野子,神農時號太成子,祝融時號傅豫子,黃帝時號力默子,帝嚳時號綠圖子,帝堯時號務成子,帝舜時號君壽子、自稱大宗師。後段抄本為第三人稱,記錄天尊在某大城中與國王和群眾的對話,以天尊說法為主。當一長者問:“天下唯言一生,大聖云何複有二尊?”天尊答:“我觀見天下邊國胡夷越老,一切眾生心意不同,不識真偽,不信罪福,各行惡逆,是故我今分身二乘,教化汝耳。”因此,天尊在此大城中,遇道士授以道經,遇沙門傳授佛法。天尊還講述了以神力感化胡國的故事。大意為:二天尊遊歷萬國,以道教化,悉皆歸向,惟有胡國不伏。於是二天尊入其國乞食,胡王令舉國作食,仍不能飽。天尊便以金錘打地,種種食物從五方湧來,國人食之不盡。又有一兇狠胡人,將天尊捆綁,置於乾柴之上,火燒七日七夜,天尊顏色不變。胡王見此,率領舉國民眾,禮拜天尊。天尊乃說法,以興善止惡教化大眾。最後稱所誦之經有三名:《元始大聖經》《老子經》和《天尊經》。

除敦煌文獻中保存的《老子化胡經》以外,正統《道藏》中沒有題名為《老子化胡經》的經文。但是一些有關老子神話的道經,仍然保留了大量老子化胡的內容。在洞神部中有:

太上混元真錄  1卷,唐人編集。經文主要敍述老子西行至函谷關向尹喜講授《道德經》之經過。將化胡說置於開篇,作為老子西行的目的:“是時太上複命老君開化西域天竺、維衛、大秦、安息、罽賓諸國。”值得注意的是,經文同時提到老子西遊的另一個目的是尋訪道德之國:“老君知周之衰,乃收天文,因而退官歸居故里。於是隱遁閒居,欲往流沙。其時天西北有絕滅之國,去昆侖山九十萬里,國名長引,其國中人身長四十尺,壽八千歲,皆有道德。欲往從之,言歸昆侖。”但是沒有下文,眾多道經中反映的只有化胡之事。如果說西方另有此道德之國,就與化胡說中描寫的西域野蠻國土不同。

猶龍傳  6卷,宋賈善翔編集。全面記述老子生平和神跡。各段落的小標題是:起無始、稟自然、見真身、啟師資、曆劫運、造天地、登位經、典靈篇、撰仙圖、傳經蘊、為帝師、降生年代、明宗緒、七十二相八十一好、為柱史、去周、試徐甲、度關試關令、授關令道德二經、青羊、流沙化八十一國九十六種外道、孔子問禮、號河上公、授干吉太平經、度漢天師、授葛仙公齋法、賜大魏太平真君之號、大唐聖祖、真宗皇帝朝謁,共計29個小標題。其中“流沙化八十一國九十六種外道”系節錄十卷本《化胡經》,主要記錄西域諸國國名和九十六種外道的名稱。其題目所指八十一國為同上文“七十二相八十一好”相對應,而《化胡經》所列八十余國,實為82個,因《化胡經》文中明確記錄“于闐國王乃至朱俱半王……如是等八十余國王”,81個乃“八十餘”之數,不包括于闐在內。又,《化胡經》載老子為諸胡王說《夜叉經》,本篇則改為《浮屠經》。

混元聖紀  9卷,宋謝守灝撰。這部經書系統彙集老子神話及歷代尊奉老子的事蹟。在卷4全篇和卷5前半部分集中敍述了老子西域化胡的故事,其內容取材於十卷本《老子化胡經》和《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但在化胡事畢之後是如何返回中土的,前述《化胡經》抄本殘卷未記,而此經言:“老君將還中夏,乃與群胡辭決。……言迄,老君駕八景雲輿,尹真人乘白鹿,群仙跨鶴,仙樂駭空,天神導從,升天而去。”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3卷,亦謝守灝編集,系節錄《混元聖紀》。卷上為《老子年譜》,卷中和卷下為老君自三皇以至周時隨方設教、曆劫為師、度關授經、化胡西域的故事。

太上老君金書內序  1卷,不著撰人,疑為南宋時作品。敍述老君本始和隨世應化之跡。于西游化胡亦有記述,大意為:老子向尹喜傳授《道德經》後,命尹喜為無上真人二十八天主,現黃金之身,隨老君西遊流沙八十一國。“至於天竺,作浮屠之術,以化胡人,其國皆號老君為有古先生。”又稱佛陀逾城受道,“身參太極,上帝遙禮。”誦經萬遍,白日升天。

在太平部中有:

三洞珠囊  10卷,唐王懸河集。其中卷9《老子西化胡品》節錄《化胡經》的內容,並說明《化胡經》原有兩種不同版本,節錄時將二者融合了起來。這裏所說兩種版本,疑即敦煌文獻中的兩個《化胡經》抄本。

正一部中有1種:

老君變化無極經  1卷,出於南北朝後期。全文均為韻文,在第二段敍述老君變化易形,西化胡人等事。文曰:

    老君變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經。

胡兒反叛無真誠,朝降暮反結罪名。

部落強丁至死傾,叩頭來前索求生。

老君執意欲不聽,謫被赭衣在身形。

沐頭剃為信盟,絕其妻娶禁殺生。

通過閱讀以上多種道經中涉及老子化胡的敍述,《老子化胡經》的基本內容大致了然。

與《老子化胡經》關係最密切的一部道書是《八十一化圖說》。這部道書是集中反映老子化胡說的最晚出的作品,成書於元代焚毀《化胡經》之前。署名薄關清安居士令狐璋編修,太華山雲台觀通微道人史志經引經全解。令狐璋生平不詳。按元人王鶚撰《洞玄子史公道行錄》和《渾源縣真常子劉君道行記》[7],史志經,字天緯,號洞玄子,山西翼城縣人,元代全真道最主要的史學家之一。他于金興定五年(1221年)以丘處機弟子劉道甯為師。蒙古太祖十八年(1223年)丘處機從西域大雪山東還,史志經隨師前往蒙古境迎接,于阿不罕山棲霞觀相逢。[8]丘處機賜其名志經。太宗十三年(1241年)西游華山,曾撰著《華山志》14卷(已佚)。至定宗五年(1250年)離開華山至燕京,後來又撰寫了記述丘處機事蹟的《玄風慶會圖》。因此,《八十一化圖說》應是1241-1250年間的作品。全書用繪圖配文字說明的方式,敍述老子的事蹟。仿照《猶龍傳》的結構,各化的小標題是:起無始、顯真身、尊宗室、曆劫運、辟天地、隱玄靈、受玉圖、變真文、垂經教、傳五公、贊元陽、置陶冶、教稼穡、始器用、住崆峒、為帝師、授隱文、誕聖日、為柱史、棄周爵、過函關、試徐甲、訓尹喜、升太微、會青羊、游諸天、入罽賓、化王子、集聖眾、演金光、起青蓮、捧神龍、摧劍戟、說浮屠、降外道、藏日月、撥太山、游于闐、留神缽、化諸國、到天竺、入摩竭、舍衛國、賜丹方、弘釋教、授真經、歎猶龍、揚聖德、胤四真、教衛生、訓陽子、天地數、詔沈義、解道德、授道像、遊琅琊、授簿書、傳正一、說斗經、教飛升、授三洞、拯民災、授神丹、封寇謙、建安化、毗摩銘、光醮壇、黃天原、新興寺、彰靈寶、應帝夢、傳丹訣、現朝元、頒流霞、刻三泉、雲龍岩、居玉堂、明崖壁、殄龐勳、傳古磚、起祥光。

《圖說》的題材來源,除了《猶龍傳》和《化胡經》的內容外,還引用了《莊子》即道教所尊《南華真經》中所述老子言行,並且將黃帝的諸多事蹟移植於老子名下。其行文同《化胡經》中的八十一化有明顯區別,而且文字較少。因《圖說》是宣傳老子化胡說的主要作品,在元代被焚毀,所以明代《道藏》沒有收錄,密藏于一些宮觀,現存者見於陝西隴縣龍門洞道院,為明代刻本,前錄朱元璋《御制道德經序》。近世全真道宮觀中多繪老子八十一化壁畫,均取材於本書。《中華道藏》尚未發現此本,亦未收錄。

佛教《大藏經》中收錄有大量涉及佛道論爭的文獻,其中一些文獻提及道教方面堅持的老子化胡內容,比較集中的是《佛祖歷代通載》,其第21-22卷在辯論老子化胡真偽時,引用了《老子化胡經》原文(不全),這些文字大約就是敦煌抄本《化胡經》缺失的。但其中也夾雜了少量《八十一化圖說》的內容:

1.老子生在五運之前。2.老子生下三氣之中。3.吉祥之氣成元始天王,同時生五老,又生老君。5.太上老君分佈清濁開闢天地。6.老君姓李諱弘元曜靈字光明。8.老君從元始天尊說靈寶十部妙經出法度人。9.太上老君撰集寶經三百卷、符圖七千章、玉訣九千篇。授下三皇洞神經洞真洞玄洞神各一十二部,合為三十六部尊經。10.老子入玄妙玉女口中,八十一年聖母剖左腋攀李樹而生。11.老君托玄神玉精降太元玉女,號無上老子,一號大千法王。12.老君寄九天飛玄玉女,號高上老子。13.老君降元素玉女,號九靈老子。19.周文王時老君為燮邑子,西伯聞之拜為守藏吏,武王克商遷為柱下史,教文王以仁義之道。成王康王之代世為柱下史。23.老子以周昭王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至函關,說道德經二篇五千余言,尹喜受其要。26.老君於青羊大會引尹喜冉冉升空。30.胡王積薪焚太上,老君火中說金光明經。又于鑊湯之中坐蓮花上說涅槃經。又使尹喜為佛。34.老君使尹喜變身為佛,與胡人為師,令作桑門授以浮圖之法。老君至舍衛國,自化作佛坐七寶座。又以周莊王九年於梵天命煩陀王(老君弟子)乘月精托天竺摩耶夫人胎,至十年四月八日右脅誕生。後入雪山修行六年,道成類佛陀,眾號末牟尼。至匡王四年,解化太上命升賈弈天。為善惠仙人。42.老子入摩竭國,現稀有相以化其王。立浮圖教名清淨佛號末摩尼。至舍衛國自化作神。又至罽賓降胡王及王子。48.商太宰問,孔子有猶龍之歎。66.于闐國毗摩城伽藍,是老君化胡成佛之處,中有石幢刻記其事云東方聖人號老君來化我國。

 

《化胡經》被焚經過

 

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和道教競相發展的時期,因而在互相交融的過程中難免

觸發摩擦。劉宋道士顧歡發表《夷夏論》,詳辯二教之是非異同、高下優劣,認為道教乃中華正教,佛教為西夷異法,引發佛教方面的激烈反駁。其後相繼發生北魏廢佛和北齊廢道的極端事件,兩教關係劍拔弩張。而唐代皇室大力扶持道教,佛教自然不滿,需要尋找機會對道教實行打壓。

在對待老子化胡說的態度上,佛教由借用改為貶斥,而道教則變本加厲,逐

步演變為攻擊佛教的工具。這個轉變發生在兩晉以後。晉惠帝時,有僧人帛遠在長安城築精舍,以講授佛經為業。時有道士王浮常與之爭辯兩教義理。據《出三藏記集》卷5法祖法師傳和《晉世雜錄》等記載,王浮辯論每屈於帛遠,因此改《西域傳》為《老子化胡經》以“誹謗佛法”。然而這時的爭論,還只限於個別僧道之間的辯論,佛道兩教之間的關係大體還是很融洽的。例如前秦苻堅時(西元357-385年)名僧道安與道士王嘉同在長安城中,相交甚厚。至西燕慕容沖圍城前,道安勸王嘉一起離開長安,而王嘉執意留在長安,後來死于後秦姚萇之手。至梁武帝由信仰道教改宗佛教,老子化胡說便被佛教徹底拋棄,甚至認為老子、周公、孔子等都是如來弟子。而且“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 (《法苑珠林》卷55北魏太武帝(西元424-451年在位)滅佛事件後,老子化胡說成為兩教鬥爭的焦點。一批高僧徵引歷史文獻,論證老子是人不是神,而且考證出老子的歸宿之地。北魏孝明帝時(西元516-528年),僧人曇無最曾與道士姜斌在殿庭中辯論《化胡經》真偽,但沒有辯論出結果,姜斌被崇信佛教的孝明帝發配。唐代高僧法琳在《十喻篇》中說:“老聃生桓王丁卯之歲(按:西元前714年),終景王壬午之年(按:西元前519年),雖迄孔丘之時,不出姬昌之世。”還說老子生在楚國瀨鄉,死在秦國槐里。另一高僧道宣也在《老子疑問反訊跋》中說:(老子)“坐觀周衰,遁於西裔,行及秦壤,死於扶風,葬於槐里”。佛教方面的這些論證,其目的就是徹底推翻老子化胡說。《新唐書》卷59記載,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僧惠澄上言請求除毀《老子化胡經》,武則天令秋官侍郎劉如璿等考證議論。議論的結果是化胡經有根有據,不容置疑。武則天下達《佛道並重敕》說:“老君化胡,典誥攸著,豈容僧輩妄請削除。故知偏辭,難以憑據。當依對定,僉議惟允。倘若史籍無據,俗官何忍虛承?明知化胡是真,作佛非謬,道能方便設教,佛本因道而生,老釋既自元同,道佛亦合齊重。自今後,僧入觀不禮拜天尊,道士入寺不瞻仰佛像,各勒還俗,仍科違敕之罪。” (《全唐文》卷96。另見《武則天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武則天其實是做了一回和事老,因為在唐帝尊老子為先祖、道教排序在佛教之前的政策背景下,她不敢激化兩教的矛盾,儘管她在內心是傾向佛教的。據宋志磐《佛祖統紀》卷40記載,神龍元年(705年)九月,中宗下詔:“如聞道觀皆畫化胡成佛之相,諸寺亦畫老君之形,兩教尊容互有毀辱,深為不然。自今並須毀除。其《化胡經》屢朝禁斷,今後有留此偽經及諸記錄有言化胡者,並予削除,違者准敕科罪。”弘道觀道士桓彥上表請留《化胡經》,不許。但事實上,《化胡經》仍在民間流傳。至於《佛祖歷代通載》卷21所記:“唐總章元年法明辨化胡之偽,勅搜聚天下《化胡經》,抑嘗火其書矣”,顯然與前述歷史不符。

唐武宗時期(西元841-846年)又一次發生廢佛事件。雖然其原因主要是朝廷要抑制過於龐大的佛教勢力,道教亦從中推波助瀾。從此以後歷經唐末五代和宋金幾個朝代,佛道兩教沒有發生嚴重的衝突。蒙古時期,由於丘處機得到成吉思汗的尊重,全真道獲得空前絕後地大發展。在擴充實力的過程中,一些因戰亂廢棄的佛教寺院被道教佔據,據佛經統計有482所之多,因此招致佛教的強烈不滿。當成吉思汗和丘處機於同一年(1227年)去世以後,忽必烈接受藏傳佛教灌頂,成為密教信徒。佛教充分利用皇室的宗教情感,逐步發動反擊,終於釀成全面焚毀道經的事件,使道教蒙受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而此次衝突的表面原因仍是《化胡經》。據《至元辨偽錄》等佛教文獻記載,史志經編繪《八十一化圖》後,被全真道掌教李志常組織刻板,廣為散發;宋德方在編纂《道藏》時,也將《老子化胡經》收入其中。佛教認為這兩件作品“百端誣誕之說,使識者誦之則齒寒,聞之則掩鼻。”蒙古憲宗五年(1255年),河南少林寺住持福裕上表指責全真道徒造《老子八十一化圖》偽妄,憲宗即下令道教禁造偽經,僧道各返寺觀以示調和。但是佛教仍不甘休。憲宗八年(1258年)集僧道雙方各17人辯論,道士辯論失敗,17人被勒令落髮為僧,並令焚毀《化胡經》及其雕版,道教歸還佛寺37所。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下詔命全真道繼任掌教祁志誠“焚毀道藏偽妄經文及板”,同時交還佛寺237所。當時被焚毀的道經,與《化胡經》相關的有38種:

化胡經(王浮撰)  猶龍傳  太上實錄(宋謝守灝撰)  聖記經  西升經  出塞記  帝王師錄  三破論(齊人張融假託他姓)  十異九迷論(傅奕、李玄卿)  明真辨偽論(吳筠)  十小論(吳筠)  欽道明證論(唐員半千假託他姓)  輔正除邪論(吳筠)  辟邪歸正議(杜光庭)  齕邪論(梁曠)  辨仙論((梁曠)  三光列記  謗道釋經(破大藏經,林靈素、杜光庭撰)  五公問虛無經三教根源圖(大金天長觀道士李大方述)  道先生三清經  九天經  赤書經  上清經  赤書度命經  十三虛無經  藏天隱月經  南斗經  玉緯經  靈寶二十四生經  歷代應現圖  歷代帝王崇道記  青陽宮記  紀勝賦  玄元內傳  樓觀先生內傳  高上老子內傳  道佛先後論  混元皇帝實錄

次年十月,百官集於憫忠寺,又將《道德經》以外的所有道教經書盡行焚毀。[9]

此,歷時近30年的佛道相爭,以道教的慘敗而告終。

 

 



【注释】

[1]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71-72頁。

[2]轉引自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中華書局,2002,第70-71頁。

[3]宋董荄《廣川畫跋》和唐法琳《辨正論》謂漢使秦景憲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向他口授《浮屠經》。

[4]方廣錩認為,字之形誤。複立複豆,亦即浮屠佛陀;《複立經》即《浮屠經》。(見《浮屠經考》,《國際漢學》第一輯,商務印書館,19951月。)而據此處上下文,複立當即前句之沙律

[5]沙律,或即梵文Sariputra之訛略名。Sariputra,後通譯作舍利弗或秋露子,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另據法琳《辯正論》卷5,唐人陳子良引用《魏略西戎傳》:“(臨倪)國有神人名曰沙律,年老白,狀似老子,常教民為浮屠。近世黃巾見其頭白,改彼沙律,題此老聃。”

[6]宋志磐《佛祖統紀》卷40認為,通過對歷代化胡之說的考證,如果說老子確實到過西域即化胡,那麼其地當在闐、蔥嶺之東,這些地方“正是胡鄉無可疑者。”而不可能與佛教誕生的梵地發生聯繫,因為“胡梵相去二萬里。”

[7]見陳垣等編《道家金石略》金元152078。文物出版社1988

[8]阿不罕山,據張星烺《長春真人西遊記注釋》,轉音阿魯歡。其地當在今蒙古國科布多東南、都爾根湖西南濱。丘處機西行時曾于此地留弟子宋道安等9人建棲霞觀。見齊魯書社《丘處機集》,第360頁。康豹《元代全真道士的史觀與宗教認同》一文(載《燕京學報》新5期,20031月)以為阿不罕為阿富汗之音譯,稱史志經“在1223年陪同其師至阿富汗參謁丘處機”,誤。

[9] 《元史》對這件事記錄比較簡略,見於卷11:“十七年二月丙申,詔諭真人祁志誠等焚毀道藏偽妄經文及板。……十八年冬十月乙酉,張易等言:‘參校道書,惟道德經系老子親著,余皆後人偽撰,宜悉焚毀。’從之,仍詔諭天下。”

 

【参考文献】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1963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陳垣等編: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中華書局,2002

[]福井康順等:道教1-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2

朱越利陳敏:道教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王士偉:樓觀道源流考,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

 

                            原载《台湾宗教哲学》2006年第6    录入编辑:方拙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